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發聲練習──專訪吳宥鋅老師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圖片提供/吳宥鋅老師】

先前任教於臺南大學,近期轉調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出身臺中的吳宥鋅老師走過臺灣南北,對於藝術人才培育萌生獨到的觀點。與學生亦師亦友的吳宥鋅老師,正辛勤灌溉著許許多多的幼苗,準備茁壯臺灣的藝術環境。

在藝術教育裡,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我們這個時代的老師,尤其教藝術的,眼界和包容度都要盡可能地拉寬跟拉大。因為這個世代已經沒有很明確的標準,告訴你這樣做就一定會怎樣,沒辦法下這樣的結論。」生長在 1980 年代的吳宥鋅老師,在求學過程中就經歷了好幾次價值觀的變化。也許因為當時大環境正在改變,像是教師考試門檻提高、大眾開始重視藝術市場等等;又或許正值世代交替,老師的不同觀念或多或少對他產生影響……。他舉例,以前大家看重比賽,相信這是通往成功的一條道路,但後來藝術界開始著重在其他發展面向,比賽好像又沒有那麼重要了。然而,吳老師現在被認同的某些觀點,在過去其實也曾被否定。因為這樣的經驗,讓他在成為老師以後仍不時提醒自己,盡量提供學生「建議」,而非「意見」,因為藝術真的沒有標準答案。
在整個社會環境氛圍下,學生往往在離開校園、甚至選填大學科系之前就要開始思考未來的出路,那麼該如何培養一技之長,讓自己踏入社會以後能夠養活自己呢?面對這樣徬徨的學生,吳老師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再來是隨時保持變動的靈活度,也要聽得進別人的聲音。「長輩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我們要聽,但不是盲從。」對於外界的聲音不一定要全盤接收,而是學著從眾多雜音中篩選出自己認同的部分;他也與學生共勉,在人生路上不斷地尋找自己要什麼、不斷地微調,相信最終會確立自己的方向。在吳老師的眼中,所謂的因材施教應該是理解學生們在焦慮什麼,面臨什麼問題,需要老師給予什麼樣的幫助,對學生的所思所想或作為,再多一些些包容。老師也可以向年輕人學習,吸收新的潮流知識;語畢,和學生就像朋友般相處的他也忍不住笑說,不知道再過幾年,和學生之間會不會出現代溝。
吳宥鋅老師用心傾聽年輕世代的聲音,師生關係融洽。

保留經典,美感教育是長期投資

每間學校有各自的風氣,南北環境也大不相同,無論好壞,自然而然產生了地方性的特色。吳宥鋅老師觀察,北部的學校資源與藝術資源相對來說較為完整,學生可以獲得更理想的學習環境,此外北部的藝術市場有當代、傳統作品,也可以發展投資或自我收藏,整個藝術收藏生態是比較完整的。在這樣的環境下,若南、北部要策展或舉辦藝術博覽會,相信其效果也會大不相同。雖然短時間內無法改善這樣的現象,但不論在哪,吳老師都會以同樣的心態面對學生,也期許未來在藝術資源的分配上能夠更加完善。
「我覺得美感教育、美學教育,它不是一代、兩代人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個長期累積的過程。而教育只不過是整個社會文化美感中的一層,我愈是在教學領域裡面,愈覺得教育能夠起到的即時回饋是愈來愈少的。」吳老師將教育比喻作長期投資,若追求在 10 年內提升臺灣整體的美感教育,只將全部資源投入教育裡,成效可能不如預期;反之,將部分資源拿去辦比賽或資助藝術博覽會,反而是有可能在 10 年內看到成效的。但如果長遠來看,用 50 年來執行美感教育,他認為教育就是可以好好投資的領域。目前臺灣美學教育可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吳老師仍抱持正面的看法,對未來的教育環境發展有所期待。
正因為整體教育環境急欲獲得成績,導致教學內容逐漸限於當代流行的東西。「這 5年、10 年可能文創很夯,之後呢?它開始沒落了,就變成只有一代人知道這個東西,它就沒有延續性。既然要把美感教育放長期來看的話,應該要保留經典的美學知識,比如說傳統的西洋美術史、中國美術史和臺灣美術史,這類已經被歷史篩選過的資料或知識。」吳老師認為掌握住經典,並且傳承下去,是有其必要性的,畢竟美感教育要真正達到改變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教育和創作都需要溝通,不能困在自己的世代

