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9/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眾民主時代的政治

    現今人們所經歷的全民普選與參政是兩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產物,為了彌補在戰爭中所動員的全國人口而實行的權力制度。當大眾民主的概念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一部份之後,伴隨而來的並非啟蒙運動知識份子所設想的以理性方式來實踐國家政治發展策略,相反的大眾民主正以相當的破壞力顛覆了十九世紀時期中產階級所假設的一切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層面,已經無法再以任何具有理想性的觀念來界定大眾民主政治的真實情狀,只剩下象牙塔內知識份子的天真幻想。
    無法被定義或規範的大眾民主並不意味著其中的政治實踐者就只能隨波逐流,成為討好大眾的奴才或商人,而是必須經驗的理解大眾民主在人類行為模式可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以及擬定新的政治實踐方案。隨著二十世紀的科技與資本主義之發展,人類逐漸擺脫了舊有面對面的生活互動模式,轉而由新的傳播媒體提供人們新的交流方式,而這樣的交流方式會強化人們對特定事務的偏見,並且在傳媒同質性高的區域更有強化人們對潮流流行的執著感。換而言之,二十世紀以後的民主政治越來越強調「風向」的影響性,政治行動者只有在順勢依循大眾風向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增加達成政治目的的機率。然而,風向雖是一種少數人難以撼動的趨勢,但此一趨勢仍是有人們主觀意志所集合而成,因此仍不可避免會應少數人的操弄造成便。於是可以得出一個經驗性的結論,那就是操作風向或「趁勢而為」成了現代政治中不可避免的手段,不論人們在主觀價值上好惡。
    這樣的結論或許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種完全忽略民主社會中個人特殊需求的政治操作,但實際上對人們至關重要的政治風向操作本身也會牽連的每個個人的實際利益,只要這些個人能夠清楚其利益之所在,那麼,風向操作本身更向是民意的整個。然而,只有在一種內部運作情況下將造成國家民主制度的崩壞,也就是將一種似是而非的憤世嫉俗的形上學偷渡至對政治實際運作不太了解的大眾論述裡,最輕的結果是暫時扭曲的大眾的政治認識觀,最糟的狀況則是使大眾將政治兒戲化,最後將自己決定命運的權利的葬送掉。因此,政治行動者在風向操作過程中不可脫離大眾常識的理想化,對任何打壞實際政治行情的企圖都要提防。民主社會不能過度限制每位合法公民的政治參與方式,但也不代表一個穩健的政治共同體不能透過內部市場機制去淘汰對共同體本身有害的政治行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Aristoteles)時代的民主制度雖然不同於現代大眾民主制,但其所提出的「共善」( common good)理念仍然是自古至今人類組織原則中最持久的一種方式,它意味一群擁有相同政治共同體意識的人們對集體內部政治操作的底線,是依賴內部成員的教育規範和經驗傳承,必要時則須法律制約。也唯有在不危及國家消極「共善」的情況下,政治風向的操作才不至於走向自我毀滅的極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