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那一段年輕氣盛的歲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有人說,台灣的一九七0年代,正像歐美的六0年代一般,是理想正在燃燒的時代。
  民國六十幾年,台灣的經濟正從風雨飄搖的四0五0年轉變成穩定成長期,幾乎只要努力就有收穫,因此逐漸累積了一些社會能量,再加上開始有一些留美的歸國學人帶回一些想法與挑戰體制的行動力,偏偏這時政治上還是戒嚴時期,雖然已是白色恐怖肅殺氣氛的末期,但是一方面「看到無限可能的希望」,一方面又受限於「保守規定與自我疑慮的恐懼」這兩種情緒相互激盪下,那種苦悶,以及龐大社會力正蠢蠢欲動找出口的風雨欲來前那種焦躁,大概是現代「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的年輕人所難以想像的。
我還記得那是個「和女生在校外走在一起」被教官看到會被記大過的時代,那是個人人理三分頭的時代〈所謂三分頭就是把手掌緊貼頭上,頭髮若超出指頭所夾的長度就違反校規〉,幸好,我讀的學校是號稱自由放任的建中。
我高中讀建中,位處於那時台灣看世界的窗口「美國新聞處」以及傳統保守卻又足以當進步跳板的「歷史博物館」這兩個展覽會場中間。
  洪通的畫展人潮,擠滿從美新聞處到歷史博物館這一、二百公尺長的南海路,從南海學園對面的建中校門走出,剛好看見了傳統與現代在拉距著。
  中美斷交碰到雲門舞集薪傳首演,建中國學研究社的同學在辛意雲老師召集下,都成了舉火把的臨時演員,保衛釣魚台,鄉土論戰……年輕的我們似懂非懂的跟著人家貼大字報,寫血書。是的,那是段理想正在燃燒的日子,年輕人精力沒辦法發洩苦悶之下的出口吧?
  我還記得那是個「和女生在校外走在一起」被教官看到會被記大過的時代,那是個人人理三分頭的時代〈所謂三分頭就是把手掌緊貼頭上,頭髮若超出指頭所夾的長度就違反校規〉,幸好,我讀的學校是號稱自由放任的建中。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熱血澎湃」,很多人在認真讀書,我呢,算是個「東張西望,東玩西玩」的人。
  由於被分發到高一24班,這是個具有傳統的一班,所謂傳統就是除了大家知道,一個學校有校刊之外,我們這一班還自己出班刊,而且往往班刊編輯內容及印製,都還比其他學校的校刊來得有水準。
  因為我是24班班長,所以自己任命為班刊的總編輯,我認為編班刊是一種手段,是一個機會,可以藉此讓班上同學參與,並且透過共同達成目標的過程,激發同學們的熱情與彼此的感情。
  這種最初的想法,一直延續到至今我對所有活動,所有與朋友互動,乃至於所有生命歷程的基本態度。
  編班刊,辦活動,朝偉大的願景完成一項又一項的挑戰……這一切都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我最看重的,是與同學,與伙伴,一起努力,一起歡笑,一起哭泣,在熱情付出中得到個人生命的體會與成長,這是我所珍惜的,至於刊物編得好不好,活動成不成功,願景有沒有意義,這一切就隨著時勢或因緣來決定,我並不在乎。
  因此,別人出班刊,大概都是分派幾個人去拉廣告或找師長贊助,但我希望大家一起用自己的力量來賺錢。那時候台灣的建築業正開始成長,我們就去幫忙發廣告傳單,挨家挨戶塞信箱,發一份賺一毛錢或二毛錢。於是在那一年中,每個小周末〈建中星期三只上半天課〉及周末,全班分成十多組,遊走在全台北的每一個地區,把手印留在每戶人家的信箱上。
  編班刊是個機會,目的是為了將全班的生活具體呈現出來,所以我在班上發展很多活動。
  除了必須參加的班際球類比賽之外,為了擴大參與,我以班上每一排為單位,舉行排際比賽,這麼一來全班每個人一定得上場比賽,比賽項目有籃球,排球,手球,橄欖球。另外我們還組織了棒球隊及手球隊,做了漂亮的制服,與各班各校挑戰,到處征戰。
  除了班上自己的球類比賽之外,還有牌類競賽,包括橋橋與拱豬,也是以排為單位來競賽,很正式地有模有樣的仿造正式錦標賽地在自己班上舉行。
  以這麼活潑的班上風氣,呈現出來的班刊當然是沒有話說。
  其實該感謝當時建中有這麼開放的校風,幾乎沒有一個老師會管教學生的,每個老師的氣度也大得很。
  比如說有一次在英文課發生的糗事。通常我上課不是在看小說就是在「閉目養神」,因為我的座位是正中間一排最後一個位置,所以應該是很安全地休養之地。通常我若睡得太熟,下課要喊口令前我還沒醒來,坐我旁邊的同學會及時把我推醒,結果在某一次英文課上課半途中,隔壁同學把我推醒,我睜開眼,看到老師站講台上正好沒有說話,我以為她在等下課口令,於是毫不遲疑就大聲喊出「起立!」把專心聽課的同學嚇得一愣一愣的,只有我一個人尷尬地站著。幸好老師溫和地一笑:「咦!你們想下課了?好吧,那就提早下課好了!」之後全班才暴笑起來。
  又有一次,正逢友校北一女校慶園遊會之類的,不是假日,是一個要上課的平常日。很多同學都心癢癢地想翹課或有辦法的人想請公假去看看女生們。我為了「照顧」沒有辦法的人,於是就跑去找老師們,把上午四節課全調開了〈反正理由很容易找,什麼練合唱比賽,參加什麼比賽練習……〉,然後全班整隊,堂而皇之地走出校門作「戶外教學」去了!
