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替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大學時在中文系就讀,那個我還未曾寫作,初初遇見電影文學系列的課程,逐漸意識到創作這件事情頗為有趣,迷上黑澤明,看了些紀錄片,尋找電影中的配樂,聽獨立音樂變成另一項興趣,在網路上書寫文字結識些怪人,在不同的藝術媒介中尋找到憤怒的根源。同儕買專輯、遊戲,我則買書,畢業時寄了兩、三箱書回家,揹上火車或站或坐時閱讀的大多是詩,火車成為我最常搭乘的公共交通工具,長時間用手機寫詩是常態,即使讀研究所習慣也未曾中斷。
  家人說不得不買書櫃,我想像自己是一名掘墓人,收集文明精實的遺物。
  「回望」對於二十六歲的人來說似乎尚早,但以寫作的人來說,二十六歲的我認識文學的時間還不算長,而我和各位讀者的人生無關,我們之間的連結可能與正被閱讀著的文字都不是。
  無論是否曾經歷文學獎投稿,在詩社鬼混,參辦文藝營、詩展、刊物,或者一名編輯、論壇版主,簡歷中或許填上:曾在書店工作,我時常將自己從某些身分抽離出來看待,疑惑這些的生活是否就接近「文學」?接觸詩刊發表,作為一名初淺的寫作者,或者「正在成為」所謂作家的路上,都遠比最初想像的還要複雜不易與模糊,有太多之於他人的時候,並非靜靜坐下寫字這麼簡單,自我懷疑與不肯定感經常從腦中湧出,而時間讓人學會等待與摩娑,後來我證明自己曾經年輕,不再輕易的投稿自己的創作。
  獲得滋潤最多的必然是閱讀,有段時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家族,在原住民文學中得到不少感觸,認識了利格拉樂.阿女烏老師那些前上個世代的原住民作家如何觀察自族的困境與生活,甚於他族,而並非只是將心思投注在文字,文學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敲門磚」,也是打開闡述空間的鑰匙,更是作為一個人如何表達自身存在的方式,有時就像在看一部紀錄電影。我不禁自問文學如何與這個「社會」對話,文學是有用的?或者更深沉的問題是──文學對於這島上的民族是否有用?縈繞的思緒一直伴隨著,我陷入思索迴圈,我反省寫作不能只是關注與同齡相同的事物,同時也感受到自身與上個世代的眼界及生活背景各方面距離多麼遙遠卻又相似。
  直到遇見黃明川的《神話三部曲》時,我正要就讀研究所,我和大學教授說:「希望(文學)能夠反映社會現實」。時日至今,發現社會上許多選擇背對漠視的時刻,即便無法改變現況,也必須繼續站在雞蛋的一方的寫下去,持續寫下去就會遇見某些「詩意的瞬間」與微光,與其說為是因為喜愛文學而寫,不如說是為了記錄瞬間與時刻而寫,記憶宛如刺青,不在卻在,為不忘而去記。
  也因如此,近年深感厭世是一種遺傳與累積,在許多亡國感環伺下,許多議題爆發與埋沒,只能盡力分享與支持,從女性、同志文學看見父權與政治的黑暗,從移工處境看見原住民的悲傷與努力,甚者,從香港的處境,看見台灣的可能與末路,文學作為一種梳理或許不是最好的,對於我這種剝奪感嚴重的人而言尚能慰藉。寫稿時,我想起〈文化人〉這首曾刊登在《衛生紙詩刊+》的詩:「對你已生親密,就是我對自己仇敵。」當時我為自己只會使用「中文」書寫而感到自我厭惡,對自己的不會說母語而自卑,但我確時常也因為身分而能夠有力量寫作下去,綜觀台灣史上的台灣人,一部分人始終在逃避殖民史實,一部分仍被殖民,另一部分繼承加害者的位置,無可避免的事實也在文學中顯現。
  閱讀吳明益《苦雨之地》時,我所感受到的文學不是「寫下的」,意識經過拔出的過程多是在不自由的環境中誕生,而我們用多少心思淬煉成文字。寫稿前,我在颱風夜時窩縮在宿舍床上觀看《馬奎斯如何成為馬奎斯》,片中一位文學家說道:「……所有文學作品都基於對現狀的某種不滿,對於生命、經驗、世界現況等……。」即便我尚未閱讀馬奎斯任何一部作品,也理解當中的普世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春風化雨》這簡單而真切的敘述,在這裡作為註腳恰到好處,即便人類必須面對自身龐大的醜惡。
  若說寫作是以顯露作為一種技藝,靈感因生活而來,也因為遇見靈感而感到活著,就像電影《派特森》那位公車司機主角以筆記下生活中遇見的各種執著與迷惑,那些詩作像一位攝影師攫取時光的瞬間。就以這方面來說,創作是種遺留時空的藝術,不斷印證邁向死亡,猶如野狗在電線桿或是樹幹上撒尿。我中意的文學並非只忠於華美夢幻或莊嚴的迷思,若奉文學為圭臬卻死在神龕上,未曾面臨疾苦喜樂,便和一個失敗苟延著聖名欺世的宗教沒有太大的差別,文學本身沒有多麼偉大,如果人世皆歿,文學也將不復存在。……每當我回溯死去的親人,便思慮起失敗的親族關係,我想寫下卻也逃避著遺憾充滿。