藝術家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理念打拚,最終還是會回饋到自己身上,即便在市場上打滾,也還是得保有自己的本質,因為市場需要的可能是一個會「做自己」的藝術家。藝術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事卻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對整個藝術圈、民族文化要有一定程度的傳承使命。兼具藝術家與教育工作者兩種身分的吳宥鋅老師,如此分析箇中差異。
創作者需要時常和自己對話,如何轉譯自己的作品和藝術理念讓大眾理解,正是創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溝通。而教育也是一門溝通的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打磨,反思自己的想法、觀點及創作理念,嘗試用一套讓學生聽得懂的方式表現。兩種身分宛如互補,在教學經驗的累積下,能夠提升藝術家的自我表達能力;而藝術家在創作過程的堅持與努力,也能提供學生最好的「身教」。
當代的藝術家需要與時代脈動有一定程度的呼應,加上教育的對象往往會是年輕世代;正因如此,吳老師要求自己主動接收最新的時代潮流,與其產生連結,並且了解年輕一輩的想法,不僅能為創作注入活水,也比較不會困在自己的世代裡。

適者生存,建構藝術市場機制

專研水墨創作與當代藝術理論的吳宥鋅老師,不時被邀請擔任比賽或徵件計畫的評審,也是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璞玉發光計畫」中最年輕的評審。當在評審場合遇到藝術界前輩時,彼此的觀念或許有落差,卻也是世代交流的好時機;所幸他遇到的前輩都滿願意聆聽年輕人的想法,他也能站在學習的立場與對方輕鬆交流。
即便許多人忌諱藝術和錢掛勾太深,吳老師也不諱言,獎金是很重要的。「比賽獎金高、曝光度高,就會有愈多人參賽,連帶美術圈學生的關注就會更高,提高參賽的欲望。當作品量大,質就會出來了。」國內藝術圈的幾個比賽,如奇美藝術獎、聯邦美術新人獎等,都曾帶出一波波風潮。他認為,一個好的比賽必須要有明確的定位,並且嘗試帶出風潮;而公部門規劃比賽前,可以先思考期望帶出什麼樣的潮流,吸引年輕人參加、增加關注度,也能刺激整個藝術圈的熱度。
就目前國內藝術人才培育的現況來看,吳老師認為藝術家本身與政府各自有可以努力的目標。藝術家就像是創業者,而創業者需要的是一個好的市場體系。與其全然依靠政府在政策上的補助、扶植,大費周章地培力藝術人才,不如先建構一個完善的藝術市場機制;只要政府能夠保障這個市場機制是開放且自由的,進而帶動所有人的良性競爭,讓藝術創作者進入到社會以及藝術和學術市場機制裡磨練,最後就會篩選出值得留下來的藝術家,當藝術家突破了舒適圈,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另外,藝術家勞保、工會等基本保障,以及藝術品進出口關稅等議題,也是政府可以努力的方向。當整個臺灣藝術市場的餅做大了,資源增加以後,就有餘裕分給年輕人,資源分配上也就自然能夠達到平均。
長期關注這項議題的吳老師以法國與美國曾做過的研究為例,法國對藝術家的補助費用比美國還多,但近代主要的藝術家還是以英、美居多。推測其原因可能是美國的藝術市場更完整,法國可能表面上培養了許多藝術家,但這些藝術家並沒有經過市場機制打磨,無法真正和國際接軌。除此之外,新人想要尋求聲量和獲得資源,其實有很多可以努力的面向。吳老師建議,藝術家應該要主動接觸國藝會、藝廊等相關單位,主動去理解自己未來想走的路。雖說成名靠機緣,並沒有明確可行的方法,但了解自己的定位與未來方向,的確是重要課題之一。
Et dukkehjem | 114.5x 87.5 cm,吳宥鋅老師作品

