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創刊實務】幫一本地方誌命名,到底有多難?

可能比你找算命師決定小孩名字取什麼還難。
要辦一本地方誌,喔不,先簡單說要辦一本雜誌好了。
其實「刊物名稱」的觀感是很重要的。 (大概跟你認識型男帥哥結果他叫王小呆一樣重要。)
基本上就是行銷策略的「品牌定位」,一個最好能充分代表"品牌個性與人設"的關鍵字詞。
但話說回來,刊物名稱又不比書籍名稱,很少有超過五六個字的。
一來難記,二來封面標題不好設計。
所以總得簡約再簡約、精煉再精煉,從該領域中找出個讓人既理解又不扯遠的標題來。
比如說。
今天要辦一本時尚或設計雜誌,起個英文洋名就很炫。夠響。
今天要辦一本文化或教育雜誌,來點專有名詞就很屌。夠裝。
今天要辦一本美食或流行雜誌,只要平易近人就很好。夠順。
無論如何,是你愛怎樣取就怎樣取。因為你要面對的是全台灣甚至全華人圈,掌握好總體風格即可,大家不會對你的刊物名字太有意見。
但這套方法搬到了地方誌來用,可能就得碰它幾個釘子了...
那麼,為何地方刊物較無法隨性地取名呢?
主要還是"目標受眾"(TA)的問題。
因為地方誌大多是給"地方人"看的,或是要讓"對這地方有興趣的人"看的。
所以需要更引起地方性的「聯想」,必須在概念上強調「地方特色」。
當然,最基本的,就是以地名/諧音直接命名:
像是新北的《新莊騷》、南萬華的《東園誌》、台中的《梧棲風》、彰化的《員林紀事》、高雄的《大雄誌》…等等。
因為最清楚表達,有時也較沒有趣味。
再來,通常會挑選在地特產/地理特色為聯想命名:
像是基隆的《雞籠霧雨》、中和的《緬甸街》、新竹的《貢丸湯》、苗栗苑裡的《掀海風》…等等
這部分,就多了些獨特的特色元素,也帶入一些既定印象,比較帶出新穎韻味、但也還算直觀性。
最難的,就是比較有創意、具有探討意義的「自定義」命名。
像是汐止的《返腳咖》、桃園的《龜山不是島》、彰化的《今秋誌》、台南的《透南風》、花蓮的《O’rip》、台東的《東透可》…等等。
他們有的包含了文化意涵,有的抽取歷史元素,有的代表城鎮氛圍。
而更加有的是,創刊團隊對於這個地方的體驗、了解和實際感受。
所以說,幫地方誌取個名字很難嗎?
可以很簡單,但也不簡單。
當這個地方區域夠大、特色鮮明、擁有難以取代的條件/名產時,相對地容易許多。(但也容易跟其他刊物撞名)
當這個地方,連居住數十年、甚至好幾代的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時,就得要多做功課,找出團隊覺得可以意喻這個地方「自定義」詞的彙。
一套你們說得出來,有故事、有意涵,聽完的人多少也能表示贊同的命名脈絡。
所以說,幫地方誌取個名很有趣吧? 這段過程,就是你啟動地方刊物的引言。
開始從刊物的角度,開始深入認識這塊土地的序章吧!
好好地幫地方刊物取名字, 讓它成為這座城市值得驕傲的孩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