上一篇聊完教育旅行的成本沒辦法跟一般旅行團的成本類比以後,我看完新聞下面諸多留言,還是覺得不太能釋懷,後來左思右想,其實關鍵問題就在於台灣社會上富裕跟貧窮階級所產生的認知偏誤。
往下深掘這個問題,就會發現這是富裕階級跟貧窮階級對於“時間”的價值認知。
小朋友在國中時代能有機會出國跟外國人交流,是多麽難能可貴的機會?不管再有錢,都買不回青春年少,這件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但自己孩子的青春值多少錢?這件事每個家長認知就有出入了。
接下來孩子送出國,爸媽可以清閒一個禮拜,自己清閒的一個禮拜值多少錢?這件事每個人自我認知又會產生差異。
最後花時間企劃的人,帶孩子出國的老師,當地接待的學校師生,他們在準備的時候花了多少時間?為什麼大家要為了國外來的學生在暑假特地聚在一起準備接待?這些素未謀面的工作人員跟海外師生們的時間跟專業值多少錢?
富裕,不一定是有錢,有些人手頭上錢很多,卻斤斤計較,覺得別人的時間都不值錢;這種人雖然口袋深,但活的卻很淺;另一種人可能不一定有錢,但知道尊重他人的時間跟價值,也懂著尊重別人的選擇,這樣的人我就覺得不管他有多少錢,都可以活得寬裕。
我覺得要分辨一個人有沒有餘裕的方式還有一個,就是用“這個人會不會馬上把所有價值都用錢來衡量”,如果要把所有事的成果都馬上換成錢,那相對沒有空間享受生命帶來的美好,在教育旅行裡投資的,不一定會變成金錢回來,但絕對是有價值的。
其實想想那則新聞標題跟內容,真的充滿惡意,就是想挑起階級對立。從以前到現在,教育旅行的價值,每個人童年要在哪度過,原本就是在各個圈子內大家有共同共識就好。拿了台北市中正國中這種披著公立國中外皮的天龍學校校內活動來讓大家公審到底有什麼意思?
怎麼講,其實不認同的人就是不認同,這些價值原本就不能期待讓不同社會階級的人通通認同,因為生活背景環境不同,看到的世界原本就完全不一樣。仔細看看會留言來罵的人,大多是不認同教育旅行價值的人,我想大部分也沒有真正體驗過好的教育旅行,身邊更沒有人分享這樣的經驗。
去解釋給這些人聽其實沒什麼意義,新聞也沒要解釋,新聞帶出來的訊息只有“北市公立國中校外教學居然一個禮拜要花六萬”,明顯就是要引戰...
雖然新聞留言中有些說這價錢可以去歐洲玩、或這價錢可以去豪華旅行團的也讓人開了眼界;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人說「教育講求的是公平,這樣做是刻意讓孩子學會比較」我身為新聞同國中畢業的學生,只想回應:『教育就是在看似公平的環境裡,教你慢慢適應這世界上的不公平,要是想要孩子在公平、不被比較的環境裡成長,家長不會把孩子送進中正國中,台北市除了中正還有很多選擇。」
by天下天下/大暮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