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觀後感|你有沒有拉他一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觀後心得,微雷,尚未追完的觀眾慎入。

最後一集讓我非常有感觸。
當方毅任對女兒說:「你有沒有拉他一把?」,「我現在想拉你一把」。
當徐海茵對李雅均說:「活下去」、「想盡辦法活下去」。

這集對我來說就像在挖掘自殺的人在發條停止運轉前,有沒有可能再看見一個陌生的曙光,再延緩一點時間,給予他們更多看見或是被理解的機會。
我想著,在任何人跟我抱怨生命價值或是非常不愉快的人生經驗,我有沒有拉他一把?還是我一起說了一些白癡的喪氣話,讓感受變得黑洞。
會求救的人也許還算好,願意跟你表達他的脆弱與沮喪的人,他們都在求救,我其實也知道,過度的求救也會造成別人的心理負擔。大部分的人選擇適時的躲避,我想是很合理的。我只是想著,一個外人的力量有沒有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好呢?

或是這樣的生長環境與人格搭配,已經符合古典悲劇的特質了?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被理解。

受到社會的迫害,是加害者也是被害者的人。

有志不得伸,被網路霸凌的人。

不被社會接納的人,也無法被家人接納。

覺得自己理解社會污腐,此生無法翻身的人。

-
你是哪一種人,或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呢?

他們很脆弱的,他們不會是每天都情緒勒索別人的人,因為光是說出自己的遭遇感受,就已經非常困難了。如果你有遇到這樣的人,不要逃,也許試著拉他一把。

試著表示出,你想試著理解他,理解這回事,即便你幫不上什麼忙。

-
看完也有很多的反思問題出現。

生為人,就想讓人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到底要被理解到什麼程度,我們能不能自己判斷那個輕重,讓自己明白有些事情自己活著自在就好。

以及我們在想被理解之前,有沒有試著先理解別人呢?
有沒有經常說說謝謝你,說道歉,並學習說出自己的感受。

這是我在劇中深刻感受到的。

大家都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藏起來,在劇中沒有人表現出自己脆弱的一面,脆弱的一面只能留給自己。冷笑,似乎也是留給自己。

