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亞洲臉不用打賞

    日劇dinner劇照,取自這裡 。  Dinner說的是義大利餐廳羅卡比亞卡發生的故事。
    日劇dinner劇照,取自這裡 。 Dinner說的是義大利餐廳羅卡比亞卡發生的故事。
    舊文,記錄大嬸在餐飲業打滾的經驗。大嬸已脫離餐飲多年,但亞洲餐廳的小費文化並沒有多大改變。
    【舊文】
    亞洲的餐飲文化和歐美不同。在台灣餐廳結帳時服務費依固定比例列入帳單,顧客在進門前就清楚會多付一些錢,付帳時不會再糾結,也很少客人額外再給小費當作給店員獎勵;夜市、路邊攤和小吃更是銀貨兩訖,沒有給不給小費的問題。
    在橘子國和米國不同,在餐廳沒有強制十五趴服務費,大多橘子人以湊五湊十整付當小費,但該潛規則到了亞洲餐廳就自動失效。大概是亞洲餐館總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忙進忙出,熱鬧吃上一頓飯的氣氛讓洋人覺得亞洲菜像速食,不過是餓了來填飽肚子的地方,沒有想到小費。不只是橘子人,多數亞洲人也不會在亞洲餐廳留小費,聽過的理由是「餐廳已經有賺了/賺夠了」、「我們還是學生,不給也沒關係吧」。所以亞洲餐廳收到小費的頻率很低。
    老外對亞洲餐廳的刻板印象 --- 大火快炒、上菜神速,感覺像是炒菜勺子隨便揮兩下就端上桌,吃頓飯還會沾上一身油煙味,和高雅扯不上邊,加上定價實惠,吃個粗飽的形象免不了被貼上「廉價」標籤,也就覺得沒有給小費的必要了。當地人多半覺得亞洲人在外地已經比在家鄉賺得多很多,這些錢就夠用了,沒必要再多給。
    偏偏亞洲人喜歡經營百人座席的吃到飽餐廳,盯著翻桌率的老闆要求員工在餐廳內迅速移動收盤子點飲料,製造出一種不願客人久待的氛圍。這種希望客人吃飽就速速起身結帳的態度並不崇尚高品質服務,客人不給小費也理所當然。
    還不會說橘子文時我捱著吃到飽餐廳賺零用錢,後來到了目前這家店內只有三十個座位的小館,老闆認為錢夠用就好,即使客人兩個人只點一份餐分著吃或者要坐著慢慢聊天老闆也不催促不生氣。我依照自己個性和方式工作,不敢說我有多稱職,但客人誇讚我是「本城最好的服務生」、「真希望所有本地服務生都來看我是怎麼對客人的」,我想是亞洲式的服務讓他們感覺備受尊寵。然而這些恭維和稱讚大多是口頭出聲,並沒有轉換成小費盤上的現金。聽到朋友在敝小鎮的西餐廳打工,一個晚上分到的小費就比我一個月結算下來的小費還多,還是讓我忍不住想要深究一下原因。
    可能是
    亞洲餐廳大多裝潢老派,像是隨便找個店面就做生意。但敝餐廳走極簡風,請了室內設計師畫圖桌椅也是特地找工匠用好一點的木材訂做,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覺得我們看起來不是消費低的餐廳,表示裝潢時並沒有隨便了事。
    亞洲餐聽不是放佛教音樂就是以國樂器演奏的小調。但我老闆選的是小野麗莎或爵士這類讓人放鬆的輕音樂,不會讓人跟著誦起來或覺得被催眠。
    亞洲產品給人廉價感。敝餐廳主要食材和其他亞洲餐廳的貨源一樣,但在歐陸亞洲商品是舶來品,成本比起本地餐廳還是高出許多,何來廉價?
    亞洲人擺脫不了「偷工減料」、「食材不新鮮」的標籤。但敝餐廳是小規模生意,少量進貨,食材多現賣現用,客人也因為這樣喜歡來光顧。肉品是從專門賣回教徒的商店訂購的,每天定時配送,比起在連鎖超市和肉舖賣的肉品我們選的肉無腥味,但單價高一點,食材好不好騙不了人的。
    亞洲菜感覺不像西方料理需要花很多時間製作。以泰式料理來說醬汁和湯底都需要長時間熬煮,壽司也不是米煮好就可以馬上拿來捲,要拌入壽司醋放涼。餐廳只賣晚餐但中午過後廚房同事就準備上工,和西餐相比也沒有輕鬆到哪去。
    理智上客人都知道餐廳老闆的用心,也會說吃到飽跟這種好好坐下來吃飯的餐廳不能比,但還是無法讓客人在小費上慷慨。大概就像是外國人不會去亞洲人開的薯條店買炸薯條一樣,就算是用一樣的機器去炸料理步驟也相同,心理上還是覺得亞洲人炸不出好吃的薯條。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扭轉這種從膚色就決定了的先入為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