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是誰竟敢在媽祖廟前搶信徒?十九世紀宣道師李庥的臺灣傳教行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作者:陳涵郁

本文節選自觀臺灣第46期:在福爾摩沙旅行,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現正熱銷中!
比起 19 世紀各式訪客的短暫停留,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在此長期耕耘,他們推動的醫療、教育等貢獻亦為後人所知。然而,在當地人民對外國人抱持高度敵意的狀態下,如何獲得信賴、甚至達成「改變信仰」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呢?
臺史博出版的《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中,收錄了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典藏的一百多封李庥及妻子伊麗莎白在臺時期(1867-1879)的書信手稿,提供更多對於傳教現場的理解。
《李庥與伊莉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書影。(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往山區拓展宣教範圍

在歷經將近 5 個月的航程後,1867 年 12 月 13 日,27 歲的李庥牧師與新婚不久的妻子伊麗莎白一同踏上了福爾摩沙南端的打狗港(今高雄),開始他受封為牧師的第一個任務:在這座距離故鄉英國 1 萬公里的臺灣島上宣教。當時,首任宣教師馬雅各醫師已孤身在臺苦撐了 2 年,會友人數僅 8 名。
李庥一開始與馬雅各一起經營高雄教區,逐漸往南至屏東,也往東邊山區拓展宣教範圍。擴展宣道站的方式無二,就是一步一腳印、持續不斷的旅行。多次定期造訪後,再培訓在地人才、建立固定的禮拜堂,最終目的是不用依賴外國宣教師,而能獨立運作。
1870 年 3 月 1 日的《居家主日》雜誌中,刊登了他們對增添人手的期盼:
「是否可派一名兄弟前來?他要是名強壯的男性,有著堅實足以應付山路與長程跋涉的雙腿;並且有一副好嗓子,因為那裡的居民熱愛歌唱。」
1870 年是他們開始向府城以東的內山傳道站密集拓點的時期,最初的據點是木柵(今高雄內門一帶),那裡的居民是熱愛歌唱的平埔原住民。馬雅各與李庥每一、兩週定期造訪,從府城過去,步行時間需 8 小時:
「這裡全是高山,沒有低矮的丘陵;所以謹記派一個呼吸系統強健、沒有氣喘的兄弟來。」
在山區平埔部落的傳教工作,能免去許多城內常見的耳語、官員的敵意等干擾,信徒也不像城裡的漢人信徒,必須承受較多親友責難的壓力。但宣教工作的順利與否,與駐臺英國領事的作風有關,1870 年恰好是在作風較為強硬的吉必勳(John Gibson)任內,讓他們能較自由地前往各地傳福音。
雖然強健的體能是海外宣教師的基本配備,但臺灣的濕熱除了讓外國人難以適應,同時也是孕育瘧疾病媒蚊的樂園。即使奎寧已經發明,仍很難預防並根治。李庥就深受瘧疾所苦,嚴重時甚至無力步行,到山區巡行時必須乘坐椅轎(í-kiō)。
當宣道站越來越多,由於必須定期親自認證並受洗信徒、訪問病患、督導在地宣教事務,甚至勸導墮落的信徒等,巡迴的地點及旅行日程日益增加。李庥來臺 7 年後寄回倫敦的年度報告裡,統計了該年(1874)的巡迴數據:宣教走訪 28 趟、留宿在外地的村莊或宣教站 167 天、旅程累計 2,136 公里(5 分之 4 用走的、剩下的搭船或轎子等交通工具)。此時信徒人數已經變成剛來臺灣時的 100 倍,建立了 25 個宣道站。
1880 年 1 月,《蘇格蘭支會》刊登的一幅福爾摩沙地圖,顯示李庥生前在島上所設立的宣道站。(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初到貴寶地 靠外貌聚人氣

