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政治行動?》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政治行動,在本書中二分為兩種指涉,一為權力行使,二為透過討論解決問題,而在這之間涉及的是自由與安全的拮抗,正義與效益的調節,以及國際社群的建立。而此二種指涉並不代表政治的本質,反而,本書是在不同的主題與領域中交換地檢視在這兩種指涉下的政治意義,所以當然地,也是反對著像施密特般將政治定義為敵友二元關係的本質性理解。同時,政治的性質之不同於道德處在於其集體性,集體性即需以概觀來檢視事態,而概觀並非全面,而是一種討論過的社會整體關,係為讓集體意識到問題存在的相互關係,並且只能透過共同行動解決之,故而,重點不在於政治的本質,而是行動中的張力,這個張力決定了何時的政治行動是討論性的,而何時將會是權力性的。

而行動的意義為何?本書透過與行為與活動的界分來描繪出政治行動。所謂行為是對於事物狀態的改變,是有時間性能區分出前後並且是狀態的完成;而活動則因持續地重複而有規律性,且有多種類而有同屬性並且因為與角色或職能執行有關因此具備功能性。而政治行動則包含二者,既具有時間性能區分前後,同時也同於活動同時具有生產(Poiesis)與實踐(Praxis)的特質,即追隨本身之外的目標外同時自身也是目的。尤其,政治行動的終局目的在於自由與正義,並且繁榮與安全亦是目標,不過需注意的是這些目標是「理型」,也就是這樣的目標是指導性的,而無法呈現,但係用做檢視現時社會形態程度的標竿。而在這過程中能發見哪些是不完滿之處,而行動則在於消除這些障礙,「否定的否定」。

而在自由與安全的問題上,在國家的層面是必須面臨期間的拮抗關係,在近代國家形成的論據—社會契約論,即為對於此等問題的處理,然而在從自然狀態過渡到政治狀態後,權力與權利的拉扯成為政治社會中的重要問題,而在後則發展出的法治(rule of law)國家概念中,更是以法作為雙向管制的規範,同時約束人民,也約束統治者,而法治的特徵則是憲法的存在與權威性,憲法同時規範了權力機構間的權限,同時也規範了國家權力相對於人民的範圍,更且,其之正當性如同法律一般,也來自於人民的同意。

然而這個問題在民族國家中會是更為棘手的,蓋因在多元性的組成份子中,凝聚成為國家的關鍵在於民族性的認同,這使得將來對於要求對於國族忠誠之正當性,然而,在面對衝突時,尤其是上升到戰爭的程度,則會發現衝突與自由的保障之間是具有反比的關係,進而在競爭式的國際關係下會產生對於國內自由的限縮。所以,如何從權力意義下的政治到討論意義下的政治?這必須要維護國家、社會與社群間的合作系統,並且認知到在多元性的現代中無法完勝對手,換言之,政治是妥協的活動,同時,試圖建立國際社群,了解到所有人面臨的共同威脅—核能、經濟、環境。而政治討論則是一種在權力—工具化他者並且直接地使用命令或是間接地使用政治神話—與對話—哲學與科學的論述—間的行動,而政治討論則非兩者,卻是遵循公共辯論的原則來進行,尤其所有個體並非以個體的名義,而是身為社群中的一員來進行主張,而且政治行動的結論是一種集體決定,故而必先準備同時呈現問題的不同面向,以便對情況與行動、目標與措施達成一致意見,更且需要進行解釋以免遭受阻力—來自內部或是公民、社群。而政治行動之所以是妥協是因為在多元性份子組成的社會中,難以達到全有全無(winner takes all)的結論,而是必須在不斷地協議中進展,在憲政民主中唯一的共識就是對於暴力的拒絕而已。因此,拒絕妥協,就是拒絕行動,就像列寧說的在原則上拒絕妥協或否定其證當性者,都很幼稚。因此,問題的關鍵在於區分出可接受與否的準則,準則不保證能達成協議,但能確認什麼妥協無法被接受,例如在憲政民主中自由與基本權利是無法妥協的。在妥協的進程中,我們能去考慮對方的利益與目標及其價值觀,並且去理解,才能達成共識。「簡言之,合作的必要性使對話者必須將觀點普及化,並從他人或所有他者的角度來思考。」

在政治的權力與討論轉移之間,本書也提倡的是復興式的國家概念,也就是遠早於17世紀的主權國家或是18世紀末後的民族國家,而是提倡polis—城邦國家。相較於民族認同以及權力支配,需要的是公民的存在與政治參與,換言之,亞里斯多德式的國家。亦即,本書所提倡的是一種世界型的社群,以避免在「國際」之間因為衝突的發生所產生對於自由的縮限—忠誠的要求、表達自由的限制、媒體的控制,也正式在此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polis)—政治社群,而非權力結構。(惟須注意本書同有提及全球化可能產生兩種風險:專制與獨裁的風險,以及,道德統一與文化同質性的風險,尤其是同質化若未引發合作的結構將會維持在競爭中,進而可能是一小群統治其他,進而產生支配者的文化霸權。)




