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時心想,這篇的敘事對象應該是年輕醫師(醫學系剛畢業,才剛拿到醫師執照),還是一般民眾呢?
寫著寫著覺得不易區分,就都混在一起講了(笑);文筆因此有點隨想散亂,還請讀者見諒!
四、五年前,我還在當實習醫師(intern)還有接受畢業後訓練(PGY)時,最煩惱也最常和同學討論的,就是專科訓練該選哪一科。
在醫院,我們這些年輕受訓醫師諮詢的對象不外乎主治醫師和學長姊,他們給我們的建議多半是要我們好好評估兩件事:首先,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個科的生活及工作型態;其次,考量自己喜不喜歡這個科的臨床知識。
剛開始實習時,我對於前者其實有點不以為然,心裡常想著:喜不喜歡這個科的知識比較重要吧!各科別的生活型態和工作型態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就算不習慣,慢慢適應就好了啊。
回想當初,這麼以為的我實在太天真了。
有些科跟你的 tone 不合就是不合,沒辦法適應就是沒辦法,勉強也沒有用。
舉例來說,長時間待在刀房的外科系,例如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骨科。住院醫師剛開始一兩年幾乎都在顧病房,之後全院會診幾乎都是你負責先跑去急診看,總醫師更要橋病床排班等等;好不容易漸漸可以固定在刀房裡訓練本科該學的東西,但一週三到四天穿戴著無菌手術衣以及刷手手套,十幾個小時待在冷氣房裡,這段期間除了主治醫師和刷手刀助護理師,沒有別人可以互動(外科系多外遇不是假的!);這樣的工作型態你沒進入專科見實習前絕對沒有機會觀察到,甚至也可能進入專科後才發現沒那麼喜歡;尤其是外科次專科訓練大多總共六年左右,如果訓練到一半才想轉換跑道,通常也來不及了。
內科的戰場則是病房。順帶一提,其實每個內科次專科工作型態差異頗大,例如心臟外科和血液腫瘤科治療的病人就截然不同,但內科住院醫師訓練期間多半每個次專都要跑過,大約三年後才會選擇次專科。內科住院醫師處理的臨床狀況五花八門,舉凡突然喘、吐血、代謝異常到肝腎衰竭、時不時遇到病人需插管急救,更不用提在加護病房、一般病房和急會診之間手忙腳亂。
除了以上臨床工作外,當然還有很多耗費心神但卻不是臨床專業的內容,例如遇到經濟狀況不佳的病人、沒有家庭支持的病人(這時社工就是我們的好夥伴)、科內工作氣氛和人事(先不提醫護人力普遍不足,有時候糟糕的同事還比人力不足更令人難受)等等,都會影響到你在專科訓練中的熱情與專注度。
內科人、外科人、小科人?一線科、二線科?
實習中常有同學們互相評論「某某某看起來就是個內科人」、「誰誰誰看起來就是會走小科」,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同專科的人會有種普遍的人格特質,但這種特質和適不適合這個專科沒有關聯。
不過,與其說某種個性就一定適合某一科,個人認為倒是有些個性一定不適合某些科(笑)!舉例來說,天性不喜與人相處、不善言語的人,就一定不適合精神科、家醫科這些需要大量會談和醫療衛教的科;個性很急很沒耐心的人,不管走哪一科都會遇到醫療糾紛──絕對沒有特定個性比較適合特定科這種道理!
選擇專科訓練前,實地訪查最重要!
說到底,究竟該怎麼選科呢?
我的建議是,盡早排除不喜歡的科別(要分辨出「這科不是我想走的科」應該不困難!),然後不確定是否真正有興趣的,就實際去那些科別見實習再決定。太多科別有興趣的話就私下聯繫找時間去參訪;多數的老師和學長姊都是樂於教學和協助學生的,而且醫界不大,不難透過同事朋友認識你有興趣的科別的住院醫師和主治醫師。
此外,選擇醫院也很重要,因為很多時候你可能不是真正不喜歡那個科,只是不喜歡你見實習的那間醫院的那個科的氣氛。
總而言之,相信自己最重要。
可以的話,選擇住院醫師訓練專科前,不要只用打聽的、做做選科線上測試(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在玩這個哈哈哈),或只跟家人朋友討論,就貿然下決定。實際走訪自己可能會有興趣的科,感受一下只有你能分辨出來的適不適合自己。
當然,進入專科以後才發現不喜歡這個科,在醫院也是常見的情況;至少敝科的主治醫師們當中(我所知道的)就有三位第一年的專科訓練不在本科,而是後來轉換跑道才加入本科的。住院醫師第一年還年輕,想換跑道及早下決心還來得及!
另一方面,年輕醫師也不一定要接受專科訓練,醫師執照本身就足夠養活自己了。如果對醫學真的沒有興趣,拿著醫師執照去診所看看感冒、打打雷射,也沒什麼不好,畢竟專科訓練就是個 bonus,不喜歡不必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