在進入具一定規模的陌生漢人聚落時,李庥的經驗是先找廟,那是人群最常聚集的地方之一。例如 1879 年府城北邊的灣裡(今善化):
「在一間異教徒的廟宇,一群好奇的閒人圍攏過來看我們,現在剛過完年,他們無事可做,可以閒著對一個外國人有趣的外表品頭論足。他的鬍子、衣服等等至少可以招來一群人。」
接下來,萬萬不可直接進入主題,可以先介紹自己來自發明鐵路及電報的英國,在引起人們驚嘆與興趣之後,再將光榮都歸於耶穌基督。用這種方法破題,人們通常願意繼續聆聽接下來的靈性話題。倒是本地教徒們在協助傳教時,總因曾是「過來人」而過於激憤,劈頭就嚴厲批評偶像崇拜的愚昧,讓李庥冒汗不已,常懷疑下一秒他們就會被轟出村莊。
伊麗莎白也常隨李庥一同入山巡視,光是外國人就足以引起騷動了,外國的女士更是稀有。他們 1878 年前往埔里一帶的宣道站探訪時,李庥寫道:「因為李庥夫人的出現,超乎尋常的大批群眾聚集來看她,但總的來說,他們都秩序井然地聆聽福音。」講道結束後,一位婦女私下找他談話,李庥猜想她或許想討論剛才的宣講內容,畢竟他今天講的主題特別嚴肅。沒想到她說:「你太太的衣服很漂亮,我們沒有這樣的布。」牧師娘的出現,反而讓婦女分心了。
伊麗莎白不僅是陪同者的角色,對臺灣婦女地位卑微深表同情的她,致力於婦女與女童的識字與教育。她同樣以巡迴方式到各個山區宣道站,通常會停留兩週,在婦女們下田工作前先陪伴她們學習白話字約兩、三個鐘頭,天黑後晚上再進行寫字課程。在打狗時,她也同樣擔負女孩們的教學工作,期望她們能自行閱讀聖經。
〈福爾摩沙行旅〉玻璃幻燈底片,約攝於 1878 年。圖中有 9 位旅人,研判右二手持陽傘的歐美仕女應為伊莉莎白‧李庥。(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輔助宣教的法寶:小冊子與醫療

今日街頭仍會見到的發送傳單傳教法,李庥當年也用過。有一次,他們剛好在 3 月媽祖生的時節到北港朝天宮傳福音,進香的人潮洶湧,紛紛搶購他們印有基督教義的小冊子,以及週曆、十戒等傳單。不過許多人買回去是拿來貼在家裡,反正神明是多多益善;也有人搞不清楚狀況,誤以為李庥是媽祖的代言人。無論如何,光是一個上午他們就賣了 2,900 文銅錢,傳單及小冊子每份 1 文、最多 5 文,估計有一、兩千份的基督教義因此進入這些家庭之中。
另一種有效的輔助是醫療傳教,如北臺灣的馬偕牧師著名的拔牙服務,李庥也會在巡行時隨身攜帶常用藥品,如奎寧、鐵劑和蓖麻油等,受到偏遠地區民眾的歡迎。而屬於長老教會資產的打狗醫館,希望透過治癒病患來顯示上帝的慈愛與神蹟,該處的患者及家屬,以及禮拜堂領取免費藥品的人們,也會被要求參與讚美與禱告等儀式。位於臺灣中心的埔里、甚至更遠的臺東,也是由於族人曾經慕名而來並順利康復,而讓李庥有前往拜訪的機會。
然而,這些方式並不保證人們敞開心房接受新的信仰,「許多慕道友動機粗鄙,他們想得到的是教會施予的救濟」。李庥也很清楚,有些人接近教會,只是希望發生事情時有外國人當靠山,或生病時可以免費拿藥。

環境、人力與經費的順勢而為

宣教工作中,亦需控管各項收入與支出的平衡。例如,禮拜堂及醫館與島上大部分人民的房子一樣,是以泥灰敷在竹編結構上建成,颱風過後常嚴重損害,每年均須修繕;其它固定支出尚包含宣教師、助手、雜役、守衛的薪水,房租、病床建造費、海堤整修費、運費、油費、孤寡病患的資助金,以及至各地宣道站視察時的旅費等。部分雖有信眾的捐獻,但大多還是需要教會的補貼。
此時,「匯票」就是一種跨海向母會調度資金的方式。在各式教務支出、或需提領薪水時,只要在倫敦母會提供的空白匯票上填具金額,就能賣給當地洋行、換得現金,而洋行可憑票向母會請款,或是自行轉讓、交易,李庥則會定期寫信回報匯票金額與用途。據說,在臺灣換錢相對吃虧,若在洋行遍立的廈門,就能找到更划算的匯率與手續費。
1871 年 12 月,李庥致倫敦母會信函,上列公私兩用開支明細。(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回返天家的旅人

