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0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左側海底有大礁石,危險,避開!

前兩天(2020/4/25-26)在花蓮鹽寮蘇帆基地參加大海領航員講習,我負責急救課程。第一天的上午的課程是海漂,教練帶著學員下海漂浮。表面上風平浪靜,沒想到海底的大礁石讓我差點回不來。謝謝戒護員施依蓓的及時救援,值得紀錄與分享。

蘇帆的親海教育活動有幾項非常讓人放心的安全守則。
  1. 穿戴全副個人安全裝備:珊瑚礁鞋、防寒衣(夏天也要穿)、救生背心、魚雷浮標和安全頭盔。
  2. 團隊行動:團隊中有多位獨木舟教練、獨木舟戒護人員。
  3. 循序漸進的親海教育課程,從陸上課程認識人、認識海到認識裝備。海漂、破浪出海、翻舟復位,最後才是獨木舟長航。
我在2017年參加蘇帆的獨木舟教練講習,取得證書。但蘇老師說,他只是盡可能傳授海洋的知識與經驗,實在不想發什麼證照,幫別人背書。自己要為自己的安危負責,經驗是需要累積才能內化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認識海洋,所以害怕。冒一點險,擴大舒適圈。但不是盲目地涉險,而是有萬全的準備下,抱著戒慎的心態去探索未知的領域,越熟悉就越喜歡海洋。
我陪一位學員下海,進行海漂。要穿過碎浪、捲浪、到達平緩的湧浪區就是外海了!

第一次學員因為緊張,換氣的節奏亂掉,喘不過氣,嗆了幾口海水,過不了捲浪區,撤回。
看到撲面而來的捲浪,大多數人會偋住氣不呼吸,然而光是閉氣並不足以抵抗海水灌入鼻孔,閉住嘴用鼻孔噴氣可以減少海水倒灌。我現在甚至學會噘起嘴,用上唇蓋住鼻孔,像海豚一樣關閉呼吸孔
迎面而來的捲浪像一堵牆,難以抵抗。最好的選擇是向大海低頭,潛入浪底,待浪頭從上方經過,再浮出水面換氣。
不一定要維持一浪一呼吸的節奏。浪的週期約為8秒,所以連續下潛躲過二波捲浪也不算困難。

第二次學員越過了捲浪區,就立刻回來。但他以為沒有成功。
克服了最困難的捲浪區關卡,接下來就是成功抵達外海。我高興地向他道賀,但他完全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
沒有經歷過,即使成功就在眼前,也渾然不覺。

