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7|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方格子導讀|遊牧過渡在行旅之中——走進內亞,走離匆忙

在無法專訪每一個作者、當每一個作者專屬編輯的情況下,平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真情推薦的內容,之後會定期推出「方格子導讀系列」,一篇一位作者與其專題,從編輯視角,試著當讀者們的引路人,一起挖掘、閱讀各式各樣,錯過真的會可惜的優質讀品。
沒耐心看導讀,也可以直接進入:《遊牧過渡帶InnerAsiaTravel

在流浪和停留的邊緣遊走,是旅途也是日常
今年,旅行與出走,好像變成一個有點遙遠的概念,在編輯室的我們,常常跟著作者們的文字,在地球上好多個不可思議的角落裡繞轉,當然也繼續嚷嚷著,既無法在工作裡游牧、也無法買張機票,去遠方的僻靜放逐自己。於是,看著珮岑的遊牧過渡帶InnerAsiaTravel被她文字裡一種清爽質樸的韻味,深深吸引。印象中,內亞那種乾燥、風大、黃橙的漠大荒無感,再一次被帶到眼前。珮岑在專題介紹裡提到:比起「蜻蜓點水的速食觀光,更著迷於長駐當地的旅行方式」大概也是以這般「過渡」的生活節奏,在流浪和停留的邊緣遊走,雖然編輯們,哪裡也沒出發,但想想珮岑說的,既是旅途也是日常。

所以,遊牧過渡帶,遊的是什麼?
大家或許熟聽蒙古、哈薩克、新疆、吉爾吉斯等,但可能不知道「內亞」其實是一個界定起來頗費心思的地理概念。不過,也就先如珮岑所寫,「內亞」廣義上指北至西伯利亞,南至北印度,東起蒙古草原,西至裏海等地區,一個遊牧民族與定居社會共生共存的所在。而就過渡在這界線不明的邊緣上,走著一個喜歡賞鳥、旅行、攝影,並記錄著獵鷹文化的森林系女孩,一次次的遠途中,書寫著人與生物環境互動的地方故事。
因此在遊牧過渡帶InnerAsiaTravel也將帶著讀者去感受蒙古和突厥的熱情奔放、草原民族與自然為伍的質樸生活,還有那些流轉千年,編輯看完一遍還是沒有完全懂的,遊牧民族的信仰。同時,大家也一定知道,英語其實時常在旅行中毫無用武之地,中文的地方資訊,又更加稀缺,何況在內亞行走,可不像是在便利的都會大城走馬看花,每一次行旅,謂為冒險,毫不為過。
當每每以為,隔閡著諸多文化與語言障礙,會讓旅人心生挫敗的時候,轉角又總會發現,共通的人文、自然情懷,還是四溢在許多微小的互動與觀察中。於是,在這次導讀的專題裡,珮岑將帶領著大家,一起領略、看望內亞的所見所聞,例如:
  • 在整車被貨品、行李、人類擠得密不通風的車裡,蒙古北方人到底聽了什麼台灣歌謠,會流露出按耐不住的騷動,交談裡甚至充滿愉悅驚喜的語氣?
  • 擺脫文明綁架的森林採集、林中騎馬、針葉環繞是不是真的好悠閒、好浪漫?到底是什麼在地口香糖,吃了又澀又苦,黏在牙齒間三天洗不掉?
  • 長途客運的極限,你體會過幾小時?身兼服務生的司機來點餐,除了「吃」啥也聽不懂怎麼辦?旅人之間的緣分到底是由什麼來串起?
  • 薩滿信仰、騰格里信仰、伊斯蘭教、以及蘇菲伊斯蘭教,你真的分得清楚嗎?古老的傳說究竟是神話,還是靈與神存在的證明?
文章持續連載更新中,不論你也是浪跡天涯的旅人,還是對出走感到陌生,我覺得這次我們可以悄悄尾隨在珮岑的文字後,走進內亞,走往自然,走離匆忙。


搶先讀
  • 《當蒙古北方的人哼起台灣原住民的歌》:在蒙古傳統音樂中,有許多自然的元素,歌曲總是會有廣闊草原和土地的意象,是對土地的敬畏、思念,乃至於感恩。但是蒙古北方的音樂,除了草原外,因為有許多針葉森林,多了一道森林的元素包含在內。
  • 《距離烏蘭巴托30小時—蒙古的長途客運》:越夜越冷,草原的寒氣透過巴士頂的縫隙直逼車內,我把所有衣服都裹在身上,直到沒有多的衣服為止。窗外藉由車燈的微亮勉強映照出直到白線為止的柏油路段,超越反光的白線後就是無止境的黑。
  • 突厥、騰格里與蘇菲-伊斯蘭教 (1)》:因為天空的顏色是藍色,是騰格里的代表顏色,人們認為藍色是神聖的顏色。古代突厥人稱自己為「永恆的藍天民族」,以此描述生活在天空之下廣大草原之上的游牧文化。

真情推薦:

廖珮岑的《遊牧過渡帶InnerAsiaTravel
因為新手剛起步,目前暫時不會開啟付費訂閱。但也歡迎點進去,按個追蹤、贊助、拍手、打賞支持,一起來過渡。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