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4|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另類教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淺談國際另類/ 實驗/ 開放/ 替代教育簡史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前言
在日本Shure University 的時候,有一堂課十分吸引我,就是另類教育史。身為一個自學生的我,好像從未思考過:「我為什麼可以自學?」。我後來才知道很多國家,自學至今尚未合法,但台灣為什麼可以如此呢?我分析了自己的成長脈絡,發現我待過的學校老師,很多都到國外取經過,這讓我開始好奇各國另類教育史的脈絡和各國之間如何相互影響。
但坦白說要了解這件事情不太容易,台灣的相關資料都著重在台灣的教改,許多著重在1980後的變化和影響,有些會提到1921年成立的夏山學校,但在更之前就不太容易找。
這讓我想起我在日本書店隨便亂逛時,發現了一本教育制度史的書。我不會日文只看得懂漢字,但大致可以理解他分析從過去至今的教育制度演變,也說明了幾波新教育運動、進步教育主義運動,創造了什麼變化,當下的我完全處在「天啊啊啊」的興奮狀態。
因為這樣,我決定開始搜集資料、寫寫文章,讓更多有興趣的人可以有些入門資訊管道,也一邊深化我自己的理解。

此篇關鍵字 改革教育學(reform pedagogy)、新教育、(New Education)、進步主義教育運動(Progressivism Education movement)、自由學校(Free School)
注意:
  • 這篇文章只是提供一個切入點/視角。歷史之廣大,可以從各個面向來談、各個國家的視角來談,我只是試著先提供一個從西方切入的概覽,希望讓大家有點初步認識。
  • 本篇各事件的時間上可能會有些微錯誤,如有知道正確資訊也歡迎告訴我(私訊魚水粉絲專頁或email tobeducatalyst@gmail.com)