  想不到在北一女亂逛時,碰到課被我們調開的生物老師〈因為她課被調開後也沒事,所以出來玩了〉,只見她和我眨眨眼,笑了笑,也沒有說什麼。
  大概就是這麼多老師們的寬容,讓年輕氣盛的我們,得以平安地成長。
  從高中時,班上活動及學校課業與社團生活,對我而言是兩個不太相交的平行線,這個態度,也一直延伸到大學,乃至於現在將工作、家庭、與社團,都當作是必須同時兼顧的平行線。
  在高中課業壓力下,我的社團生活已經是多采多姿,到了大學,顧忌更少,資源更多,社團生活就更加瘋狂了!
  其實我從小到大都是拿全勤獎的,因為我從來不會因為生病而請假,沒去上課當然都是為了玩,所以自然是請公假囉!記得高中和學校主任教官交情不錯,所以我的公假單只要自己蓋上自己社團的職銜章就可以離開校門,不用經過層層老師,組長,主任來批准。因為方便,所以常常請假出去看電影,也奠定下我喜歡看電影的習慣。
  不過雖然我常常沒上課,上課又不專心,作業不認真寫,但是我的操性成績因為全勤同時參加社團又記功又當班長,再加西加,卻變成了100分,滿分的德育成績,一時蔚為美談。
  轉眼離那段年少輕狂的日子也四十來年了,曾與高中同學聊天時談到建中時代的生活,他說:「建中畢業到台大,然後到國外留學,一直到跨國的外商公司任職,在許多不同單位不同團體中待過,但是「沒有任何地方的人才密度比當年在建中時碰到的多。」
  其實記得我們在民國六十六年考上建中時,已在感慨「典型在夙昔」,覺得前輩好厲害,覺得自己「好可惜沒有趕上那樣的歲月」。不過,厚古薄今,覺得世風日下或許原本就是人的通病吧,我們或許也成了別人眼中的「典型在夙昔」了!
  倒是老同學講的「建中是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我知道他說的人才當然不是指學業成績(比之於成人世界的學歷或專業技術),而是特立獨行的同學,那種不畏聯考壓力與世俗價值觀而勇於致力追求自己興趣且卓然有成的同學吧!那種勇氣與氣度才是我們眼中的人才,而不是斤斤計較考試贏別人幾分那種考試機器。
  我們當年,老師真的不太管學生,每個人各忙各的,以我們班來說,一學期全班只見到班導師二次,其他科任老師與學生互動就更少了。一班五十人左右,其中至少有十多個人是來自外縣市(當初我沒有詳細統計,但是至少十多個一定跑不掉),班上每個人都是國中國小全校的風雲人物,甚至是全縣市的風雲人物,但是在建中沒有人理你,學校也從來沒有表揚過任何考試成績優秀的人。有沒有門禁我不太清楚,因為我高二高三都是社團幹部,隨時可以離開學校(印象中我那二年每學期起碼都請了數十節到數百節公假,但是建中讀了三年畢業時,我唯一領到的獎狀居然是「全勤獎」,還真好笑!)。
  我還是不知道現在的建中學生畢業,進入社會打滾數十年後,回顧自己的學生時期時敢不敢說出:「建中是人才密度最高的地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我在蘋果日報的專欄寫的文章是談台北市中心即將消失的兩塊難得的公園草坪。我用的標題是「西裝料做成開檔褲」(全文附在後面)。  這個標題是改寫好朋友宋宏濤先生的比喻,他是位非常資深的都市設計顧問(曾與漢寶德先生合開公司),他以一個里民的身分,為社區公園的完整草地請命,發起連署,希望能暫停這項將花費五
最近這幾年全世界民眾最關注的議題,除了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外,就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的影響。  最開始大概是前些年在網路上的幾張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與影片,不管是海上的大鳥信天翁因為肚子塞滿塑膠袋而餓死,或者是海龜鼻子裡的吸管,我們知道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災難在全世界不斷地發生。  
今天是第一次我們全家一起去參加朋友的告別式,AB寶從小跟著宜真這位大姐姐玩耍與冒險,她也是AB寶追隨的典範。   雖然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生命的循環如同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春夏秋冬四季輪替那般自然,但是,當面對死亡時,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驚慌失措,最難過最捨不得的,大概就是無法繼續與所愛的人相處,無法
 台灣是個移民之島,除了大約百分之三,幾十萬原住民之外,其餘二千多萬人不管先來後到,大半都是這二、三百年才來到台灣的新移民與新移民的後代。  若以更近一點的時間來看,七十年前後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來的新移民人數約有一百多萬人,佔當時台灣人口的六分之一。  可是,若以同是移民的角度,我們為什麼對於這二、三