82會員
384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本文獲 女人迷 womany 刊登,先予致謝。(連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0748?type=interest&interest=26&ref=wi-interest) 這本書注意到一陣子了,一直都沒有去購買閱讀,直到最近對女性主題感興趣而
作者取的書名《豪爽女人》,同時挪用了豪爽這個詞義,也應用了詞音來對應好爽,在1994年出版的本書在當時可說是非常的前衛,且文字也相當的不修飾而予十分裸露的表達,更可感受到那股想衝破父權桎梏的企圖。 父權體制(patriarchy)的現象 本書著作的時期距今25年將近大約一個世代的距離,
「當人類開始學會旅行,那個是非黑白分明、真理晶瑩剔透、信仰堅若磐石的純真年代便已然結束。」 這是一本像是記錄著旅行的散文,但又同時是思考著旅行各種的哲思。旅人、旅途、出發地、目的地、飯店、機艙,總是不同,而在每一次的旅程中,自已以為還是自己,但是下一次旅程的自己,早已不是前次旅程的自己了。
本篇書評投稿至微批 Paratext獲刊,先予致謝,以下內文: 民主與民主化 民主的概念可溯自古希臘,然現代的民主概念則是誕生於18世紀末的西方。若要對民主進行定義,或可通過政體的目的(例如民主應包含自由、平等、博愛)進行,然而這可能會產生模糊的問題,故本書的進路係以「程序」作為民主的判準,即:「民
安妮日記,是由一位名為安妮法蘭克的猶太裔女孩(Anne Frank)在納粹佔領荷蘭時期逃難時所寫的日記,戰後由其倖存的父親在1947年整理出版。這本日記是1942年6月12日安妮的13歲生日的禮物,不久就因納粹對荷蘭的入侵及佔領,躲避至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大樓中以書櫃遮擋的閣樓密室,也就是安妮密
這是莫言的小說集,共有18篇小說,但地點都不離他的家鄉山東高密東北鄉。若不是張愛玲我也不會碰上莫言,這樣講似乎有點唐突,不過這本書是我用張愛玲的《半生緣》交換來的,有時候覺得換書很有趣,就跟二手書的購買有些許的雷同,就在於那種偶然間能得知他人的思緒的痕跡,畢竟在心靈上我們很難真的去認識他人的認
本文獲 女人迷 womany 刊登,先予致謝。(連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0748?type=interest&interest=26&ref=wi-interest) 這本書注意到一陣子了,一直都沒有去購買閱讀,直到最近對女性主題感興趣而
作者取的書名《豪爽女人》,同時挪用了豪爽這個詞義,也應用了詞音來對應好爽,在1994年出版的本書在當時可說是非常的前衛,且文字也相當的不修飾而予十分裸露的表達,更可感受到那股想衝破父權桎梏的企圖。 父權體制(patriarchy)的現象 本書著作的時期距今25年將近大約一個世代的距離,
「當人類開始學會旅行,那個是非黑白分明、真理晶瑩剔透、信仰堅若磐石的純真年代便已然結束。」 這是一本像是記錄著旅行的散文,但又同時是思考著旅行各種的哲思。旅人、旅途、出發地、目的地、飯店、機艙,總是不同,而在每一次的旅程中,自已以為還是自己,但是下一次旅程的自己,早已不是前次旅程的自己了。
本篇書評投稿至微批 Paratext獲刊,先予致謝,以下內文: 民主與民主化 民主的概念可溯自古希臘,然現代的民主概念則是誕生於18世紀末的西方。若要對民主進行定義,或可通過政體的目的(例如民主應包含自由、平等、博愛)進行,然而這可能會產生模糊的問題,故本書的進路係以「程序」作為民主的判準,即:「民
安妮日記,是由一位名為安妮法蘭克的猶太裔女孩(Anne Frank)在納粹佔領荷蘭時期逃難時所寫的日記,戰後由其倖存的父親在1947年整理出版。這本日記是1942年6月12日安妮的13歲生日的禮物,不久就因納粹對荷蘭的入侵及佔領,躲避至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大樓中以書櫃遮擋的閣樓密室,也就是安妮密
這是莫言的小說集,共有18篇小說,但地點都不離他的家鄉山東高密東北鄉。若不是張愛玲我也不會碰上莫言,這樣講似乎有點唐突,不過這本書是我用張愛玲的《半生緣》交換來的,有時候覺得換書很有趣,就跟二手書的購買有些許的雷同,就在於那種偶然間能得知他人的思緒的痕跡,畢竟在心靈上我們很難真的去認識他人的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美國大師級行銷專家賽斯.高汀最新著作《這才是行銷》,主要傳達現代的行銷與過去的行銷有什麼不同?行銷的根本是什麼?書中傳遞最重要的事是「搞清楚用戶族群在想什麼?他們為什麼需要產品?」這其實就是行銷的根本,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用戶的溝通,真的是為了產品而行銷,還是為了用戶而行銷呢?!