義務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另類」,即指另外的一類、異於主流的,那麼何謂主流呢?這就要從近代的義務教育開始說起。(如果對義務教育前的制度感興趣,可以看西洋教育制度,淺談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的教育)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教育改革的倡導者,圖片來源
  • 1524年,馬丁路德發表〈為建立基督學校致德意志市長與議員書〉(An die Bürgermeister und Ratsherrn aller Städte deutschen Landes, dass sie christliche Schulen aufrichten und halten sollen),呼籲政府應建立一種免費的教育機構,以保障青少 年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Luther, 1524)。他主張父母和國家有教育的責任,受教育是兒童天賦的權利,他還規劃了一個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制度(參考:馬丁.路德的教育改革 Martin Luther’s Educational Reforms)
  • 1619年,受馬丁路德影響,德國一些小邦相繼頒布強迫教育的法令。1619年,魏瑪公國率先頒布《魏瑪學校章程(Die Weimarische. Schulordnung)》,規定讓兒童學習教義閱讀和寫作,因它明顯帶有「義務性」和「強制性」,被視為義務教育的開端。
  • 171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頒布法令《普魯士強迫入學實施規則》(Preußische Verordnung vom 28. 9. 1717 über die Einführung des allgeminen Schulzwangs)中即明確地規定,父母必須依其規定,送子女入學,否則將受處罰(Wilhelm, 1717: 232)。這位推行軍國主義政策的普魯士國王在位期間,一手創建了1800所學校。(有人說他留給腓特烈大帝的,除了大量金錢、士兵,還有「一個被訓練得服從政府、敬畏上帝、勤奮和節儉的人民」)
  • 1794年,腓特烈大帝在《普魯士民法典》中宣布,「凡普通學校與大學,都是國家機構(eine Veranstaltung des Staates)」。
參考資料 張源泉(2011)。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 陳鍾誠(2018)。世界史 —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圖片來源: National Archief
當時的教育被視為富國強兵的工具,而非實現個體之教育目標 (Mulhern, 1959: 527)。因為有了上述的義務教育,開始有了不同於義務的「另類/ 實驗/ 開放教育」。目前我所知最早的另類,是:
  • 1848年左右,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為了農奴的子女蓋了一所學校 Jasnaja Poljana 。(補充:目前我看到的資料有的說是1848年開始,也有1859和1861的,我不太確定是哪個,但大概可以知道是那段期間)
學校讓我們變笨嗎?為何教這個、為何學那個?──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
論公眾教育 人民對公眾教育的不滿 為什麼教這個而不教那個? 教育方法有單一準則嗎? 孩子把一生中最珍貴的時光花費在學校裡變笨 不幸的機械式教學 學校的結構性問題 生活中的教育力量更為巨大 我們必須為下個世代準備什麼樣的教育? 論基礎知識的教學 閱讀是教育的初階 基礎知識與教育的關聯 大眾學校即是基礎知識學校 如何在公眾學校教育基礎知識? 依據孩子的理解力選擇教學法 不是一條魚,是一條畫的魚? 不同語言適合不同的教學法 解決學生的學習困擾才是好教師 創辦公眾學校的通用計畫提案 公眾教育是必要的嗎? 人力、經費與資源,最基本的條件具備了嗎 加徵學校稅,父母沉重買單,課本卻不是學生的? 誰有資格管理學校及擔任教職? 提供優渥待遇,就能獲得良好教師嗎? 為什麼教的人和學的人都無權決定課程計畫? 學校制度該如何與現實生活接軌? 試圖壟斷教育市場,將會造成濫權的弊端 關於公眾教育的管理,政府的課題是什麼? 公眾教育的理想型態 公眾教育可能產生的實質影響 教育與文化 彼此相關且無法分割的概念 教育、教學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涵蓋兩者 人有權利去教育他人嗎? 文化影響著教育的四個元素 大學,是知識還是邪惡的殿堂? 錯誤的基礎,培養無用之人 因地制宜勝過盲目移植外國文化 考試無法衡量知識,只是控制學生的手段 大學畢業生的困境:文化發展不同步 文化與教育不干涉學校 學校究竟該如何自處? 教育的進步與定義─回應馬科夫先生在一八六二年第五期的《俄羅斯通訊》 從歷史的觀點看教育真的正確嗎? 缺乏目標的進步,只剩下歷史觀點 進步是必要的嗎? 進步真的能帶來幸福嗎? 進步對少數人有利,卻無益於大眾 蘇格拉底無須靠出版業也能流傳千古 鐵路發展放大城鄉差距 進步脫離民眾則無法存在 致馬科夫先生的八個回應 教育是基於追求人類平等的需求 教育進度的不變法則 農民兒童向我們學習書寫?還是,我們向他們學習? 真是一堆蠢話!成年人的矯作與虛假 為什麼是女性毛皮外套?童稚靈魂的原始力量 與紙飛機一起消失的手稿 邏輯與藝術不一定共存 經驗與年齡無關,來自對細節的觀察 誠實是一種習慣,不是信念 斧頭與牛肉,勾勒幸福快樂的結局 所有教育理論的終極錯誤 基礎閱讀 好懂又有趣是錯誤的閱讀誘因? 對老師最方便的,對學生卻不方便 讓孩子自己想要讀得更好 五個帶領孩子閱讀的方法 進階閱讀 究竟要給孩子看什麼書? 不要以大人的口味為孩子選書 培養孩子用字表達的概念 愈是刻意教導,愈是徒勞無功 書寫、文法以及習字 讓學寫字跟玩遊戲一樣有趣 引導孩子透過口述理解文字 感受力比正確修辭更重要 學習文法之前,先了解字的法則 從寫作中自然而然學會文法 聖史 點名回答無助於學習成效 熟記字句並不算是知識 翻轉學校對學生思想的干涉 如何在玩樂中創造秩序 讓學生保有自己的學習步調 關與一個種族童年的書是孩子最佳的讀物 引導孩子看到知識帶來的新世界 經典簡化反而有害孩童理解 歷史和地理 歷史和地理是無用的知識? 學習的興趣存在於書本之外 事實與情感,哪一個重要? 相信不等於理解 讓生活的需要帶領孩子學習 破除過時的迷思,重新思考教學的方式

圖片來源

新教育運動( New Education Movement)