今天到台中市東山高中的老師讀書會演講,他們現在正在讀”想讓你看見我眼中的世界” ,這是我與ABCD寶合寫的,據說她們對B寶的一篇文章討論很久,甚至用其中的句型來造句。後面附上B寶這一篇文章。 數數看,冥冥之中,你到底是「大人」還是「小王子」? 7張圖告訴你要不要休學 Dears: 其實三個禮拜前就
很難相信宜真就這麼離開大家! 她是這麼年輕,才四十多歲的壯年,尤其最令人不甘心的是她這麼重視養生,記得她買房子裝潢好去參觀時,我還取笑她說,像住在山洞裡,她因為健康因素所以沒有使用任何可能有化學製劑的油漆塗料。 二十年前她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第五期自然解說員訓練後,就是個積極投入的志工,甚至把她結婚時朋
今天我在蘋果日報的專欄寫的文章是談台北市中心即將消失的兩塊難得的公園草坪。我用的標題是「西裝料做成開檔褲」(全文附在後面)。  這個標題是改寫好朋友宋宏濤先生的比喻,他是位非常資深的都市設計顧問(曾與漢寶德先生合開公司),他以一個里民的身分,為社區公園的完整草地請命,發起連署,希望能暫停這項將花費五
最近這幾年全世界民眾最關注的議題,除了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外,就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的影響。  最開始大概是前些年在網路上的幾張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與影片,不管是海上的大鳥信天翁因為肚子塞滿塑膠袋而餓死,或者是海龜鼻子裡的吸管,我們知道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災難在全世界不斷地發生。  
今天是第一次我們全家一起去參加朋友的告別式,AB寶從小跟著宜真這位大姐姐玩耍與冒險,她也是AB寶追隨的典範。   雖然我們都知道,生老病死,生命的循環如同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春夏秋冬四季輪替那般自然,但是,當面對死亡時,大部分的人還是會驚慌失措,最難過最捨不得的,大概就是無法繼續與所愛的人相處,無法
 台灣是個移民之島,除了大約百分之三,幾十萬原住民之外,其餘二千多萬人不管先來後到,大半都是這二、三百年才來到台灣的新移民與新移民的後代。  若以更近一點的時間來看,七十年前後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來的新移民人數約有一百多萬人,佔當時台灣人口的六分之一。  可是,若以同是移民的角度,我們為什麼對於這二、三
今天到台中市東山高中的老師讀書會演講,他們現在正在讀”想讓你看見我眼中的世界” ,這是我與ABCD寶合寫的,據說她們對B寶的一篇文章討論很久,甚至用其中的句型來造句。後面附上B寶這一篇文章。 數數看,冥冥之中,你到底是「大人」還是「小王子」? 7張圖告訴你要不要休學 Dears: 其實三個禮拜前就
很難相信宜真就這麼離開大家! 她是這麼年輕,才四十多歲的壯年,尤其最令人不甘心的是她這麼重視養生,記得她買房子裝潢好去參觀時,我還取笑她說,像住在山洞裡,她因為健康因素所以沒有使用任何可能有化學製劑的油漆塗料。 二十年前她參加荒野保護協會第五期自然解說員訓練後,就是個積極投入的志工,甚至把她結婚時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後來慢慢長大才更加感概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還記得在國中音樂班時有群好友,在短暫的下課和午休期間,吱吱喳喳討論著未來想去哪裡、去哪個國家讀書。在台中清水那個小地方懵懵懂懂,對於世界多大毫無頭緒,更不曉得口中的那種未來要什麼時後才會成真,或者,是否會成真。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回憶的文章,描述作者在學生時期的一些點滴回憶和情感。文章充滿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感慨。作者表達了對那段回憶的感謝以及對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的祝福。
大家好,我是CC。一個普通的人,做著普通的工作,有著普通的夢想,過著普通的生活。在今天這個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普天同慶的一天,我想花一點時間,回憶過去這8年我的人生和小英時代的巧合,也聊聊我對未來的期待。 嚴格說起來,我可以算是太陽花學運時代。只是學運發生的當下,我沒有跟著衝議場,也沒有上街頭。我在宿
Thumbnail
台灣的小學生從小就會寫一種作文:你將來長大以後想要當甚麼?當時想都沒想過自己會變成這樣的大人(怎樣 XD)。很想穿越回去問小時候的自己,妳長大以後會變成這樣喔!我覺得,屁孩時期的我應該會回復一個高冷的微笑……
