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疫看健康不平等之社會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全球,雖然現時疫情相對穩定,抗疫的過程中卻一再揭示存在已久社會的問題。比方說,疫情之下,眾人均視戴口罩為理所當然的事,偶然看到街上沒戴口罩的人或加以歧視,然而,早前卻有新聞拍到中年男士排長龍買不到口罩流淚、清潔工一、兩日才獲發一個口罩,教人不禁反思健康與貧富之關係。〈2047〉今期請來兩位熟悉社會現況的議員和學者,從抗疫看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
〈健康不平等戰「疫」〉【撰文:邵家臻議員】
新冠肺炎疫症在中國武漢出現,到現在在世界各地「大流行」,至今已有五個月了,香港未有如外國地區出現大規模爆發,實在非常幸運。2003年沙士的經驗和市民自發防疫,可能是當中的關鍵。近日香港新冠肺炎疫情有放緩趨勢,惟專家仍呼籲市民不能掉以輕心,畢竟香港仍有零星的本地感染及外地輸入個案。
確診數字一直處於低水平的新加坡,近月出現第二波爆發,外勞宿舍更出現大規模感染。此事引起當地社會議論:外勞宿舍集體感染是因為外勞衞生意識低劣,還是宿舍環境狹窄和生活條件太差?答案言之尚早,有待進一步驗證。不過,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黃仰山教授指出,「忽略一個群組、甚至一宗個案,便可以為社區帶來大型感染」;在貧富懸殊、社會排斥嚴重的香港,這社會背景足以成為疫情大爆發或其他後遺症的助燃劑。
健康的不平等
雖然新冠肺炎病毒「無差別」攻擊人類,但研究指新冠肺炎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有更高的致命風險,而社經地位較低的人更容易患上上述慢性疾病。以此推論,新冠肺炎對社經地位較低的更加致命。當然,社經地位較低的人是否會更容易感染新冠肺炎需進一步論證,而香港現時的確染個案資料亦顯然未能提供證據。不過,過去已有充分的證據証明,社會因素包括:教育程度、就業狀況、收入水平、性別和種族,都對人的健康狀況有顯著影響。在所有國家,不論國家發展程度如何,不同社會群體的健康狀況均存在巨大差異。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越低,他們健康不良的風險就越高,這就是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ities)。
香港的貧窮人口多達140萬,在政策介入後仍有超過100萬人生活在貧窮狀態,當中三成為長者,這百多萬市民的防疫安排實在不容忽視。事實上,社經地位較低的市民往往較難保持社交距離;畢竟,基層市民居住地方狹窄、生活環境極度密集擠迫,這已為疫症大爆發提供了最佳的條件。基層勞工的工作性質多為服務式行業,不可能安排在家工作,部份工種亦需要與大量顧客接觸(例如待應、保安員、巴士司機),或涉及公共衞生(如清潔工、水喉匠),政府呼籲在家工作,或「限聚令」都未有針對這些基層市民的感染風險。再者,欠缺各種勞工保障及經濟安全感,亦間接令基層市民「只能死,不能病」,寧願帶病上班,也不能「手停口停」,在在都令基層市民暴露在高染疫風險之中。
自疫情爆發以初,市場的物資出現短缺狀況,不少市民礙於不懂得透過網上訂購口罩而要通宵排隊,當中有不少長者和長期病患者;有些基層市民因為開工卻連排隊的機會也沒有。有不少關注基層的朋友均發現,有基層市民或勞工因口罩不足而要重複使用口罩,有些人因無戴口罩而遭到謾罵或歧視。當口罩變為抗疫時期的必需品,市民人人自危時,貧窮人士遇上的健康不平等仍得不到應有的關注。
抗疫欠缺系統差異的向導
開誠佈公,每天公佈疫情的發展,確保資訊公開透明,讓市民都能自發地參與抗疫當然是文明政府需要做的事。然而,從呼籲在家工作,到專家提供各種生活指引,都反映出政府抗疫措施的單薄,而這種「個人化抗疫」遠遠不足夠預防疫症在社區爆發,畢竟社會上有不少社群是需要特別照顧和存在各種限制,在健康不平等的情況下,所有人的感染風險並不一樣。特區政府的抗疫措施正欠缺一個照顧多元社群、照顧不同階層及系統差異(systematic differences)的面向。
香港政府被批評在疫情肆虐其間不作為,拒絕封關保障香港人,又拒絕制訂措施確保香港人有足夠的口罩抗疫。這種不理民意,唯我最理性的權威嘴臉,香港人在過去的一年早已看厭,民調已清楚顯示特區政府早已失去管治香港的合法性 (legitimacy)。問題是當政府失效,公民社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彌補政府的角色,又如何具體執行?這是疫情中,以至疫情後所有香港人均要回答的問題。特別是當疫症影響每一個香港人,一個人的確診等於整個社區存在風險之時,香港人再一次成為「命運共同體」,需要確保沒有一個人被忽略和遺漏,才能達至集體免疫。
事實上,各企業商店自發全球訂口罩、黃店派口罩予長者和殘疾人士、教會在疫情期間主動租用單位供露宿者入住等,都顯示出香港公民社會的質素。不過必須強調的是,以慈惠、扶貧的心態,處理基層市民的需要,始終不能回應不平等這個結構性問題。香港公民社會如何能制度化地建立出一套平等,並有別於威權政府的剩餘 (residual)分配方式,以進一步取代「失效政府」(failed state)的角色,由香港人守護所有香港人?這實在是未答又務須解答的問題。
----------------------------------------------------------------------------------------------
待續‧結語
「健康不平等」可說是一直隱藏於社會,卻不常被提起的問題。是次疫情之下,所揭示的,是更深層次的貧富懸殊與社會矛盾。
-----------------------------------------------------------------------------------------------
《抗疫看健康不平等之社會問題》【撰文: 鍾一諾博士】