「前兩個禮拜,我因熱病發高燒,臥病在床兩天,但身體復原得很快,我很感激。熱帶的疾病,就像熱帶地區動植物界的生成與消逝過程一樣,速度較快。」
1871 年李庥寫下的文字,像是自我證成的預言,他的生命,也在這個熱帶島嶼快速綻放、消逝。在重度的教務身心勞動下,瘧疾反覆發作的李庥,於 39 歲病逝於臺灣。李庥死後,伊麗莎白選擇留在臺灣,不久後即受命為第一任女宣教師,繼續完成她與李庥未完的任務。
福爾摩沙在 1860 年重新回到世界網絡中,來自國外的訪客懷抱著浪漫想像,以文字、攝影或博物學標本等方式,記錄了彼時臺灣的倩影。
本期《觀‧臺灣》以4篇專文討論19世紀探險者、研究者、女性旅行者及宣教師,如何在各自的生命中,為世界留下19世紀臺灣的身影。編輯團隊也精心製作5則19世紀旅人登島必備知識圖解,包括「來臺交通路線」、「行李開箱」、「熱門景點」,以及旅途中如何逢凶化吉等須知。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經過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航道探索的瞭解與累積,及 18 世紀海上勢力的相互競逐之後,19 世紀的探險家或懷抱著熱情,或受到野心驅使,持續探索著蠻荒之地的未知前沿。此時的臺灣適逢脫離 1662 年後的封鎖狀態,對西方社會而言,是一座雖非一無所知但卻需要重新認識的島嶼。
離中壢火車站步行只要 5 分鐘,有一棟隱身在天橋下的日式建築,沉睡在樹木、公車亭以及天橋所環繞的中壢市區已久,鮮少為人注意。2019 年末,費時多年重新整修,這座名為「壢景町」的日式宿舍群, 正式揭開神秘面紗。
假日的大溪老街,人潮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但一踏進和平路 48 號的源古本舖,喧囂聲瞬間隱去,空氣間流動的寧靜分子,讓心情瞬間平靜,一股回到家中的踏實感油然而生。
熟悉的聲音,陪伴著許多臺灣人的通勤時光,這座被火車枕木環繞的島嶼,用軌道串起一世人的時代記憶。
若說起桃園龍岡,不得不提到最負盛名的美食「米干」,以及擁有豐富滇緬文化的「忠貞新村」。
當人對土地的依賴變得更加多元複雜,水圳的定位也因此變得模糊。身為臺灣人,我們有義務去思考自己與大圳的關係。
在經過 17 世紀大航海時代對航道探索的瞭解與累積,及 18 世紀海上勢力的相互競逐之後,19 世紀的探險家或懷抱著熱情,或受到野心驅使,持續探索著蠻荒之地的未知前沿。此時的臺灣適逢脫離 1662 年後的封鎖狀態,對西方社會而言,是一座雖非一無所知但卻需要重新認識的島嶼。
離中壢火車站步行只要 5 分鐘,有一棟隱身在天橋下的日式建築,沉睡在樹木、公車亭以及天橋所環繞的中壢市區已久,鮮少為人注意。2019 年末,費時多年重新整修,這座名為「壢景町」的日式宿舍群, 正式揭開神秘面紗。
假日的大溪老街,人潮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但一踏進和平路 48 號的源古本舖,喧囂聲瞬間隱去,空氣間流動的寧靜分子,讓心情瞬間平靜,一股回到家中的踏實感油然而生。
熟悉的聲音,陪伴著許多臺灣人的通勤時光,這座被火車枕木環繞的島嶼,用軌道串起一世人的時代記憶。
若說起桃園龍岡,不得不提到最負盛名的美食「米干」,以及擁有豐富滇緬文化的「忠貞新村」。
當人對土地的依賴變得更加多元複雜,水圳的定位也因此變得模糊。身為臺灣人,我們有義務去思考自己與大圳的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新竹城隍廟是唯一一間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廟會活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在柬埔寨,你跟高棉人說你來宣教,百分百高棉人說你來觀光;你自我介紹說是宣教士,他們一口咬定你是觀光客。你這裡信誓旦旦、壯士斷腕的揹負十架、道成肉身,到了他嘴裡,就是大爺有錢、遊山玩水,無所事事、吃喝玩樂。好像雞同鴨講、有話講不清,其實有脈絡可循。 先來理解柬埔寨人心目中的觀光,再來看看觀光在柬埔寨
Thumbnail
大甲媽祖繞境是臺灣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本文分享了繞境的路線和體驗。內容包括活動起點和終點,還有回程交通資訊和必備裝備。歡迎加入這個自由自在的旅程,感受媽祖的慈悲和臺灣獨特的風景。
Thumbnail
