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老師都這樣學 1】「同學有問題嗎?」談大學課堂的科技互動工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十年智慧型手機興起,社會進入「低頭」世代,科技與生活密不可分的程度,離過去「做完功課才能玩電腦」的世代已遠,甚至大學課堂中也融入手機、平板或筆電的互動運用,麥肯錫公司甚至在 2012 年就出具調查報告,指出 ”mEducation”(融合手機運用的教學)的需求與普及性將大幅成長,預測在 2020 年達到全球 700 億美元的市場。
鏡頭轉回臺灣,手機不只在家滑,也滑進大學課堂。研究能量豐沛的臺大校園,究竟教師們如何兼顧研究與教學?甚至在課堂上導入科技,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授課品質?
你也是唱獨角戲的大學教授嗎?原來學生不愛問問題是因為…
「同學有問題嗎?」這句話幾乎成為下課前暗號,絕對沒人發問,這樣的學習不僅缺乏思辨,老師也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
根據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及清華大學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多數大學生認為靜態照本宣科的講課對學習幫助較小,而結合問答的互動教學幫助較大,不過學生實際的課堂表現卻是沉默不語,原來是「愛面子」作祟。也就是說,臺灣學生因害怕問「笨問題」丟臉,不願在課堂間發言。該研究也指出,分組討論能提高學生的回答意願。
但「分組」並不完全解決互動率極低的教學現場,而臺大老師們最近流行運用課堂教學互動工具(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IRS),再也不擔心上課太「冷」。
永遠不期待有回應的「同學有問題嗎?」 (Photo by Ryan Milani
臺大數位學習中心課堂引進互動工具 推動數位教學知能培訓工作坊
分組討論能夠增進學生思辨能力與活絡課堂氣氛,但光是點名、加簽和分組佔掉許多授課時間,臺大數位學習中心成立以來,關注數位知能運用,致力運用科技提升教師授課品質與效率,近年引進課堂教學互動工具 Zuvio,不僅課堂分組一鍵完成,老師還能即時出題,並設定是否「匿名」回答,同學只要透過手機就能答題、進而愛上課堂回饋或主動提問。
然而,科技能恰到好處地輔助課堂互動,但「導入」是一個問題。以臺灣大學為例,為維持豐沛研究能量,老師們授課、備課之外投入學術研究大量時間,即便想增進授課氣氛,難免力不從心。
由臺大數位學習中心辦理的數位教學知能培訓工作坊,每學期不定期舉辦,課程包括製課輔助軟體教學、課堂互動工具與技巧、混成教學的數位課堂運用實例、教材智慧財產權工作坊等。
關於課堂互動工具的工作坊內容,單次約 2 小時,由業界講師手把手教學,有效率地一次學會課堂互動科技,不僅是老師,工作坊亦開放教學助理參與。實務上,教學助理扮演大班討論課中的重要角色,傳統課堂上的教學助理忙於協助課堂庶務,但教學助理實為討論課中重要的橋梁,他們協助教師掌握學生學習狀況,也能引導學生更深層思辨,若運用適當工具,有助於解放教學助理人力,使其真正運用於教學上。
此外,不諱言地,許多人擔心年長的大學教授面對科技課堂互動工具會有「陣痛期」,但根據實際出席統計紀錄,不僅有中生代的助理教授、副教授主動報名,也有部分資深的教授也參與,至於互動工具的課堂應用,也可由教學助理協助操作,因此和教學助理一起參與的老師也不少。
有溫度的科技:課堂互動工具增溫師生情誼 
科技濫觴下的高教現場,「學習」不再是單向度的,連點名都能請 AI 幫忙,無論是線上學習或甚至是運用 AR、VR 的智慧型教室(smarter classroom),一味地追求最新科技並非教育本意,科技可以輔助教學,卻永遠無法取代教師的角色。
臺大承辦數位教學知能工作坊的楊小姐表示,根據參與老師們的回饋,互動教學工具活絡課堂氣氛,還能即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馬上知道學生有沒有聽懂,除此之外無形中更拉近師生距離。
大學一門課每周授課時數為 2 至 4 小時,將鏡頭放遠,大學課堂內的師生互動近乎「一期一會」,學生如何在這學期的每周 2 小時充分吸收老師多年的學識累積?或問一個「好問題」?對老師而言,一堂超過 50 位學生的課,如何適切關照到每個人?師生間真誠的互動是個解方,畢竟,學生真心喜歡上課是自主學習的基礎,而「師生情誼」內蘊涵的真實人際互動,填補知識與科技難以深入的角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說 2012 年是 The Year of the MOOC ,面對國際潮流,華文世界也有許多開放教育資源,這篇將介紹的「ewant 育網開放教育平臺(以下簡稱 ewant)」如何推廣在地服務。
Udacity  將重心從大學課程轉向技能培訓的專業領域。因此,不同 Coursera 和 edX 以影片和同儕互評為主的教學模式,Udacity 以專題導向(project-based)的方式設計課程,期望可以培養出學生的實作與專業能力。
繼上次介紹完 Coursera 目前的證書取得機制後,來看看另一個由知名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共同創辦的 edX,全球有超過 2000 萬個使用者,知名企業如微軟也是合作夥伴。
走過經濟起飛的臺灣,正在經歷產業轉型,而轉型的痛點之一是人才。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19 年臺灣大專校院校數共 153 所,莘莘學子面對的不只是「考大學」的學歷關卡,而是進入高等教育後,如何培養多元且「『軟』『硬』兼施」的技能為職涯鋪路,例如懂程式語言的歷史系畢業生語言或第二外語流利的工程師。
