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效率、資本。人類的價值

    資本帶來效率,效率帶來利潤,而將所得的利潤在一次的投入資本運作後又可以更進一步的帶來更高的效率。資本主義的基本邏輯就是不斷的利用複利的方式不斷累積資源。
    為了創造出資本帶來效率這個結論,擁有資本的人就必須將資本投入他認為可以帶來效率的地方,而這裡所泛稱得「效率」並不代表人類全體的共利,而是基於法人與其經營者立場所需的利益。這邊我就拿公司獲利後的決策做一點說明吧:公司在獲利後所得的利潤分配上會有許多種選擇,譬如:發放現金股利以回饋股東、用作績效獎金(年終)發放給員工、回購市場上所流通的公司股票作為庫藏股、投入新設備的研發…等。實際上盈餘的利用會有許多種方式,而每一種選擇都將會對公司未來經營方向帶來許多不同的影響,譬如:回饋現金股利給股東之後可以增加市場對該公司的信心程度,可以降低未來籌措資本的時候所受到的阻力;用作績效獎金的形式發放給員工,可以有效的提供員工士氣以及忠誠度;回購庫藏股可以提高持股股東的權益;投入新設備的研發則是可以提高未來生產的效率。頭資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為公司、組織帶來更多可應用的資源,所以在資本分配時將會考量到分配後可以帶來的「效率」。這就是簡單入門版的資本邏輯,此一邏輯用在個人財產時就是大家俗稱的理財,而放在法人(也就是公司組織)時,則是在於如何更有效率地去調度公司所擁有的資源,也就是投資。
    在資本社會中,效率是核心。換言之只要是能夠帶來更多效率的一切事物就可以在資本市場上得到更多的利潤以及效率循環。讓我們舉個例子讓這個邏輯更加具體一點:台灣的虱目魚在整個市場中是品質一等的,原因是在於養殖技術的差異,印尼養虱目魚的時候是放養,任由魚群自己吃魚塭中的水藻而生,而台灣的虱目魚則是吃高級飼料長大的,所以我們的虱目魚比較沒有因為吃水早而產生的土味。養魚的案例中,效率的差異體現在魚的肉質以及市場的認同上,而養殖技術就是造成效率差異的關鍵,因此養殖技術就是台灣漁農們在市場上生存的效率核心。
    一般我們常聽到對於資本的批判,通常在所謂的「壓榨」,但從我自己過去的觀察以及工作經驗來說,這樣的批判並不完全正確。我認為我們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必須要有一個基本認知,所謂的創業家們,也就是賭上自己安穩的生活、決心向市場挑戰的人們,在創業時的初心絕非是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剝削他人之上。所有走上創業這條路的人的想法通常都很簡單,就是想多賺一點錢、實踐自我以及過上更好的生活。若真的的想透過從他人身上詐取利潤,最佳的選擇是創建幫派、經營地下生意,絕對不會走向創業道路,畢竟經營真他媽不是人幹的。然而,為何會有「壓榨」產生? 這個問題就關乎於今天我想討論的主題「人類的價值」。
    前面講到的,效率是資本之所以能夠運作的核心。所以只要能夠帶來「效率」的人,就有機會在資本社會中勝出。不過話說到這邊都是理論的範疇,實際的情況是,每個人提供的效率所帶來的價值並不相等,因而資本對待每個人的態度也不平等。因此我們該問的問題並不是如何造就平等的社會,而是到底要創造出怎麼樣的「效率」才有辦法得到市場的青睞,而我們又要如何去檢視自身所帶來的效益價值? 我的背景來自於製造業,而製造業是台灣產業鍊的大宗,也是國力的核心,因此在討論這個議題的時候我將會以工廠的概念來進行說明。
    任何產品要能夠進到消費者的眼中,都會走過一段偉大的旅程。一個成功產品並不是憑空蹦出來的,而是許多人精心設計、努力打造的產物。最開始我們必須要知道市場喜歡什麼,所以有了市場調查;再來一造市場得喜好去設計產品,所以有了工業設計;在來必須要能夠將產品做實體化,所以有了產品開發;而實體化的產品若是想要得到利潤,就必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所以我們有了製程優化;而產品要到從中國的工廠送到美國的效費者手中,所以我們有了物流。這一切就像是精密的齒輪一樣,一圈一圈的扣在一起,只要有任何一個齒牙有損傷,動力的傳遞就會折損甚至停滯。
    台灣在這組齒輪大多負責實體化以及製程優化的階段,工廠在製造產品的邏輯也是像這套動力系統一樣,環環相扣。在一間大公司哩,有人負責確保訂單量的穩定(變動太多或太少對公司都是災難)、有人負責原物料的管控、有人負責機台的校正、有人負責生產進度的調度、有人則是負責在機台前面生產…。從原物料走道成品所需要的流程,短則5道長則10多道,因為跟文章的主軸無關在這裡我就不做細部的討論了。我想說的是,即便是產品齒輪主的最後兩顆齒輪,其內部構造也是一套複雜且精密齒輪系統。