媽祖遶境活動被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作為臺灣人一生必去參與的活動。若您無法全程參與,建議您也可以先來一個初體驗,感受一下媽祖婆的慈悲以及臺灣人的濃厚人情味!此外,我們提供了大甲媽祖「分段式」參與繞境攻略,希望能幫助您更好地享受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的美好和神聖。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臺灣俗諺:「破病無藥,死無草蓆」,一語道盡數百年來普羅大眾面對各種疫病的無助與辛酸。清代臺灣開港後,西方傳教士紛紛來到臺灣,從事醫療服務開拓傳教事業。1952年,美國籍孫理蓮女士創立「基督教芥菜種會」,以「妻子宣教士」角色關懷弱勢並提供社會援助,對於國內引進西方醫療與救助事業有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羅馬書10章15節:「傳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麽佳美!」 (寫於2024年2月22日,台東宣教聯盟二二八紀念活動文章講稿)
Thumbnail
泰山鄉可讓人居住的腹地並不大,多數的住宅都是沿著明志路兩旁比鄰而建,隨著世代的播遷,一整條明志路,就有了像是「上泰山巖」、「下泰山巖」等幾間知名的廟宇供信徒前來膜拜。老媽要帶我去拜拜的廟宇是下泰山巖的顯應祖師爺廟,廟的對面的福泰街有著一大片的攤販擺攤,俗稱「廟口」市場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瞭解歷史的必要性,透過宋怡慧老師的《臺灣潮人誌》,介紹八位臺灣歷史偉人,揭示其對社會的影響與價值。反思這些人物的故事,鼓勵讀者發掘自身生命的意義,並學習從歷史中獲取智慧,增進對自己及所在土地的熱愛。此書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生活的啟發。
在各式宗教百花齊放的臺灣,宮廟文化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吸引著眾多信眾和遊客前往一探究竟。這些廟宇或宏偉、或小巧不起眼,它們背後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和神秘儀式呢?生長於新竹的設計師阿豪,對於新竹的各大宮廟文化與活動如數家珍,比如新竹城隍廟是唯一一間會在鬼門開時節舉辦廟會活
Thumbnail
有個好友引述某個在佛光山當義工,陪伴國際背包客的善信,提到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在各自的國家,不是從沒接觸過基督、天主、伊斯蘭和其他信仰,但為何他們却選擇佛教?得到的回覆是:好奇、不滿社會現狀、尋求一個心靈停靠的港灣。 父母、親友原是他們最先停靠的港灣,而後擴及社會、
在柬埔寨,你跟高棉人說你來宣教,百分百高棉人說你來觀光;你自我介紹說是宣教士,他們一口咬定你是觀光客。你這裡信誓旦旦、壯士斷腕的揹負十架、道成肉身,到了他嘴裡,就是大爺有錢、遊山玩水,無所事事、吃喝玩樂。好像雞同鴨講、有話講不清,其實有脈絡可循。 先來理解柬埔寨人心目中的觀光,再來看看觀光在柬埔寨
Thumbnail
大甲媽祖繞境是臺灣三大宗教活動之一,本文分享了繞境的路線和體驗。內容包括活動起點和終點,還有回程交通資訊和必備裝備。歡迎加入這個自由自在的旅程,感受媽祖的慈悲和臺灣獨特的風景。
Thumbnail
媽祖遶境活動被列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作為臺灣人一生必去參與的活動。若您無法全程參與,建議您也可以先來一個初體驗,感受一下媽祖婆的慈悲以及臺灣人的濃厚人情味!此外,我們提供了大甲媽祖「分段式」參與繞境攻略,希望能幫助您更好地享受大甲媽祖遶境活動的美好和神聖。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臺灣俗諺:「破病無藥,死無草蓆」,一語道盡數百年來普羅大眾面對各種疫病的無助與辛酸。清代臺灣開港後,西方傳教士紛紛來到臺灣,從事醫療服務開拓傳教事業。1952年,美國籍孫理蓮女士創立「基督教芥菜種會」,以「妻子宣教士」角色關懷弱勢並提供社會援助,對於國內引進西方醫療與救助事業有深遠的影響。
Thumbnail
羅馬書10章15節:「傳福音的人,他們的腳蹤多麽佳美!」 (寫於2024年2月22日,台東宣教聯盟二二八紀念活動文章講稿)
Thumbnail
泰山鄉可讓人居住的腹地並不大,多數的住宅都是沿著明志路兩旁比鄰而建,隨著世代的播遷,一整條明志路,就有了像是「上泰山巖」、「下泰山巖」等幾間知名的廟宇供信徒前來膜拜。老媽要帶我去拜拜的廟宇是下泰山巖的顯應祖師爺廟,廟的對面的福泰街有著一大片的攤販擺攤,俗稱「廟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