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說 2012 年是 The Year of the MOOC ,面對國際潮流,華文世界也有許多開放教育資源,這篇將介紹的「ewant 育網開放教育平臺(以下簡稱 ewant)」如何推廣在地服務。
Udacity  將重心從大學課程轉向技能培訓的專業領域。因此,不同 Coursera 和 edX 以影片和同儕互評為主的教學模式,Udacity 以專題導向(project-based)的方式設計課程,期望可以培養出學生的實作與專業能力。
繼上次介紹完 Coursera 目前的證書取得機制後,來看看另一個由知名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共同創辦的 edX,全球有超過 2000 萬個使用者,知名企業如微軟也是合作夥伴。
走過經濟起飛的臺灣,正在經歷產業轉型,而轉型的痛點之一是人才。根據教育部統計處,2019 年臺灣大專校院校數共 153 所,莘莘學子面對的不只是「考大學」的學歷關卡,而是進入高等教育後,如何培養多元且「『軟』『硬』兼施」的技能為職涯鋪路,例如懂程式語言的歷史系畢業生語言或第二外語流利的工程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現在很多學生都帶手機’但我認為學校不因該帶手機’如果需要用到手機我們可以跟老師說’請老師幫忙。 手機不但會使人專注力下降、分心、近視’而且我們來學校是來學習的’而不是來玩手機的。 不過手機很便利’有很多軟體’有問題時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快速回答問題。 但我們不能只靠手機做事,如果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從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運作原理來思考AI時代中「學習」的意義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大學生上課時分為滑手機和認真聽兩種情況的原因。其中提到了課程內容過於簡單、聽不懂、覺得課很廢、為了考試不得不認真聽、老師教得好以及自身有興趣這些原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課堂體悟及心得感想,並強調耐心、成就感和興趣是認真上課的重要因素。
最近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的臺北高中生打老師影片,在學生與老師的衝突中,反映了師生之間的矛盾及情緒燃燒,對話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
現在很多學生都帶手機’但我認為學校不因該帶手機’如果需要用到手機我們可以跟老師說’請老師幫忙。 手機不但會使人專注力下降、分心、近視’而且我們來學校是來學習的’而不是來玩手機的。 不過手機很便利’有很多軟體’有問題時只要打開手機’就能快速回答問題。 但我們不能只靠手機做事,如果
在復旦大學數學系三年級的一次會面中,有學生詢問:「你們會收怎麼樣的學生當博士生?」這個問題引發了我許多思考。綜合當時的回答,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尋找的是擁有自己意見且有技術底氣的學生。 ▋自己意見與技術底氣 擁有自己意見且具備技術底氣的學生在現今的學術界中並不多見。這類學生不僅能夠獨立思
Thumbnail
在這社會框架底下,我們到底活成了什麼模樣? 這場對話中與其說我在開導學生,倒不如說學生反應的問題其實幫助了我重新看見自。
回想起四年前剛到大學兼課時,總想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並告訴學生那些內容有多麽地重要。雖然,在課堂中,我總是可以講得口沫橫飛、天花亂墜,但學生的反應相當冷淡。在第一個學期的授課中,這個現象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
從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的運作原理來思考AI時代中「學習」的意義
還記得求學時期 班上總有想問問題 卻不敢主動向老師詢問的同學 對師長來說 主動詢問是好的 第一、可解決學生提出的疑惑之處 第二、對師長來說 可改善教學方式的空間 第三、可促進師生交流 第四、可提升學生發言的勇氣 第五、帶動班上的學習風氣 第六、師長間可相互交流及向上提案 (1)少
Thumbnail
關於國家教育研究院研擬數位教科書政策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面對類似的數位化政策,台灣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從來都不是硬體設備不足或缺乏,更多的是制度是否支持、社會是否接納。
Thumbnail
本文探討大學生上課時分為滑手機和認真聽兩種情況的原因。其中提到了課程內容過於簡單、聽不懂、覺得課很廢、為了考試不得不認真聽、老師教得好以及自身有興趣這些原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課堂體悟及心得感想,並強調耐心、成就感和興趣是認真上課的重要因素。
最近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的臺北高中生打老師影片,在學生與老師的衝突中,反映了師生之間的矛盾及情緒燃燒,對話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Thumbnail
很開心與數位實驗高中的一年級學生呂顥天進行了深入交流,讓我們了解數位實驗高中與普通高中的差異,特別是在課程設計和自主學習的比重。顥天也分享了他在「學習策略」課程中學到的數位工具應用,以及他對生涯探索和學習歷程製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