  時常感覺文學有一定的隔離感,實例是我的親友多數不太常接觸文學或者閱讀,難以知曉我內心某些潛藏的秘密,這也是其實文學對我而言並沒有非寫不可的原因,卻是我最習以為常的表達自我的方式,若某日真正能以寫作維身,或許會有不同的人生體會,即使今日決定不再書寫,仍有人正在寫作,一切都是公平的,一切都是過程。曾經慶幸因寫作而經歷不少人情世故,藉由這些歷練檢視自己,再多的不成熟也會有些體會,寫作關乎個人的內化,累積觀看人世的經驗,駑鈍中或許也能慢慢琢磨出些許敏銳。
  讀書相較於寫作來說是趨於悠緩的精神運動,某段時間,我卻因為心理病症無法長時間閱讀,在閱讀時深感寧靜的狀態恍若未曾發生,我感到困擾與憤怒不能專注於自己,甚至感覺離死亡很近,從在家休學到嘗試面對生活,接案專心寫採訪稿,強迫自己向外走或接受幫助,對於自己的寫作則不要求太多,才慢慢好轉。我將文字作為保護傘或是武器,隱藏與顯現不同的自我,比起說話來得更能表達,文學書寫我的時候也同時運轉著他人的故事,如果我的文字不只是能保護自己,也能試著替他人發聲,我深感萬幸。
  當電視轉播著今年2019年的金曲獎時,我聽見Leo王說道:「身為創作者,能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自由的表達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件事。」然而這對於創作是否是最好的時代?或許寫作是自由的象徵,一種最純然的反抗與迴盪,這種自由在任何時代都是無可避免的。「宇宙總是在對的時間點,將我們引導到對的地方。」即使是錯的,也未曾想過能因為文學而在此時談些芝麻瑣事,一如我們正面對這個危險的時代,任何的決定都影響著世界,我相信每次書寫都是在決定自己未來的樣子。
自介
嚴毅昇
1993年生,都市原住民。大學時開始追尋詩,研究所時期擔任絆詩社顧問。
關注社會與家族血脈中文化認知的單薄。現為替代役青年。
臉書專頁:狼尾草Cidal。Cidal,──阿美族語,太陽之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33內容數
本專案預計以原住民議題與生活書寫。 阿美族人相信祖先是渡海而來,為感謝海神護佑祖先而有海祭。 北部南勢阿美稱之為Milalikis,海岸阿美則稱Misacepo’,又因各地區舉行時間不一,大致在六至八月之間。以及部落地理位置散佈台灣各地域,而有海祭或河祭之稱。 預計2023年出版結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ida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的國並沒有降臨 此日更不是楚國喪日 入海並非為了使遺骸降落至島嶼
那年她也十五,在冰冷的水上漂浮 像一本寫到一半被拆散的筆記
我扮成不同的人士 在臉上引燃 捻作和平的引信 我如何只能只是想著安靜睡去
  爸爸的骨灰,可以抽吧? 我想想。自問不答
  --給李明哲   我聽說 我聽說 今年也有聖人會復活 會得到祝福 但有些人死了難尋 有些人擁有原因的離開 走向某地 便沒能回去
「田地和山野隨時都有我的魂守護著,水田不要賣」--高一生
你的國並沒有降臨 此日更不是楚國喪日 入海並非為了使遺骸降落至島嶼
那年她也十五,在冰冷的水上漂浮 像一本寫到一半被拆散的筆記
我扮成不同的人士 在臉上引燃 捻作和平的引信 我如何只能只是想著安靜睡去
  爸爸的骨灰,可以抽吧? 我想想。自問不答
  --給李明哲   我聽說 我聽說 今年也有聖人會復活 會得到祝福 但有些人死了難尋 有些人擁有原因的離開 走向某地 便沒能回去
「田地和山野隨時都有我的魂守護著,水田不要賣」--高一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得知有人居然受到我的影響才開始寫作,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但我也是從這時察覺到:啊,原來我是有讀者的。 寫作真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事,也讓我們明白自己真的有能力影響他人、改變他人。 心懷讀者、為讀者而寫,後來成了我寫作時的本能意識。
餘生將盡,還是動筆寫點甚麼吧。 小時候,對語文的興趣不高,更遑論寫作。課堂上學了記敍文、抒情文、議論文,作文時卻常感到頭昏眼花,一個字也難以下筆。思緒凌亂起來,旁人寫了一整頁的字,我還在望穿秋水,拼着命似的把字從腦海中擠出來。 後來,學習實用文,日子好過了一點,至少寫作有點根據,不用憑空想像。
