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換季失眠期,所以上來隨便寫點東西,希望敲敲鍵盤就累得壓出一排 Z 不省人事。通常這種時候我會找張懸的廣播節目來聽,因為我很愛她,其次是不必在黑暗中滑手機直到瞳孔穿刺。
還是好清醒喔。那麼報告一下近況好了。Say Sue Me 發新歌了 ── 舊歌的新編曲 ── 很開心,他們調配俏皮與嘆息的比例無人能敵。再來是讀了今年第一本瘋書《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被各種絕倫譬喻嚇得咬住鮮綠色緞帶:作者太有才,幾乎是就近讀者跳一種荒謬而流暢的舞,難免拳打腳踢。也在窮極無聊如候車時或瞪視肺炎新聞時,稍稍清點出喜愛的導演。雖然深愛的電影不少,但重複密集地看同導演作品的機會畢竟難得,所以其實真沒幾個,不如音樂裡我愛張懸,文學裡我愛黃碧雲。暫時的名單:安妮.華達,文.溫德斯,萊拉.巴卡尼娜(拉脫維亞紀錄片導演)。我發現這三個阿公阿嬤的共通性是:紀錄片與劇情片都拍,甚而兩者交融 ── 引發詭異的虛構意圖,信仰自然迸發的魅力;另外是,他們對於影像有一種遊戲心意,非常原創,但讓我們感覺新穎和驚艷的片刻,卻很可能是既有的、已被展示的,他人人生與自我日常。我讀著他們的拍片小故事與構思過程,想著,「敞開(使一切)流動」的關鍵也許在於他們隨時都在啟程,在尋常街道上歷險,熱愛包圍生命也被生命饒富意味的顯形所旋繞。
溫德斯二十一歲那年每天窩在巴黎的電影資料館看電影,一天看十個小時如同黑暗中的上班族,於是一年看片上千。我想那該有多暈,簡直影迷的地獄 ── 拉麵吃到第十碗就算吞得下也毫無意義。反正他撐得住。有時候午夜散場忘乾淨到底白天看了什麼,他就去附近書攤找找資料,電影理論越讀越覺有意思 ── 那段時光堪稱「電影史速成班」,他說。然後為了親近電影,他去報考了電影學院,從原本畫架前抹油彩,改成掛一台拍立得四處搖晃,窩在暗房剪剪貼貼,膠捲纏身。我目前正打算做的事和他類似:為了親近電影而去報考電影學院。這個行為本身可怕,畢竟每天每天在想的是寫作,就算我不想無謂地思考這方面的瑣事,修正版的句子還是無比匆忙、醜態畢露地飛馳而至,像遲到的臨演擠滿我的幻覺劇場:在文字的維度我最知道要怎麼合宜表演。因為文學的好處是純粹與一體,那是我的,只有我的,就像羅浥薇薇寫一個小說家,寫完小說就睡不著了,因為她看著屋內周遭,發覺世界完全附屬於她的虛構,那份沈重和恐怖。相反的,電影不是這麼回事,無論多麼小規模短時數,它依然太複合與龐雜 ── 聲音影像話語表情物件場景與其明確動態,一個你難免附屬於它的世界。
也就是說我這個決定有點病,有點「幹嘛呢」,為什麼不找個文學系來窩著。原始的理由很粗糙:我寧願一年看片上千,也不要讀那些中文系台文系華文系或者之類之類、開出來的基本書單。意思是,研究電影與研究文學相比(分析、批評、默誦其來路去向),我選擇前者。因為電影是個過分現代而變動極快的藝術媒介,因為電影與時空那麼有關,彷彿縫製一個假靈魂的「皮囊」潛入真實的眼光中盜竊失神時刻 ── 於是得已活生生地,繼續發生。後來,我讀到上述提到的導演萊拉的專訪,她談及自己的閱讀和觀影經驗:電影向來是一個導演完整的創意,只能讓她學習技巧;讀書則有助於訓練想像力,她可以看著那些故事而在腦海裡創造一部電影。我差點吶喊:嗯嗯嗯這不就是我的反例嗎。我閱讀大多是在學習作者的語言術,電影呢?電影像生活,我的字句大多由那裡拾獲,經過翻譯而具有一種混合質感:我常想或許比起故事,那個效果的趣味性才是我的終極目的。例如寫陽光的時候一定浮現眾多「見過的」畫面,那些曬到的面積與角度各有意義,再組合成一個最適當的版本。那個不是原本就待在那裡可以仿製和素描的,這是為什麼叫虛構。
聊太遠了。我記得本來要抱怨的是準備考試這件麻煩事(電影永遠更重要)。就是我發現,獨立自學,就像重考生不去重考班衝刺那樣困難,雖然我現下一根參考書的毛都沒碰(仍在為新小說開頭斤斤計較),但這種情況可想而知。不禁再度假設,也許當年留在學校撐完三年更划算便利呢?聽起來像個就學之路上的渣女,但這個可能性我如實思索過好幾次:休學前後,以及現在。然而,感謝經驗法則與危機意識,休學是我少數單獨做的重大選擇,而且 是 正 確 的 。儘管我一點也不建議別人想休就休 ── 真的,奉勸各位不要輕易幹這種離婚等級的事,雖然很吸引人。發表完小論文後,我就完全割棄學校曾給我的東西(那竟然相當容易),放飛去做任何我想做的(那竟然也沒幾樣,反覆操作不嫌膩)。我想,留在學校可能讓我平穩考到滿級分,平穩爬到頂大的腦殼子上,但我絕對不會選得出「喔所以現在要填報哪個科系?」因為在第一個選擇我就錯了,如同誤判題型便給出了相悖的答案,或者答案根本不存在。我會無從下手,然後遍嚐那沒法解答的機械式挫敗。如果我沒有離開學校,我會永遠錯過某些極重要的事物;儘管另個平行時空裡我將不感到可惜,卻不妨礙精神貧窮帶來的痛苦。所以對,如果沒有休學,那三個我最喜愛的導演,我不會遇見他們的作品;那本書和那個樂團,也不會陪我度過失眠的黎明。我不會打開夏宇詩集,不會失心瘋似地去投稿長篇小說徵文,也不會認識別處的可愛人們。我可能二十歲才第一次追逐影展或者永遠不會了。我會就讀文學系,然後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愛不愛讀字 ── 「以前我非常喜歡抄下一些字,但都忘了它們長什麼樣子。」
佛祖保佑終於有睡意了。我注定是要成為一個寫東西的廢物了不然沒有別的了,沒有別的事情可以讓我這麼懶散的人激動了。整個結論很安眠。對我這類向內運作、「把好的都留給自己」的人來說,確信比未知迷人深邃。給自己一個保證:要念書啊要去到想去的地方。要深愛一切深愛,你他媽的是這麼幸運,好好混,別裝死。
二〇二〇年三月三日
發在臉書上隔幾日,碰見友人 F,說她把貼文看完了。她提起我們共同熟識的另一人:「在我需要遇到你們這樣的人的時候、遇到你們真是太好了。」
時機與奇蹟的關係啊。我也很高興遇到每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