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招姓副教授控訴他在課堂提到「武漢肺炎」、「我是中華民國教授」,被校方施壓向陸生道歉。因為提及自己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問題被施壓,引起大部份台灣人的驚訝、怒罵。這真的是該被護航的「被道歉事件」嗎?
回到事件的最初,這位副教授在課堂上公然點名「對岸學生」,以諷刺挑釁的口吻對「毒奶粉事件」、「武漢肺炎」發表個人意見。第一,做為副教授以社會事件針對學生來說嘴,「對就是在講你們」的直接挑釁的口吻,態度不佳。二,對「毒奶粉事件」的受害者以嬉笑怒罵的方式諷刺,這不是在別人的傷口上灑鹽嗎?同理,那你也是吃黑心油、塑化劑長大的嗎?
我認為這件事確實是言論不當,引起中國學生反映與校方要求課堂上公開道歉無可厚非。但顯然這副教授並不認同,以「我是中華民國教授」,「我們不會歧視任何人」,「對你的不開心我道歉」來回應道歉要求,而「我是中華民國教授」更是引發了後續一連串的風波。
是不是歧視,要了解怎麼樣才構成歧視。歧視,是針對特定族群的成員,僅僅由於其身份或歸類,或是個人特質,給予不同且較差的對待。因為只有隻字片語,只能符合前者的身份歸類,無法表現出是否真的有差別待遇。但以「對你的不開心我道歉」來輕描淡寫着對他人的傷害,很難感覺到他對過去發言的反思,只覺得是「被施壓,所以我道歉」的態度。
「我是中華民國教授」,我覺得這句話並沒有問題,但需要在對的情境中。這句話出現的地方是一個道歉的場合中,而對象是一個「不認同中華民國是一個國家」的人。台灣人和中國人對這件事存有分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雙方對這爭辯不斷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教育不同,政治問題等。在道歉中刻意強調真的是因為自己的身份認同,還是不甘心所以想再刺一下、挑釁對方,或是想把事件上升到政治層面呢?「愛國主義是無賴最後的避難所」(Patriotism is the last refuge of the scoundrel),這副教授做了最佳的示範。
面對事情,我們不應該只看單一的發言,更不應只憑媒體的焦點新聞或聳動標題而胡亂攻擊。把事件理順後,看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再討論事件的過錯等,而不是被節錄的單字或句字牽着鼻子走,成為他人的言論工具,傀儡。然而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還是有很多人都只憑着事件的碎片去斷定真相,討伐攻擊自以為的「不義」。
個人觀點:我覺這副教授很聰明,把事件政治化,爭取愛國者的同情。但他也很蠢,把大眾看得太蠢,覺得所有人都會像他一樣只看到對自己有利的地方,無視自己對他人的傷害。傷害造成了,就要承擔後果,而不是卑鄙地躲在「愛國」的避風港裏。而那立委,他是真的認同副教授的愚民嗎?還是只是想緊咬着校方「不能提到中華民國」加以琢磨,放大歧異繼而宣揚自己的「愛國情懷」?甚麼事都往民主自由拉關係,這真的是自不自由,民不民主的關係嗎?言論不當就該道歉,好好的反思自己的言行,認真的有禮貌的向被刺傷的人道歉,這才是做人該有的素質,老師該有的師德、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