做好自己的本分,相信下個世代會更好

吳老師認為,臺灣的藝術市場有好的資本,也有好的收藏家,但因為現在是國際化的社會,獲取與了解藝術的管道非常多,所以藝術品投資已是冪律分布,也就是多數藏家會先收藏國際級藝術家的作品,其次甚至到很後端,才會收藏本地藝術家與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因此藝術家要先努力讓自己更加壯大,往更高格局前進。而政府若能從旁協助,部分支助藝廊與藝術家出國展演,並完整相關機制,未來的藝術環境會更加健康。
在教育層面,臺灣的教育環境氛圍往往期望學生可以學到馬上變現的技能,許多人最初都是單純地喜歡藝術、喜歡漂亮的畫,但在教育過程中,不得不以生存為優先,扼殺了一些人的理想和天分。吳老師點出這個問題,但也坦言自己無法提出有效改善的建議。他轉念一想,或許正因為這樣的困境,臺灣比較有機會培養出藝術家吧!
身兼教育者與創作者,吳宥鋅老師觀察到現在臺灣的大學院校,純藝術(Fine Art)的科系愈趨減少,大多偏向設計或文創領域的科系。面對這樣的現象,吳老師不禁有個小小期許,希望部分學校能夠保留傳統的純藝術,不要全部變成設計科系。如同他所說的,藝術教育不是 5 年、10 年就能達成,不是一個世代裡的曇花一現,而是以長期來看,有傳統、有當代,各種類型的藝術都有,在創新與傳承間找到平衡點,這會是不分世代的教育者們,所共同期許的目標。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北辰》刊物 Vol.2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見域工作室
圖片提供|吳宥鋅老師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漫步在新竹舊城區,往往可以見到許多傳統的老店舖,除了各有特色的建築物本身,也常可見許多令人驚喜的招牌設計。早期看板招牌全賴師傅一個字、一個字手工繪製,相當考驗繪圖功力。後來發展出來的壓克力立體字,以及突起的立體字格設計也別具特色;而路邊相當常見的卡點西德招牌則是80 年代隨著電腦切割技術發展出來的。
    市場裡常充斥著與知覺感受相關連的色彩搭配:紅色深受小吃業者和肉類攤販喜愛,光譜鄰近的橘色、黃色能增添活力與朝氣,同樣是熱門選擇。用紅色與肉品之間的關聯類推,觀察到許多菜販使用綠色字體作為招牌,搭配大面積綠塑膠籃陳列,使整體色彩更具一致性。
    長年致力於藝術教育的呂燕卿老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化育英才無數的她,這幾年常穿梭於各大藝術展覽開展茶會、評審會,不斷接收外界新知、帶來了新的觀點與創作靈感,也為藝術創作注入新活水。
    傳統市場裡,除了有當日現宰的肉品與新鮮直送的蔬果,還有來自水底,生猛活跳、滑溜黏稠、奇形怪貌,值得嘗試的驚喜食材!西門市場裡的無名水產店是新竹市區僅存的活體水產店,除了零售小賣,也會供應給新竹的餐廳。
    竹蓮市場二樓轉角處的「阿月高山蔬果」是市場裡的老攤販,每天早上,阿月姐都會親自到大菜市挑選當日要販售的農產,特別是到載送不同農戶作物的「高山車」看看有哪些高山農產。除了販售高山作物,攤位上還能看見許多罐裝的醃製品,那是經典的客家美食:梅干菜與菜脯,全部都是由阿月姐親手醃製與曝曬。
    Waley Art 水谷藝術落腳於非典型臺北藝術聚落的萬華,水谷團隊順著空間條件衍伸出計畫型展覽、駐村、在地互動等主軸,並以新媒體類型的展演為基調,慢慢地摸索形塑了現在的樣貌。
    漫步在新竹舊城區,往往可以見到許多傳統的老店舖,除了各有特色的建築物本身,也常可見許多令人驚喜的招牌設計。早期看板招牌全賴師傅一個字、一個字手工繪製,相當考驗繪圖功力。後來發展出來的壓克力立體字,以及突起的立體字格設計也別具特色;而路邊相當常見的卡點西德招牌則是80 年代隨著電腦切割技術發展出來的。
    市場裡常充斥著與知覺感受相關連的色彩搭配:紅色深受小吃業者和肉類攤販喜愛,光譜鄰近的橘色、黃色能增添活力與朝氣,同樣是熱門選擇。用紅色與肉品之間的關聯類推,觀察到許多菜販使用綠色字體作為招牌,搭配大面積綠塑膠籃陳列,使整體色彩更具一致性。
    長年致力於藝術教育的呂燕卿老師,同時也是藝術家,化育英才無數的她,這幾年常穿梭於各大藝術展覽開展茶會、評審會,不斷接收外界新知、帶來了新的觀點與創作靈感,也為藝術創作注入新活水。
    傳統市場裡,除了有當日現宰的肉品與新鮮直送的蔬果,還有來自水底,生猛活跳、滑溜黏稠、奇形怪貌,值得嘗試的驚喜食材!西門市場裡的無名水產店是新竹市區僅存的活體水產店,除了零售小賣,也會供應給新竹的餐廳。
    竹蓮市場二樓轉角處的「阿月高山蔬果」是市場裡的老攤販,每天早上,阿月姐都會親自到大菜市挑選當日要販售的農產,特別是到載送不同農戶作物的「高山車」看看有哪些高山農產。除了販售高山作物,攤位上還能看見許多罐裝的醃製品,那是經典的客家美食:梅干菜與菜脯,全部都是由阿月姐親手醃製與曝曬。
