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底學誌】關於地方創生的一些小事

2024/01/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期與身邊的伙伴們談起什麼是地方創生,總覺得需要留下一些簡單的紀錄做為未來的參考使用。

首先是「定義」為何;另外就是近年興起的地方創生品牌顧問的「品質保證」甚至獲得各大企業基金會的聘僱肯認與提供不少資源。除了社區總體營造資源左手換右手的問題之外,後者的狀況也顯示各方基金會高度需要地方創生相關績效,誘使企業大手筆的投入資金,不確定是爭取進入國際供應鏈的SDGs、ESG指標需求,還是公益性節稅。不論如何都值得我們反思,也值得大家參與在詮釋結構當中,諸如從建築畢業設計開展的地方生活設計都是其中一種活下來的可能性。


一、突然話當年(臭老男人)

第一次接觸地方創生議題是大四實習的時候,事務所老闆給我日本神山町的新聞,成為說服我的主要案例。跟社區總體營造最不一樣的部分在於有充足的收入資源。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4-25/122192

我自己肯認這一套「調撥資源」相輔相成的概念會作為主要地方創生的一種樣態。

台灣流行的地方創生就很少有這麼明確的外部資源,可以去看一些青年局的actor跟creator 的計畫。後來包括農村迴游計畫、青創計畫常常都跟地方創生掛勾,越來越像社區總體營造,同時也有很多社區總體營造的組織把計畫改一改就直接投地方創生相關標案與資源,兩者概念開始重疊,相互競爭資源也競爭詮釋概念的權力。


二、指標變動與詮釋競爭

後來在研究所實習課的時候,所上邀請苑裡掀海風育育學姊(還不是鎮長)來演講,他也說他沒有辦法完全說明地方創生的定義為何,但他認為現在是一個競爭論述的時間點,鼓勵大家更積極的創造詮釋的機會。

由於「地方」如此複雜,成功方程式絕對是騙人的!但是不論是台積電還是想嘗試地方創生的可能只是想要一段時間片面的績效成果和參與的敲門磚,那麼或許確有幫助。講得很自滿、自詡為成功方程式大概就是行銷手法吧,在員和的共居夥伴也有一位「浪金山」也主張自己的品牌模式可複製,但我想這也屬於他們的觀察與自信吧。我是不信的,但他們確實可以這麼說。(他們還舉辦了活動叫做地方創傷呢QQ)

很希望參與到詮釋概念的一員當中,不過就是要找一個生涯位置安放自己的時間、資金和計畫,總感覺時間不夠用,趕快畢業好像也未必能夠健全的運作這個模式下去,希冀大家可以累積更多的能量參與到其中。(麗玲老師也主張自己想要參與詮釋SDGs的指標當中,不要只批判)


最後,回到寫計畫顧問能不能收這個錢,像是這個群裡就有很會寫城鄉所公共事務獎勵金的人,那麼如果他抽1%的錢可以幫你提高成功率跟省下很多時間,那麼確實是非常好的支援者,這裡有兩方面要談:

1.花這個錢真的有提升成功率嗎,價值觀不同聽誰的?

2.如果找對方幫忙卻沒有付錢是不是也是一種勞務剝削?

最後,台積電的百萬講師合約真的是有夠爽的。


討論出自於 末路狂花女性主義讀書會 群組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