    齒輪系統的每顆齒輪所扮演的腳色也大有不同,有負責動力釋放的、負責帶動其他齒輪的、傳遞動力的、負責回收動力的,在這些齒輪中,有些齒輪是一旦損壞了,「整套」動力系統就會失靈的;有的是損壞後會使「部分」功能失靈,但只要跟他無關的部件依然能夠運作;有的是壞後會影響「單一」功能的最終呈現,不過系統大多數功能依然運作正常。每顆齒輪的重要性就取決於它所帶來的功能效率。
    資本社會就像是一套極有效率的齒輪系統,傳遞著資金到市場的動能。當然,只要是齒輪系統,就必然會有上述所說的重要與不重要的差異。產業鏈上會有核心企業與其配套廠商(概念股),公司內部也會有關鍵職位以及可替換職缺。人非平等,平等的社會只存在於理想主義者想像之中。所以如果想要在社會運作的系統中得到重視,就必須讓自身成為組織內部的關鍵齒甚至核心齒,而公司若想要得到合理的報酬甚至超額利潤,依樣要讓自身成為供應鏈上的關鍵。
    但如果沒辦法成為動力系統的關鍵呢? 資本社會的「壓榨」就此產生。資本不會將資源入到沒辦法帶來效率的地方,因為這樣會愧對投資人的信任與期待,所以沒有效率就沒有資源。所以在供應鏈上,核心企業不會把訂單交付給沒辦法照市場需求達成工作的廠商,因為這樣會使消費者得不到有品質的產品,所以沒有品質就沒有工作;而在企業中,企業主並不會把重要的工作交付給無法完成工作的員工,因為這樣會沒辦法完成客戶的要求,所以沒有能力就沒有職位。就我自己的觀察,社會上的多數人沒辦法得到高薪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掌握不到關鍵,微觀上沒辦法成為公司的核心,綜觀也沒辦法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否在產業鏈上的核心。而因為不是在核心,所以沒有資源,處在這種缺乏資源的狀態,自然感受到自己被壓榨。對的,資本社會是很殘酷的。無法驗證效率的人的資源將會被掠奪,而被掠奪的部位又會更進一步的去增強原本有效率的人,進一步的拉開差距。
    人類的價值如何在資本社會中體現? 我認為是對於這套系統的修正以及優化能力。
    從效率的角度來看,人類在系統中是一種充滿不確定性的因素。人類有情緒、會生病、會衰老、會粗心,基本上只要有人類的存在必然會帶來風險,但也因為存在著這樣的風險,資本社會得以運行。資本社會的效率本質是為了服務人所存在的,所以沒有人的存在,效率就沒有意義。因為人有情緒,所以資本提供了更好的服務體驗;因為人會生病、會衰老,所以資本提供了更好的醫療;因為人會粗心,所以資本提供了更好的工具來簡化生活。因為人類存在著不確定性,整套系統的優化才有了方向,而效率才有存在的意義,雖然不可否認效率系統最終還是圍繞在那群提供高效率的人運作,但總體來說這樣的運作邏輯所帶來的溢位確實提高人類總體的平均財富水準。
    既然效率的系統是圍繞著人所打造的,那自然能夠修復效率系統也只有人。如果是為了維持系統的運作,效能的浪費有時是必要的。舉例來說,我認為人類為了修復效率系統所做出的最偉大創舉是發明了基本工資的制度,基本工資的存在可以說是讓資本效率系統得以持續運作的關鍵之一。資本帶來效率,效率帶來利潤,利潤又更進一步的去強化資本的力量,這是資本社會的基本運作邏輯。但這套邏輯要運作有一個關鍵,利潤。 利潤是由市場的流動現金流所組成,也就是人的消費。所以人不消費,就沒有利潤最初期的資本社會並沒有保障基本工資,因此多數的工人在求得溫飽後便沒有多餘的消費力,沒有多餘的消費力就沒有多餘的利潤,因此效率系統的飛輪自此停頓。歷史上多次的經濟危機大多都是這樣產生,所以為何這次疫情各國要急著紓困? 就是為了避免社會現金流的停頓。當然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制度會使得一些效率不佳的公司或個人失去競爭力,但反過來說也是促進效率系統的洗選機制。
    夢想,是效率系統的「奇點」,也是人類獨有的價值。我們真的有必要一直開發新的美食嗎? 食物的本質不就是為了提供基本的營養,讓生命得以續存而已? 但明顯的現代食物已經遠超乎這樣的需求了,甚至有些食物反而反過來危害人類的續存,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現象。但如果我們把食物與人類的互動史攤平來看,其實不難發現原因,就是效率提升了。農業時代後的人類開始有了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但卻犧牲掉了採集時代的多元性。這種情況下就像是今天教你吃咖哩飯你會覺得好吃,明年叫你繼續吃你會覺得膩,後天叫你吃你可能就不要一樣。生產效率確實提升了,卻使得食物的價值曲線到達邊際。這是人類第一次有了「難吃」的想法,這個想法的反面就是去尋找更好吃的食物,也就是追求美食的「夢想」。這個夢想產生的那個瞬間,人類對於食物的效率曲線就從原本的「吃飽」跳轉到「好吃」。這樣的轉變就是效率系統的「奇點」,由人類的夢想所構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