Thumbnail
想當年中學生涯也在一所特別的私立學校度過,比起第一志願傳說可是不惶多讓,作者是記者出身,寫作起來還算流暢,內容大抵是一雙兒女進入第一志願同學們、家長的故事,讓對第一志願家庭成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 首先是關於第一志願的各種都市傳說。南海路高中跟總統府女中分別有著不同的都市傳說,老實說敝母校恐怕也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Thumbnail
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規定的框框裡奮鬥,就像他們腳上的白布鞋是一個框框。 待成人脫去白布鞋的時候,有多少人也脫去了夢想?又有多少人脫去了勇氣,往大人的世界走去?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很多高一生好不容易脫離了聯考,進到了新天地,就開始蠢蠢欲動,迫不及待地談起了戀愛。 我對班上學生談戀愛的看法很中立,因為禁止不了,所以總會一再提醒學生,要發乎情、止乎禮,只要不影響功課和班級事務參與,不准以私害公,其餘我不會干涉,不過這時的孩子心智還在發展,想法也比較自我,尤其是班隊常常在曝光沒久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回顧了作者在臺灣的兒時生活,特別是1940年代的日常起居。作者描述了當時的家庭環境,從使用煤球做飯的艱辛到缺乏現代科技產品如電鍋和冰箱的限制。透過對比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方式,作者分享了強烈的懷舊情感,並探討了社會發展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後來慢慢長大才更加感概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 還記得在國中音樂班時有群好友,在短暫的下課和午休期間,吱吱喳喳討論著未來想去哪裡、去哪個國家讀書。在台中清水那個小地方懵懵懂懂,對於世界多大毫無頭緒,更不曉得口中的那種未來要什麼時後才會成真,或者,是否會成真。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回憶的文章,描述作者在學生時期的一些點滴回憶和情感。文章充滿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感慨。作者表達了對那段回憶的感謝以及對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的祝福。
大家好,我是CC。一個普通的人,做著普通的工作,有著普通的夢想,過著普通的生活。在今天這個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普天同慶的一天,我想花一點時間,回憶過去這8年我的人生和小英時代的巧合,也聊聊我對未來的期待。 嚴格說起來,我可以算是太陽花學運時代。只是學運發生的當下,我沒有跟著衝議場,也沒有上街頭。我在宿
Thumbnail
台灣的小學生從小就會寫一種作文:你將來長大以後想要當甚麼?當時想都沒想過自己會變成這樣的大人(怎樣 XD)。很想穿越回去問小時候的自己,妳長大以後會變成這樣喔!我覺得,屁孩時期的我應該會回復一個高冷的微笑……
Thumbnail
想當年中學生涯也在一所特別的私立學校度過,比起第一志願傳說可是不惶多讓,作者是記者出身,寫作起來還算流暢,內容大抵是一雙兒女進入第一志願同學們、家長的故事,讓對第一志願家庭成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 首先是關於第一志願的各種都市傳說。南海路高中跟總統府女中分別有著不同的都市傳說,老實說敝母校恐怕也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Thumbnail
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規定的框框裡奮鬥,就像他們腳上的白布鞋是一個框框。 待成人脫去白布鞋的時候,有多少人也脫去了夢想?又有多少人脫去了勇氣,往大人的世界走去?
Thumbnail
臺灣日治初等教育受政策和殖民地政策影響,當中出現了現代教育系統無法想像的課程,如農業、手工和商業等科目。想知道老一輩上學都學了些什麼?歡迎閱讀本文了解更多。
Thumbnail
很多高一生好不容易脫離了聯考,進到了新天地,就開始蠢蠢欲動,迫不及待地談起了戀愛。 我對班上學生談戀愛的看法很中立,因為禁止不了,所以總會一再提醒學生,要發乎情、止乎禮,只要不影響功課和班級事務參與,不准以私害公,其餘我不會干涉,不過這時的孩子心智還在發展,想法也比較自我,尤其是班隊常常在曝光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