到了1870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有了「新教育運動」、「進步主義教育運動」。在這之前,以「教師——教授為中心的教育」被稱為舊教育,運動倡導的「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被稱為新教育。
還有我不確定具體時間、但都在同一時間的法國「新教育運動」(education nouvelle),這些也間接影響了東方的發展,像是
  • 1912–1926,日本「大正新教育運動」(時間是約莫)
  • 1915–1923,中國「新文化運動」
(備註:1914–1918 為一戰時期,當時的戰爭也促使許多人反思義務教育,所以在一戰之後、民主主義思潮下,世界掀起了一波教育改革的熱潮。)
夏山學校,圖片來源
具體而言,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先摘錄幾個重要的里程碑:
  • 1889年,英國教育家Cecil Reddie 創辦田園學舍 Abbotsholme
  • 1896年,約翰杜威(John Dewey)創建芝加哥實驗學校
  • 1907年,義大利的蒙特梭利(Montessori)在羅馬創立第一所兒童之家
  • 1919年,德國人智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博士,為一家菸廠員工子弟創辦了第一所華德福學校
  • 1921年,英國夏山學校創立、新教育聯盟(New Education Fellowship)成立
  • 1923年,德國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教授為培養學生社會互動與生活適應能力,於耶拿大學創立耶拿制度
  • 1946年,法國泉源學校(École de la source)創立
(其中1898 年的田園學舍影響了法國和德國,紛紛設立類似的學校。日本在大正元年建立的「帝國小學」,也是模仿德國田園學舍的辦學方式產生的。)

1960–1970年代,開始有一波自由學校運動
到了 1960 年代末又有了一波新運動,像是美國的「自由學校運動 (free school movement)」,德國的「自由另類學校 (freie Alternativschule)」,英國的「人性規模教育運動(Human Scale Education Movement)」。
至於原因,跟當時的時代脈絡有些關係。冷戰 1947 年 — 1991 年)時期,各國開始拼實力拼經濟,教育也因此更加「效率」、「績效」、「高壓」、「高競爭」導向,便開始有一波新教育的出現。(延伸閱讀:日本教育社會學家談教育演進 此時也有學者出版批判學校教育的書,例如:
  • Ivan Illich(1971)《非學校化社會 (Deschooling Society)》
  • E. Reimer (1971)《學校已死 (School is Dead)》
  • Charles E. Silberman(1970)《教室中的危機 (Crisis in the Classroom)》
  • Ronald Dore(1976)《文憑病 (The Diploma Disease)》…等。
此時幾個里程碑:
  • 1968年,美國瑟谷學校成立
  • 1978年,德國成立自由另類學校(die freien Alternativschulen) 聯邦集會
  • 1979年,日本緒川學校成立
  • 1985年,日本 Tokyo Shure 組織創立
  • 1987年,以色列 Hadera 民主學校創立
  • 1989年,美國另類教育資源組織(Alternative Education Resource Organization )成立
  • 1997年,韓國甘地青少年學校創立
  • 1999年, 韓國 haja center 創立
至於台灣,目前我所知的如下:
  • 1994年,教改大遊行、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立、台北開始「現代教育實驗班」
  • 1995年,苗栗全人中學創立
  • 2000年,基隆深美國小開始招生
  • 2002年,宜蘭人文國中小創立
  • 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

小結
以上的每一行字,我想基本都可以各自寫成一篇文章和故事(而且我還有很多沒有寫到),可見這段歷史之龐大。在整理的過程中我也有些發現,在主流教育底下,核心宗旨主要是服務於宗教、國家、經濟,而非人本身,所以很多另類教育旨在回歸人的主體上。
之所以想整理這個脈絡,有幾個原因:
  • 高中時的我唸書唸的很痛苦,因為家人的過世才讓我反思:「咦?難道我們天生下來就應該要受教育嗎?為什麼?以前的人也是如此嗎?這個世界從誕生開始每個人都要去學校嗎?」在那之前,我都覺得去學校非常理所當然,那時才開始思考教育這件事,也才慢慢知道「誒?原來義務教育才幾百年,而且它當初設置的目的好令人意外!」,希望能讓一些好奇但不知道怎麼找資料的人有些方向。
  • 後來選擇自學的我,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掙扎,畢竟脫離所謂的「體制」,好像你的人生就會開始失序。但也因為如此,我開始反思何為正常、正確,真的存在統一的標準嗎?看了這些資料,我覺得我有了新的視角去平衡我過去的認知和接收到的資訊,世界不再只有一種模樣或預設。
  • 能夠自學,並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當整個世界好像存在一種統一標準時,要走不一樣的路其實很不容易。我之所以可以自學,也要感謝前人幾百年下來的努力和累積,才能發展成如今的狀態。我很好奇他們的起心動念、怎麼做、他們的實踐又是如何影響其他人的。期許我有一天也能延續這些人的行動,為以後的人們做些建設。
剩下的補充和延伸,之後再慢慢寫吧~

參考資料
  • 鄧運林(1997),開放教育新論
  • 梁福鎮(2003),改革教育學
  • 曹在英(2006),韓國另類教育之研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