我是相信陌生人也能給予他們幫助的,我相信理解的力量,感同身受的力量。
也謹惕未來的自己,如果再遇到一次朋友的求生訊號,我一定要好好重視他,替他擋著外面的風,不讓殘餘的火苗被熄滅。
-
我很喜歡結局的呈現方式,徐海茵說著,活下去就能看見希望。時間會帶給你殘酷,也會帶給你禮物,時間會讓人看事情的方式不同,只要你拼了命地活下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78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年整理內向者的書籍很多,讓內向者能重新探索自己是內向的個性、了解自己的優勢。我自己也看了幾本深受感動,很開心內向的朋友們能透過這樣的書籍幫助自己。 這世界原本像是被外向的人佔據的,敢要、敢表現,在社會的生存面上似乎成了種顯學。不管是服務業也好領導人也好,第一直覺都會覺得,會說話的人真好,能夠表達
分享_ 我發現執行不消費的一年,最難的應該是要在三個月後依然記得跟自己的約定,但如果約定漸漸鬆綁,如我之前分享過的其實在某些時候還是會有購物需求,但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大原則,我認爲都是可以接受的。 檢視了一下從2019年底的計畫至今的成果:(約六個月) 1. 買了一個工作用的拍攝腳架 2. 主力消費
對於論述自己的想法,我依然覺得很支持,大方向是沒有想法上的交流就不會有社會進步。 記得在我小時候,老師常常說,台灣學生都不愛舉手問問題,應該多學學外國學生,有問題就要提出。確實我小時候也會發生明明有點疑問,但因為擔心自己無法具體說明清楚這個疑問,所以就不敢舉手發言。擔心被評論也好,擔心問錯問題造成尷
有意識、無意識跟感情有什麼關係呢? 我讀了《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看到一段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書上引用了一段話『人就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意識不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意識是我們思考視覺、決定行動的源頭,不過,絕大多數的行動不是基於大腦的指令,而是身體自動自發的行為。 最近被因何妤玟離婚的關係,看了很
我知道你很脆弱,我知道你處境很難為。 我知道你小時候很不好受,我知道你雖然家境富裕但不覺被愛。 我知道你出社會後常常被誤解,我知道大家做事都不合你意。 我知道你本質是善良的,我知道你對這世界沒有惡意。 但你常常有自己的覺得。 你把自己畫出一個虛擬泡泡,泡泡是戳不破的,因為是這你想像出來的。 像銅牆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發現每個人都不斷的在展示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從懷疑這樣的行為,轉而成為這樣的人,就像你永遠不知道你那一天已經是大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成為大人了。 打開手機,我們在電子的水晶球中看著美麗的事物、耀眼的成就。如果以前的我們都追求著流星一瞬,我們現在可能只是在比誰的
近年整理內向者的書籍很多,讓內向者能重新探索自己是內向的個性、了解自己的優勢。我自己也看了幾本深受感動,很開心內向的朋友們能透過這樣的書籍幫助自己。 這世界原本像是被外向的人佔據的,敢要、敢表現,在社會的生存面上似乎成了種顯學。不管是服務業也好領導人也好,第一直覺都會覺得,會說話的人真好,能夠表達
分享_ 我發現執行不消費的一年,最難的應該是要在三個月後依然記得跟自己的約定,但如果約定漸漸鬆綁,如我之前分享過的其實在某些時候還是會有購物需求,但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大原則,我認爲都是可以接受的。 檢視了一下從2019年底的計畫至今的成果:(約六個月) 1. 買了一個工作用的拍攝腳架 2. 主力消費
對於論述自己的想法,我依然覺得很支持,大方向是沒有想法上的交流就不會有社會進步。 記得在我小時候,老師常常說,台灣學生都不愛舉手問問題,應該多學學外國學生,有問題就要提出。確實我小時候也會發生明明有點疑問,但因為擔心自己無法具體說明清楚這個疑問,所以就不敢舉手發言。擔心被評論也好,擔心問錯問題造成尷
有意識、無意識跟感情有什麼關係呢? 我讀了《我決定簡單的生活》,看到一段話,突然有個念頭閃過,書上引用了一段話『人就算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也意識不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意識是我們思考視覺、決定行動的源頭,不過,絕大多數的行動不是基於大腦的指令,而是身體自動自發的行為。 最近被因何妤玟離婚的關係,看了很
我知道你很脆弱,我知道你處境很難為。 我知道你小時候很不好受,我知道你雖然家境富裕但不覺被愛。 我知道你出社會後常常被誤解,我知道大家做事都不合你意。 我知道你本質是善良的,我知道你對這世界沒有惡意。 但你常常有自己的覺得。 你把自己畫出一個虛擬泡泡,泡泡是戳不破的,因為是這你想像出來的。 像銅牆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發現每個人都不斷的在展示自己。 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從懷疑這樣的行為,轉而成為這樣的人,就像你永遠不知道你那一天已經是大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成為大人了。 打開手機,我們在電子的水晶球中看著美麗的事物、耀眼的成就。如果以前的我們都追求著流星一瞬,我們現在可能只是在比誰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王瑜欣,在遭受性侵的痛苦與折磨後,被陌生人治癒,最後安詳入眠。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死期將至》是一部探討生命與死亡意義的韓劇,講述主角崔怡在一系列死亡後的重生經歷。這部劇不僅揭示了自殺的自私,也讓觀眾反思生存的價值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透過不同角色的痛苦與掙扎,崔怡逐漸瞭解生命的可貴,最終決定珍惜生命,鼓勵觀眾在面對困難時勇敢尋找生活的價值與希望。
誰都沒有資格去評斷他"人"想要自殺,不管他是什麼物種~!因為你不知道對方到底經歷了什麼?人們通常會說:自殺的人是弱者懦夫是逃避現實...你到底是憑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你有深入去觀察過他(她)的生活及際遇嗎?還是你和他(她)曾一起去經歷過同樣的事?我不相信那種說法─>什麼自殺後的罪更重每天都要重複自殺一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王瑜欣,在遭受性侵的痛苦與折磨後,被陌生人治癒,最後安詳入眠。
Thumbnail
當我們看到別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可能希望幫助他們,但有時候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幫助。這篇文章探討了幫助他人的困難之處,並提出了獨特的觀點。
Thumbnail
「原諒」牽涉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但被人傷害後,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恐怕是,修復自己受傷的心,以及和自己的關係。文章描述了作者從被傷害到原諒的心路歷程,並分享了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我總是拼了命的不讓身邊的人難過,卻不知道,最難受的人是自己。 人們或許會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卻不知,對於想要了解生命的人而言,那是他們當下唯一能解決事情的辦法。我從小就被人說太過敏感,不管是特別有同理心或是愛哭這點,我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我的情緒,高三那年被診斷罹患憂鬱症,這不是結束,而是惡夢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