    Waley Art 水谷藝術落腳於非典型臺北藝術聚落的萬華,水谷團隊順著空間條件衍伸出計畫型展覽、駐村、在地互動等主軸,並以新媒體類型的展演為基調,慢慢地摸索形塑了現在的樣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吳軍老師的《卓越》探討教育的真正意義,追求卓越而非追求學歷和工作,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根據不同人的需求和環境量身定製,並應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發展階段採取適當方法。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對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和健康心理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朱銘美術館 藝術無所不在,但進入課程需不斷嘗試與調整 在實體課程每週的教授與復盤中,我發現了實體課程與線上課程之間最主要的不同點。實體課程需要面對面的互動,而在課程持續時間長且時間安排在下午一點到三點時,學生往往難以保持專注。尤其在導入藝術創作課程時,許多學生可能缺乏相關經驗,因此需要將課程內容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藝術留學的目的與策略,著重在選題與研究方式的重要性,並介紹了藝術品選題趨勢分析。
    Thumbnail
    近年來,非專業視覺藝術老師面臨著各種教學困難和問題。本文分享了幾種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包括提供專業培訓和支援、分享資源與經驗、提供教學指導和輔助材料、引入跨學科教學、鼓勵創意與自主學習等。如果你也是非專業專業老師,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本文討論香港小學視覺藝術科非專科專教老師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包括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足、教學資源和設備的限制,時間與課程壓力等問題。
    Thumbnail
    文:邱怡青 對她來說,家從未真正的興起落成。 她一直帶著行走,隨處得以安身。會讓你覺得她是擅於攀岩或正要迎接賴以維生的湖泊凍結的季節來臨,總是想辦法安於變動之上的人。 她說自己無法待在不間斷的循環反覆之中,無法輕易的安於所有已經能駕馭掌握的模式,比如一個城鎮的路線、閱讀一本書的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吳軍老師的《卓越》探討教育的真正意義,追求卓越而非追求學歷和工作,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根據不同人的需求和環境量身定製,並應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發展階段採取適當方法。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對培養孩子正確價值觀和健康心理至關重要。
    Thumbnail
    朱銘美術館 藝術無所不在,但進入課程需不斷嘗試與調整 在實體課程每週的教授與復盤中,我發現了實體課程與線上課程之間最主要的不同點。實體課程需要面對面的互動,而在課程持續時間長且時間安排在下午一點到三點時,學生往往難以保持專注。尤其在導入藝術創作課程時,許多學生可能缺乏相關經驗,因此需要將課程內容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藝術留學的目的與策略,著重在選題與研究方式的重要性,並介紹了藝術品選題趨勢分析。
    Thumbnail
    近年來,非專業視覺藝術老師面臨著各種教學困難和問題。本文分享了幾種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包括提供專業培訓和支援、分享資源與經驗、提供教學指導和輔助材料、引入跨學科教學、鼓勵創意與自主學習等。如果你也是非專業專業老師,或許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本文討論香港小學視覺藝術科非專科專教老師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包括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足、教學資源和設備的限制,時間與課程壓力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