Thumbnail
有時候與作品大概也還是需要一些緣分,過去唸書的時候一直很想拜讀吳明益老師的小說作品,終於在幾個月前到圖書館的小說區時,從眾多的小說中拿起了《單車失竊記》這本小說借回家。如果說主角因為找尋一部腳踏車而進入了一個時代,而我則是因為讀了這部小說而進入了一個時代。 置身其中,感受人物的命運 在讀這部小說
Thumbnail
從小我就喜歡寫作。 在我有記憶以來,寫文章是獲得成就感的方式。當時一般人到四年級文章才有機會被選中,但三年級起我就是常勝軍,幾乎每期的校刊都有我的文章。國中的時候周六仍需上半天課,下午班級請了作文老師來上課,每堂課的一開始老師都會念優秀的作品,每一次都會有我,老師在台上朗讀著我的文字,說明這篇文章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作家。可能是看人生第一本故事書的時候,也可能是作文功課被中文課老師表揚的時候。 總之早在我文筆幼稚無比的時候,我已經知道除了寫作,沒有甚麼是我更想做的。
Thumbnail
小說寫久了,總有一個聲音叫我去嘗嘗新。而既然要玩共創,肯定是寫一些無法獨自完成的故事。 懷著這種心情,我在方格子上東尋西覓,企圖找到與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創作者。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得知有人居然受到我的影響才開始寫作,實在是令我受寵若驚。但我也是從這時察覺到:啊,原來我是有讀者的。 寫作真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事,也讓我們明白自己真的有能力影響他人、改變他人。 心懷讀者、為讀者而寫,後來成了我寫作時的本能意識。
餘生將盡,還是動筆寫點甚麼吧。 小時候,對語文的興趣不高,更遑論寫作。課堂上學了記敍文、抒情文、議論文,作文時卻常感到頭昏眼花,一個字也難以下筆。思緒凌亂起來,旁人寫了一整頁的字,我還在望穿秋水,拼着命似的把字從腦海中擠出來。 後來,學習實用文,日子好過了一點,至少寫作有點根據,不用憑空想像。
Thumbnail
有時候與作品大概也還是需要一些緣分,過去唸書的時候一直很想拜讀吳明益老師的小說作品,終於在幾個月前到圖書館的小說區時,從眾多的小說中拿起了《單車失竊記》這本小說借回家。如果說主角因為找尋一部腳踏車而進入了一個時代,而我則是因為讀了這部小說而進入了一個時代。 置身其中,感受人物的命運 在讀這部小說
Thumbnail
從小我就喜歡寫作。 在我有記憶以來,寫文章是獲得成就感的方式。當時一般人到四年級文章才有機會被選中,但三年級起我就是常勝軍,幾乎每期的校刊都有我的文章。國中的時候周六仍需上半天課,下午班級請了作文老師來上課,每堂課的一開始老師都會念優秀的作品,每一次都會有我,老師在台上朗讀著我的文字,說明這篇文章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作家。可能是看人生第一本故事書的時候,也可能是作文功課被中文課老師表揚的時候。 總之早在我文筆幼稚無比的時候,我已經知道除了寫作,沒有甚麼是我更想做的。
Thumbnail
小說寫久了,總有一個聲音叫我去嘗嘗新。而既然要玩共創,肯定是寫一些無法獨自完成的故事。 懷著這種心情,我在方格子上東尋西覓,企圖找到與我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的創作者。
Thumbnail
曾經有人問我,我創作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別人而寫。 這喚起我上現代詩課的記憶。 我們老師講課只講70分鐘,剩下的30分鐘會檢討我們的作品,給予我們一些建議。 具體情節如何我忘記了,不過大概就是,老師看不懂我的詩,覺得我的詩寫得太跳躍。那時我真的不甘心,心裡murmur:「反正老師看不懂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好的電影,在看完後會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些東西。因為好電影觸發了我們的某種情感或某種不知道的東西,而唯有透過書寫,才能夠釐清不知道。同樣的,今天是第2次聽吳明益老師的演講,同樣讓人有股衝動想寫下來。   記得第1次聽是去年7/15,在還沒搬到南崁兒童藝術村的南崁小書(詳下方連結〈屁股對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