新冠肺炎(COVID-19)自2020年農曆新年在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影響全球多個國家,感染數字每日攀升。在多個國家均看到一個相類似的現象——弱勢社群(如:社會及經濟地位較低人士、長者、移民、少數族裔等)均面對更大的感染及發病風險,以及在疫症期間更差的整體健康質素1-4——這稱之為「健康不平等」(Health Inequalities)。雖然研究總比疫情發展滯後,而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科學家們亦正在努力搜集新冠肺炎數據來找出每個地方出現「健康不平等」的特定原因,但如果沿用由「健康不平等」專家、英國流行病學泰斗Sir Michael Marmot團隊開發出的「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理論框架("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Conceptual Framework)5 ,都不難想像這個肺炎疫症中所出現的「健康不平等」問題的各種決定因素。
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
根據這個理論框架,這些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大致可分為較下游的中間因素及較上游的大環境因素兩類。針對這個新冠肺炎,較下游的中間因素包括物質條件,如基層人士的住屋環境較為擠迫,難以做到理想的社交距離;他們的工種也會令他們不能在家遠程辦公,工作環境亦大多要面對較多顧客,而前往工作地點也需乘搭人流較多的公共交通工具,導致他們暴露於病毒傳播的風險大大提升;另外,他們的社會及經濟資本較差,在疫情初期缺乏防疫物資及資訊也是這些人。而大環境因素則包括公共衛生、宏觀經濟、教育、社會保障政策及管治等。如果這些社會、經濟及政治大環境因素均不利於弱勢社群,那他們的整體健康便會更受疫情影響;因此,如果要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政經社的政策方針亦必須惠及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新冠肺炎「健康不平等」的情況在香港存在嗎?
雖然在世界各地(尤其是疫情較嚴重的國家)均可以觀察到疫症中所出現的「健康不平等」現象,可是在疫情相對沒有那麼嚴重的香港,得病的好像大多都不是弱勢社群,尤其在春季第二波時期的病患者很多都是輸入個案,亦即是說他們更屬於那些可以外遊或出國的社會階層。那豈不是說「健康不平等」現象不適用於香港了?單看確診數字中的比例,我們可能都會得出這個結論,但可以合理地推測,因為香港有2003年SARS的經驗,比眾多西方國家較早執行的防疫措施令感染數字減到較低水平,在未發生大規模社區爆發之前已經制止了病毒傳播的機會,所以在香港,我們未有看見弱勢社群確診個案較多的情況。相反,很多其他沒有SARS經驗的國家則未有及早介入切斷傳播鏈,而當病毒在社區大規模爆發後,「健康不平等」的問題便相應而生,對當地弱勢社群的健康帶來更大影響。此外,疫症對人的影響豈止確診數字,還有心理健康、工作安排、生計、開支、交通、正常社交、就醫行為等,而在這些方面最受影響的很大機會也是弱勢社群。
解決「健康不平等」的重要性
事實上,「健康不平等」不是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後才出現的,而是在世界各地(包括香港)疫症爆發之前就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在大學的研究團隊便在多年來致力研究本港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並發現相對較貧窮及社經地位較低的人士均處於較差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狀況6-10。然而,正因為它不是甚麼全新的概念,坊間甚至有些人會認為香港從來都有貧富懸殊的問題,而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當中,有人富貴便必有人貧窮,所以這本來就是普通不過、不需要大費周章去正視及處理的問題。可是,「健康不平等」所指涉的不單單是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健康狀況有所差別,而是要進一步提出一個關乎倫理的問題:這些差別是否可以解決?而如果是有方法可以去解決但社會未有著力解決,那便是不符合公義原則了。換句話說,一個講求公義的社會必須著力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病毒原本不存在針對人們不同社會背景與社經地位的歧視,但當我們發現病毒有差別地影響不同人時,我們便知道得病的不僅是個人,更加是我們身處的社會。
結語
〈2047〉本期深入探討了疫情與社經地位的關係,以及抗疫措施下揭示的「健康不平等」。因為對於基層市民來說,某程度上連抗疫物資如口罩、消毒酒精都是奢侈品。事實上,健康與貧富一直掛勾,這些社會的問題亦存在已久,卻是在疫情下被進一步深化。或許是次疫情是個契機,讓人們重新思考這些社會不公,未來又該如何宏觀整個香港社會的架構,公共衛生、經濟教育、至乎社會保障的政策等作出適當的改善。
特別鳴謝:邵家臻議員、鐘一諾博士
編輯: 2047團隊

(歡迎讚好和追蹤我們的Facebook @2047hongkongers )
References:
1. Abbasi K. Health inequalities: death by political means. BMJ 2020; 368
2. Chung RY, Dong D, Li MM. Socioeconomic gradient in health and the covid-19 outbreak. BMJ 2020 Apr 1;369:m1329.
