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後青春期,半隻腳已經踏入3字頭年紀的男人,偶爾會掙扎,企圖想藉著對人生一絲尚存的熱情,掙脫這個不上不下的年紀。
這個年紀的我們,大多處在一個青黃不接的尷尬狀態,下班回家總得面對家人關心,催促著自己趕緊搭上結婚生子的列車,進入人生下個階段;另一方面,每每想起自己那拉低國民平均所得的薪水,也會在夜深人靜時陷入沉思,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趁年輕再冒險一次,翻轉人生改變世界 (或許也是最後一次)。
混的風生水起的朋友也是有的,可能是創業成功、進入外商薪水Double,或是在家人的資助下買了樓換了房。多虧了限時動態這項發明,讓炫富或是曬成就可以光明正大卻不會讓別人覺得太高調 (朋友云:我只是記錄生活而已嘛~)
戀愛?好久沒聽到著個詞了,早就過了互相猜測彼此喜歡誰,被說中又死不承認的那個年紀。聚會總是在聊誰誰誰快結婚了禮金要包多少,婚禮聽說要辦在萬豪還是君悅;再不然就是調侃進了科技業後存了不少錢的那幾隻單身狗,是不是想等以後賺大錢再去認識小模比翼雙飛。
一個尷尬的年紀
社會科學對於18-30歲的人們有個稱呼,叫作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最初由美國人Arnett所提出,意旨:
「已經過了青少年 (Adolescence)卻又還沒進入成年期(Adult)的這群人」
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自認「並非青少年」也「並非成年人」。
講白話點,就如前面所說的處在青黃不接的狀態,一方面自己已不像年輕時懵懂衝動,卻又「經濟無法完全獨立於父母」、「無法不受父母他人影響,建立自己的信仰與價值觀」、「無法完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除此之外,找工作也不再像學生時期只是打工兼差賺零用錢,投履歷面試得步步驚心,像在跟面試官下西洋棋。還有,也不再能用「沒興趣、做得不開心」當作理由,今天提辭呈明天離職去。
好像什麼都可以,卻又幾乎都不行。
偶爾想一個人搬離家,卻又不想讓瘦瘦的荷包再薄下去。
偶爾下班想吃個好料,躊躇了一下,還是打開YouTube看網紅開箱和牛吃到飽就好。
「到底是平價的產品吸引人,還是高貴的產品令人嚮往?」懶得去想這個問題,只想等便利商店友善時光打7折的即期品快點加熱完畢。撕開微波便當的塑膠模,也順便撕掉了對人生的一些憧憬。
這就是大人的滋味吧
以前高中下課去補習的時候,會去台北車站買個麥香雞,人潮進進出出的店裡,偶爾會看到一些大人坐在窗邊看著外面休息。
當時的我曾經很好奇,究竟大人們看著窗外在想什麼?是在想上班的事情,還是等老婆下班一起回家?
直到這幾天下班,點了份大麥克薯條加大坐在窗邊,被隔壁三個在玩手機的高中生吵到生氣,才忽然恍然大悟:「原來有些時候,只是想一個人靜一靜。」
短暫休息,人生繼續─
我是萊丘,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或私訊。
也可以按下小愛心、訂閱我的文章。
Facebook:萊丘的行為科學
YouTube頻道:萊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