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性別觀察 「反正她遲早會嫁出去」九歲表弟這樣跟我說

表弟和表妹是對龍鳳胎,雙雙來到這個世界上,彼此共享奶水、玩具、和珍貴的童年時光。因為與他們年紀差距大,所以對他們特別照顧。
過年時節返鄉團聚,晚上圍爐後,親戚們指派我出門買彩券,表弟也自告奮勇跟我一起。在路上,見他主動幫我提包包,我就說「哇!怎麼這麼暖」他以一副小大人的姿態回答「我是男生,幫女生拿重物,應該的」
「哦?那你跟你妹應該不常吵架吧?」
「還是會啦,但想一想,反正她遲早會嫁出去,我就忍住不跟她吵了。」
從九歲表弟的口中聽到這樣的回答,我一時愣住了。

生活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男孩子應當強壯、理性、幫女孩子提重物;女孩子該脆弱、讓男孩子付出勞力⋯⋯諸如此類概括化的偏見形塑而成的性別刻板印象,深深植入你我的日常生活,有時藏在脫口而出的話語,不加留意便難以察覺。
從家庭層面來看,家長為兒童成長時期的首要學習對象,無論是與孩子面對面的交流,還是大人之間的一舉一動,性別社會化皆能經由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傳遞。例如:媽媽總是勝任換尿布、泡奶粉一職、爸爸則事不關己躺在沙發上,翹著腳邊看電視球賽;在一隅玩娃娃的女兒被兒子弄哭了,家人則淡淡回應「男生就是調皮,別生氣」。
從學校層面來看,舉凡打掃時間的分工、班長的推派和教科書中傳達的角色訊息,默默形塑更深刻的性別刻板印象。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資訊的過濾遠不及媒體的傳播速度,ptt鄉民論壇的「台女不意外」、「母豬教」等仇女言論更是加劇性別歧視現象,甚至人人都可能成為推波助瀾的異
2019年5月17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三讀通過,為台灣的性別平等畫下新頁。包裹在平等的外衣下,現實社會的性別歧視仍然存在:女性政治人物請產假遭指責「忙著結婚生子」、現任總統被批「沒生過小孩,不知家長擔憂下一代健康的心情」「衰尾查某」⋯⋯

性別平等 需要更多的「敏感」
常聽到有人拿「女權自助餐」來譴責在性別議題爭取平權的人們(對象不限女性),也有人認為平權不過是假議題,沒有必要小題大做,甚至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拿著父權教條鞭策試圖挑戰或破壞父權結構的行為。
對於性別議題,我們需要具備的是更多的「敏感」,培養性別敏銳度,去審視周遭不平等的現象,拆除故有的父權違建、性別二分以及性別霸權,建立一個多元友善的社會。
男生女生,不再是天秤的兩端,仇視及憎恨才是。性別平等不僅為女性帶來益處,另一方面,唯有摘下父權的有色眼鏡,男性才能卸下傳統觀念積習的重負、得到真正的自由。
我從表弟手中接過自己的包包,剩下的、等他長大再娓娓道來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