3. Max Fisher and Emma Bubola (2020) As Coronavirus Deepens Inequality, Inequality Worsens Its Spread. The New York Times. (Accessed on 31 March 2020)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15/world/europe/coronavirus-inequality.html
4. Wang Z, Tang K. Combating COVID-19: health equity matters. Nature Medicine 2020; 2020 Apr;26(4):458.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Closing the Gap in a Generation: Health Equity through Action on th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WHO; 2008.
6. Chung RY, Chan DCC, Chau NN, Huang S, Wong H, Wong SY. Poverty affects access to regular source of primary care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Hong Kong.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019; 1– 18.
7. Chung RY, Chung GK, Gordon D, Mak JK, Zhang LF, Chan D, Lai FTT, Wong H, Wong SY. Housing affordability effect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ousehold survey in a population with the world's greatest housing affordability stress.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19 Nov 5.
8. Wong SY, Chung RY, Chan D, Chung GK, Li J, Mak D, Lau M, Tang V, Gordon D, Wong H. What are the financial barriers to medical care among the poor, the sick and the disabled in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PLoS One. 2018 Nov 14;13(11):e0205794.
9. Chung RY, Gordon D, Wong SYS, Chan D, Chung KK, Lau M, Tang V, Wong H. Depriv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Wors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eyond Income Poverty. A Population‐based Household Survey among Chinese Adults. Qual Life Res. 2018 May 14.
10. Chung RY, Wong SYS. Health inequality in Hong Kong. China Review‐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n Greater China 2015;15(2):91‐118.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末起肆虐全球,雖然本港好不容易熬過第一波疫情,但抗疫過程中卻一再揭示存在已久社會的問題——因為健康從來不平等,即使不管貧富與否,也是有患上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然而,患上與治癒的機率亦與貧富有莫大關係。〈2047〉今期請來李傲然議員,深入探討抗疫措施所揭示的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 〈從
無論抱著怎樣的政見立場,相信醫療制度也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的事。雖然現時疫情相對穩定,可從是次的抗疫措施可見醫療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疫情過後,香港人該如何自處,接下來醫療制度又應怎樣改善,這些均是香港現在與未來必須被好好討論的。我們的團隊今期請來政界和醫療界專家,深入探討「疫戰」下揭示的醫療防線缺口。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目前確診案例已逾千宗,港府的應變措施卻是反應遲緩,一拖再拖,致使醫療制度壓力爆煲幾乎崩潰。〈2047〉團隊今期就請來立法會議員 (醫學界) 陳沛然醫生,談談是次抗疫措施所揭示的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  《政府抗疫慢幾拍 市民自律才得救》【撰文:陳沛然議員】 2019