第三次學員破浪到了外海,也成功漂回岸邊,我卻回不來。
我聽蘇老師講過不下五次:左側海底有大礁石,危險要避開。
但沒有經歷過,即使身在危險之中,也同樣渾然不覺。
第三次下海,我們很順利的就漂到外海。仰躺在太平洋的海面上,回頭欣賞美麗的海岸山脈,16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臺灣,便說出:「Ilha formosa!」(美麗之島!)。原來從海上看台灣是這樣的美麗。
確定我們成功出海的經驗之後,放輕鬆在海面上藉由裝備的浮力,輕輕鬆鬆的撥水,應該就可以慢慢地漂回岸邊。
回程,學員問我:我們有沒有朝岸邊前進?我安慰他說:有呀!只是比較慢而已。不要緊張。順便告訴他魚雷浮標的用法。魚雷浮標是長條型的乳膠墊,如果將浮標的繫繩斜背在身上,讓魚雷浮標掛在身後減少阻力,便可以用自由式游泳。我見他游累了,便建議他將魚雷浮標橫抱在胸前,輕鬆的踢踢蛙腳踩水休息一下。
我最喜歡大字形仰躺在海面上,壓低帽沿遮陽,想像自己是一艘隨波漂流的船。偶而擺動雙手划水,不用急忙換氣,最為省力。
學員第二次問我:我們有沒有朝岸邊前近?我告訴他,有呀!我已經踩到一顆礁石,我們很快就要進入捲浪區。然後再教他練習用浮標抓浪,不用游泳就可以省力前進靠岸的技巧。若要撥水加速前進,需要單手划水,另一手持浮標保持與與行進方向平行。若是有大浪追來,就雙手橫持浮標抓浪,身體盡量平行水面,讓海浪帶動身體前進。
我把魚雷浮標伸給後方的學員抓住,藉由浮標繫繩在海流中一緊一鬆的拖動他前進。剛好我又踩到礁石,猛然一個借力使力,就把學員帶動送到我的前方。學員信心大增,面露微笑,似乎領悟到訣竅,向岸邊前進的速度加快,離我越來越遠。
我努力划水想要追上學員保持安全的距離。但第三次踩到礁石的時候,學員已經離我很遠,我才突然發現,這三次我踩到的是同一顆礁石。就是蘇老師再三叮囑左邊海底的那顆危險礁石。
原來我努力游了半天一直是在礁石附近,無法脫離。
藏在水下的礁石暗藏玄機。當水流過礁石的頂部,匯入礁石後面的憩流(止水)時。水流形成反向的流動(向上游方向流動)。這種現象稱作倒卷浪。如果是較大的潛藏較深的礁石,在其下游會有較大的倒卷浪,通常叫渦流"。往往力量很大,像抽水馬桶一樣,一旦誤入其中,好像被引力吸住,如陀螺般旋轉,很長時間陷在裡面,難以脫離。
並不是我比較會游泳,可以拖動學員前進。只是因為我已經被礁石附近的水流吸住,所以在原地穩穩不動。學員拉扯我的浮標繫繩,剛好得到加速度得以在安全距離之外脫離衛星軌道。
我看到岸邊的獨木舟已經開始救援動作,朝我的方向前進。戒護船上的教練施依蓓是我的救命恩人,特此為文表達我的感謝。
附註1:在蘇帆,下海前要先觀浪,可以看到左側10點鐘方向,在一片平靜的海面上,有一處的浪花特別明顯。那顆孤立突出於海底的大礁石就在下方。
附註2:蘇達貞老師4/28回應
剛看了你的文章,我覺得應該是離岸流 沿岸流 入岸流 的問題。你因為泳技已較好 所以停留在與離岸流奮鬥的區域。其他人因泳技較差 被沿岸流推移 被入岸流帶回岸上。請參考 附件 ppt 圖 11-15 說明
蘇老師手繪圖說明沿岸流、離岸流及洋流
附註3:蘇帆海岸大退潮參考小花臉書2016年5月16日大退潮
附註4:突堤蘇帆海岸兩側各有一座突堤。
突堤(groin)乃垂直於海岸或與海岸形成某一夾角的突出海岸結構物,用以阻擋沿岸漂砂、控制海岸地形、改變海岸線方向,進而保護海灘安定之結構物。通常以塊石或混凝塊堆放長約數十公尺至百餘公尺不等。(黃清和,2006)
突堤對垂直海岸方向的輸砂較無影響,但對波浪斜向入射之海岸則因有限制沿岸輸砂之功能,能使兩突堤間小範圍內之漂砂保持平衡,對侵蝕嚴重的海岸有保護之效,故興建突堤群以保護的綿長海岸線。
但突堤愈長,則阻擋之沿岸漂砂率愈高,甚至於切斷沿岸漂砂,因而引起下游之侵蝕,即所謂「突堤效應」。
烏石港漁港工程完工後卻在海岸產生了突堤效應,烏石港北堤淤積的沙灘近年來成了衝浪盛地,而位於烏石港南側的頭城海水浴場,港堤攔住了漂沙加上海水侵蝕,讓原本2公里長、60座足球場大的沙灘完全消失蝦米,原來的頭城海水浴場整個消失了!這也是台灣因為人工建築造成海岸地貌消失的首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