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人到中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要讓自己的「自我」茁壯沈穩,除了生活經驗的歷練,另外就是積極學習和自我訓練。
無論是關於生活處事的各種能力和知識,或是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能力和處理經驗,只要「保持學習」都是在增進我們大腦神經元發展,同時也在滋養個體「自我」的獨立精神。
停止學習、停滯成長,個體的身心功能因此停滯或退化,更常發生的是無法因應生活的各種問題和變化,不僅思緒僵化,受內在制約桎梏,也缺少因應的靈敏力和彈性度。
保持學習,也是保持思考,同時感受覺察自己和外界之間的互動歷程,隨時保持自己的調節和平衡,在客觀方面,釐清實際情況,在主觀方面,了解自己的動機和限制,並盤點整理可以面對及解決問題的各項資源。
走至成年中期,大致可界定在三十五歲至六十歲,是一個生命力發揮極致的階段,是猶如太陽一樣發光發熱讓眾人看見的時刻。這時期的成年人,身心發展已度過兒童期的成長、青春期的性徵變化,成年初期青年階段對親密和愛的追求及渴望,到了三十五歲後,走入了社會居於社會運作的中堅份子,這時的人們會希望從社會的成就和表現上,體會到自己安身立命的選擇(工作職場)是有意義的,不僅能提供給他們熱愛家庭、關懷社會的資本,並願意對社會有責任感和正義感。發展順利者,可能投身於改良機構、改造社會的志業,或者也能在工作中得到自重他重、敬業樂業的成就感。
若發展發生障礙者,對自身的存在不具有正向意義,更可能淪陷於生物性的需求,滿足個人的私欲私利,不顧及社會的他人,也不關懷家庭及社會。
中年的成人,是社會的中流砥柱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8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療癒時光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目前全球霸凌的問題日漸嚴重,霸凌是什麼?可能是嘲弄、散播謠言及惡意訊息、故意排擠某個人、故意冷落與無視、或是攻擊或吼叫等等。 對現代來說,還有網路霸凌,包含透過簡訊、email或社群媒體、群組去散佈謠言、毀謗,或集合群體去攻擊某個人,這些全都是霸凌! 「不要理他們就好」
害怕失敗的人,所有能量精力都會放在失敗的自我預言,充滿擔憂和焦慮。 成功導向的人,則是想著各種能達成成功的方法。成功不會唾手可得,但相信自己能達成者會把精力放在了解各種有效的方法上,而非運作在自我抑制和自我否定上。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生命一直進行,麼你就一定會遇到人生撞牆期,怎麼撞也撞不出一條路,很像原地踏步,或是不停努力前進,卻也還是在同一個環境、同一群人當中,感到心力交瘁。 這樣的處境,你會看見什麼呢? 事實上,你所選擇看見的角度,將會形成你的自我和你的人生。 圖片來源:PEXELS
有些人,會引出你最壞的一面: 嫉妒、仇恨、敵意、暴力、攻擊、欺騙、背叛⋯ 有些人,會啟動你最好的一面: 接納、支持、寬容、慈愛、友善、勇敢、毅力⋯ 相同的,我們亦能影響著他人,引動別人的最好或最壞的一面。 那我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有在做選擇嗎?
幾年前開始《被討厭的勇氣》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的不退燒書籍,這是作者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做為基礎,和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出來的一本生命哲學探討書籍,著重在現代人的困擾~人際關係的煩惱,其中一大困擾就是「被討厭」和「為了獲得被接受而產生討好行為」,久而久之迷失自己,對於成為完整的個體就更顯困難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目前全球霸凌的問題日漸嚴重,霸凌是什麼?可能是嘲弄、散播謠言及惡意訊息、故意排擠某個人、故意冷落與無視、或是攻擊或吼叫等等。 對現代來說,還有網路霸凌,包含透過簡訊、email或社群媒體、群組去散佈謠言、毀謗,或集合群體去攻擊某個人,這些全都是霸凌! 「不要理他們就好」
害怕失敗的人,所有能量精力都會放在失敗的自我預言,充滿擔憂和焦慮。 成功導向的人,則是想著各種能達成成功的方法。成功不會唾手可得,但相信自己能達成者會把精力放在了解各種有效的方法上,而非運作在自我抑制和自我否定上。
如果不出意外,你的生命一直進行,麼你就一定會遇到人生撞牆期,怎麼撞也撞不出一條路,很像原地踏步,或是不停努力前進,卻也還是在同一個環境、同一群人當中,感到心力交瘁。 這樣的處境,你會看見什麼呢? 事實上,你所選擇看見的角度,將會形成你的自我和你的人生。 圖片來源:PEXELS
有些人,會引出你最壞的一面: 嫉妒、仇恨、敵意、暴力、攻擊、欺騙、背叛⋯ 有些人,會啟動你最好的一面: 接納、支持、寬容、慈愛、友善、勇敢、毅力⋯ 相同的,我們亦能影響著他人,引動別人的最好或最壞的一面。 那我們會做什麼樣的選擇呢?有在做選擇嗎?
幾年前開始《被討厭的勇氣》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的不退燒書籍,這是作者岸見一郎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做為基礎,和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出來的一本生命哲學探討書籍,著重在現代人的困擾~人際關係的煩惱,其中一大困擾就是「被討厭」和「為了獲得被接受而產生討好行為」,久而久之迷失自己,對於成為完整的個體就更顯困難
討好傾向的人,常誤以為只要別人對他提出觀點或意見,都代表是他不好、他有錯、他的問題。他們總是很理所當然認為,只要和別人的意見不同,或是觀點有差異,自己一定是那個有錯的人。他們很快的就會說「對不起,是我的錯」,或是「對不起,你說的對」,幾乎在沒有思考和辨識的情況下,立刻的認為一定有什麼是自己疏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
Thumbnail
我在49歲意外啟動自己職涯轉型時,沒有預料到那不只是工作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對於人生新的思維模式—有機會重新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與目標,開啟全新的人生下半場。 剛開始不免疑惑「這個年紀還需要思考這些?還來得及嗎?」,但漸漸發現這是第二次機會:在人生上半場經歷夠多的事之後,重新做出選擇,走一條不同的路。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依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中年是在45歲到65歲之間階段:「是介於青壯年和老年之間的階段,約在45歲到65歲之間」。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界定,所謂的「中年人」是指45 歲至59 歲的區段之間,不論何種定義,年逾五十的我確實已步入中年階段。對比年輕時期,體態外觀的變化,乃至體能精力衰退都
Thumbnail
大部分各國政府,都以 65 歲以上, 也就是大約退休之後的年齡,視之為老年階段的分水嶺。 基於個人在心中的想法以及親身經歷的印證,我可以說,進入 70歲以後的階段才是真正人生的精華的價值所在。 不過,在這個同時,各項身心潛在的問題才逐漸明顯地在增大 “衝擊的可能性”與 “影響的程度”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