《2047》的開首請來兩位世代的學者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出各自眼中的香港現況與未來想像。什麼是香港人,身份認同該以什麼為基礎劃分。愛國是否等於愛黨。當中港矛盾衝突走到盡頭,兩者本是並存的身份認同是否就會必然的被切割?在北京的統治下,香港人又能否擁有自決的選擇?過去如同中西矛盾緩衝區的香港,未來
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末起肆虐全球,雖然本港好不容易熬過第一波疫情,但抗疫過程中卻一再揭示存在已久社會的問題——因為健康從來不平等,即使不管貧富與否,也是有患上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然而,患上與治癒的機率亦與貧富有莫大關係。〈2047〉今期請來李傲然議員,深入探討抗疫措施所揭示的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 〈從
無論抱著怎樣的政見立場,相信醫療制度也是每個香港人都關心的事。雖然現時疫情相對穩定,可從是次的抗疫措施可見醫療制度存在的種種問題。疫情過後,香港人該如何自處,接下來醫療制度又應怎樣改善,這些均是香港現在與未來必須被好好討論的。我們的團隊今期請來政界和醫療界專家,深入探討「疫戰」下揭示的醫療防線缺口。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目前確診案例已逾千宗,港府的應變措施卻是反應遲緩,一拖再拖,致使醫療制度壓力爆煲幾乎崩潰。〈2047〉團隊今期就請來立法會議員 (醫學界) 陳沛然醫生,談談是次抗疫措施所揭示的香港醫療制度的缺陷。  《政府抗疫慢幾拍 市民自律才得救》【撰文:陳沛然議員】 2019
《2047》的開首請來兩位世代的學者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剖析出各自眼中的香港現況與未來想像。什麼是香港人,身份認同該以什麼為基礎劃分。愛國是否等於愛黨。當中港矛盾衝突走到盡頭,兩者本是並存的身份認同是否就會必然的被切割?在北京的統治下,香港人又能否擁有自決的選擇?過去如同中西矛盾緩衝區的香港,未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危疾泛指任何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嘅疾病,若欠缺妥善治療,有可能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死亡。危疾患者除咗面臨生命威脅,多數同時會失去工作能力,沒有收入。而危疾保險的出現就是為了預防患者失去收入而出現的財務保障。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全民健康保險讓臺灣民眾能以較低費用獲得高品質醫療,然而醫生卻面臨著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臺灣健保標準流程無法適應醫生治療需求,全民健康保險需要考慮如何平衡財務狀況以及醫師的合理待遇,失控的健保體系造成龐大的財政缺口,只能以醫德無上限填補。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今時今日,經過了疫情的洗禮後,香港社會各種看似難解的問題再度浮上了檯面——老齡化社會、物價飛漲、樓價高昂、經濟疲弱、房屋供應等,讓人心惶惶,更爆發了一波移民潮。看似失去了曙光的城市,要如何能夠起死回生? 現在,筆者將重點講解香港的現況,以及解決的方法。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實行了近三年的嚴格清零防疫措施之後,最大的代價就是中國的經濟如坐溜滑梯一般下落,嚴格的封控政策下,所有一切經濟活動停擺,從製造業上游到出口物流全部戛然而止,不僅嚇走了長居在中國的外國居民,更是嚇走了不少外資,再加上政府打房讓中國「經濟命脈」的房地產業連環「爆雷」,使得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陷入了混沌,從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危疾泛指任何會對生命造成威脅嘅疾病,若欠缺妥善治療,有可能導致患者在短時間內死亡。危疾患者除咗面臨生命威脅,多數同時會失去工作能力,沒有收入。而危疾保險的出現就是為了預防患者失去收入而出現的財務保障。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全民健康保險讓臺灣民眾能以較低費用獲得高品質醫療,然而醫生卻面臨著薪資與付出不成正比。臺灣健保標準流程無法適應醫生治療需求,全民健康保險需要考慮如何平衡財務狀況以及醫師的合理待遇,失控的健保體系造成龐大的財政缺口,只能以醫德無上限填補。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臺灣的健保是世界首屈一指,讓昂貴的醫療費用變得更為負擔得起。在大陸上班及疫情期間,觀察大陸醫療水平及疫情期間醫院就診情況。此外,提供在家感冒時的自我輔助,例如成藥選擇以及如何在感冒期間加速復原。
Thumbnail
今時今日,經過了疫情的洗禮後,香港社會各種看似難解的問題再度浮上了檯面——老齡化社會、物價飛漲、樓價高昂、經濟疲弱、房屋供應等,讓人心惶惶,更爆發了一波移民潮。看似失去了曙光的城市,要如何能夠起死回生? 現在,筆者將重點講解香港的現況,以及解決的方法。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實行了近三年的嚴格清零防疫措施之後,最大的代價就是中國的經濟如坐溜滑梯一般下落,嚴格的封控政策下,所有一切經濟活動停擺,從製造業上游到出口物流全部戛然而止,不僅嚇走了長居在中國的外國居民,更是嚇走了不少外資,再加上政府打房讓中國「經濟命脈」的房地產業連環「爆雷」,使得中國的各行各業都陷入了混沌,從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