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 因新冠肺炎而日薄西山的「印章文化」░

明明是在家工作卻不得不出門的理由,居然只是為了取得客戶或上司的蓋印…且這樣的日本上班族竟然還並非少數。「印章文化」的社會問題引發熱烈討論。
- - - - - - - - - - - - - - - - - - - -

▎本末倒置的「蓋印章機器人」
新冠肺炎讓社會中許多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問題一一浮現。例如對於目前仍得實行在家工作的人來說,最直接產生影響的或許就是「蓋印章」這件事了。
自疫情爆發以來,為了蓋章而不得不去上班的情況被多次報導。其實在此之前,印章的存在價值早已被視為問題,例如在去年年底引發熱議的「蓋印章機器人」。明明透過電子認證等其他技術便可解決,卻硬是讓高科技的機器人去做蓋印章這種事,這樣的本末倒置在在顯現出日本社會的僵硬

▎相關業界團體力求維護印章文化
目前政府為了推動遠端工作而對「脫離印章」(脱ハンコ)展現出積極的態度。近日,安倍首相亦在相關會議中明確提出「脫離印章」的指示。
然而這項進展卻面臨著IT大臣這道關卡。竹本直一擔任政府情報通信技術部門的大臣,同時也身兼「日本印章文化守護議員聯盟」(日本の印章制度・文化を守る議員連盟)的會長一職。在去年底上任時,明確提到「使行政手續的數位化和印章文化兩者並存」此一目標。
因疫情使得「脫離印章」貌似取得進展,但除了竹本大臣外,還有許多來自印章業界等相關團體的反對聲浪

▎「簽名」也曾是日本的傳統文化
與印章有關的爭論常陷入「存/續」二分法的框架,但若回溯印章的歷史,便會發現實際上並非如此。
印章早在古代日本就已存在(如於西元57年由後漢光武帝贈與的「漢委奴国王印」),只不過當時作為維繫外交關係的禮物功能大於實際蓋印的用途
印章開始具有實際功用,是在律令制度實施的西元700年左右以後。仿效隋唐的政治制度,開始有各式各樣的文件需要捺印因而變得普及。到了15~16世紀日本戰國時代,則更加受到武士和僧侶的廣泛使用。接著,在進入江戶時代以後,平民間的商業往來增多,印章便真正進入庶民的生活中
然而,從整個歷史來看會發現,除了印章外還有許多其他種類的署名方式,例如「花押」(かおう),簡單來說就是「如同印章一般的簽名」。在平安、室町時代,這樣的署名方式比起印章還來的普遍。甚至到了現代,在內閣之中簽署的文件,仍採用「花押」而非印章

▎明治時代的印章爭論
那麼,印章是在何時成為主流的呢?
到了開啟近代化進程的明治時代,國家開始制定與公文等正式文件簽署有關的法律。當時分為三派意見:(1) 簽名、印章並行,(2) 印章即可,(3) 簽名即可。
最終,基於傳統文化、讀寫能力(以前的人識字率不高,印章可解決庶民不會寫字的問題)、便利性、不易偽造(印章的鑑定相較於簽名來得容易)等理由,由「印章派」勝出。

▎到了80年代便停滯的事務處理
然而,印章的其中一些優點,到了現代顯然已不適用。例如人民識字率提高、普遍能夠讀寫;網路普及,不再需要透過紙張處理事務;製作技術提高、成本下降,能夠大量生產或易遭偽造,失去本人認證的意義。
不過,比起印章,或許「紙」才是問題的根本
即便現在電子認證已越來越方便,目前政府機關和公司行號事務處理的流程,大多都還停滯在使用文字處理機、影印機、FAX的、使用「紙」來溝通的7、80年代。到了網路普及的90年代後,許多超過20年沒有改善流程的公司,瞬間在此時原形畢露

▎印章社會遭印章專家全盤否定
思考關於印章的問題,新関欽哉的《印章的文化史》(ハンコの文化史)一書,是必讀的作品。
這本書的作者是完完全全的印章愛好者。然而,如此愛章成癡的人,在此書中卻說:「我國並非從頭到尾都以印章為主流,花押也非常受到重視
而且,日本明明已經展開國際化,卻遲遲不肯對在歐洲等國早已被視為過往時代遺物的印章鬆手。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這就是日本市場封閉性的顯露,也是信用經濟國際化的絆腳石
在接下來的時代,應該逐步改成簽名,讓印章脫離實際的社會運作,轉為個人休閒愛好的使用。」

▎印章僅是問表面問題
曾為日本殖民地的韓國,也有廣泛使用印章的歷史。但從2009年開始,已逐步廢止印鑑登錄制度,並建立簽名認證制度。民間契約使用電子簽名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雖然日本未來也應該會朝著這樣的方向前進,但話說回來,不到緊要關頭就無法意識到需要做出改變,這實際上是缺乏個人判斷能力的日本社會釀成的問題。比起效率和邏輯,太過重視「場の空気」(社會氣氛、場合的狀況),使得人們無法獨立思考。
印章問題只是其中一個測試社會大眾能否做出改變的試金石,長期以來輕視IT、輕視獨立思考的日本,必須有所覺悟。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拍手5下,我會繼續產出更好的內容!謝謝你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