Thumbnail
聯盟行銷(Affiliate Marketing) 寶哥簡單講就是: 我們與公司聯盟,透過你的網站通路銷售,將公司產品做廣告曝光或行銷 ,並按照成效分取利潤的方式,這種情況都可以通稱聯盟行銷。 那運用什麼推廣呢? 1.經營部落格 2.youtube頻道 3.架設自己的網站 4.臉書facebook、
Thumbnail
近日武漢肺炎再度爆發,香港政府又藉此想推出健康碼,究竟甚麼是健康碼呢?這個政權背後又有甚麼盤算以及動機呢?如何透過健康碼剝奪人生自由?
Thumbnail
<p>作者告訴我們,當今世界,正在發生三種類型的革命:增長革命(More Revolution)、遷移革命(Mobility Revolution )和心態革命(Mentality Revolution)。「增長革命正在掃除權力壁壘,遷移革命則繞過這些壁壘,心態革命則是削弱權力壁壘。」我認為這是這本書提出的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未來的社會和政治制度設計的重要判斷基礎。</p>
Thumbnail
<p>作者告訴我們,當今世界,正在發生三種類型的革命:增長革命(More Revolution)、遷移革命(Mobility Revolution )和心態革命(Mentality Revolution)。「增長革命正在掃除權力壁壘,遷移革命則繞過這些壁壘,心態革命則是削弱權力壁壘。」我認為這是這本書提出的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未來的社會和政治制度設計的重要判斷基礎。</p>
Thumbnail
<p>「培育人們的脆弱性是『恐懼的政治』的重要成果。現在的政府把公民當作脆弱的服從者,公民被當成個體及總是不知道自己最大的利益之所在的人。因此,決策者們已經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公眾轉移到私人利益。政治的衰竭具有引導性的力量,這力量一度被投入於佔領日常生活。公共生活去政治化的另一面,就是人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被政治化。因此,那些以前從未作為辯論主題出現過的問題,現在也能偶然地主導新聞頭條。個人生活方式的政治化於公共生活的政治化具有一種反向的均衡。」</p>
Thumbnail
<p>他指出,政府效率低,是因為它受到很多必要的制約;作為政府,不能像一般的地產商那樣無所不用其極,這勢必導致政府效率比私人企業低的現象。但是,難道我們就要用資本家來取代政府嗎?難道我們不需要政府,乾脆把政治改造成商業,把國家當作企業來運作嗎?當然不行。為什麼?威爾遜告訴我們說:「加強制約,會降低一個機構實現其主要目標的效率,但會增加該機構以非專橫的態度辦事的機會。一個效率非常高的機構可能會非常嚴厲,隨時取消我們的自由。」</p>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美國大師級行銷專家賽斯.高汀最新著作《這才是行銷》,主要傳達現代的行銷與過去的行銷有什麼不同?行銷的根本是什麼?書中傳遞最重要的事是「搞清楚用戶族群在想什麼?他們為什麼需要產品?」這其實就是行銷的根本,幫助我們重新審視對用戶的溝通,真的是為了產品而行銷,還是為了用戶而行銷呢?!
Thumbnail
聯盟行銷(Affiliate Marketing) 寶哥簡單講就是: 我們與公司聯盟,透過你的網站通路銷售,將公司產品做廣告曝光或行銷 ,並按照成效分取利潤的方式,這種情況都可以通稱聯盟行銷。 那運用什麼推廣呢? 1.經營部落格 2.youtube頻道 3.架設自己的網站 4.臉書facebook、
Thumbnail
近日武漢肺炎再度爆發,香港政府又藉此想推出健康碼,究竟甚麼是健康碼呢?這個政權背後又有甚麼盤算以及動機呢?如何透過健康碼剝奪人生自由?
Thumbnail
<p>作者告訴我們,當今世界,正在發生三種類型的革命:增長革命(More Revolution)、遷移革命(Mobility Revolution )和心態革命(Mentality Revolution)。「增長革命正在掃除權力壁壘,遷移革命則繞過這些壁壘,心態革命則是削弱權力壁壘。」我認為這是這本書提出的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未來的社會和政治制度設計的重要判斷基礎。</p>
Thumbnail
<p>作者告訴我們,當今世界,正在發生三種類型的革命:增長革命(More Revolution)、遷移革命(Mobility Revolution )和心態革命(Mentality Revolution)。「增長革命正在掃除權力壁壘,遷移革命則繞過這些壁壘,心態革命則是削弱權力壁壘。」我認為這是這本書提出的最核心的理念,也是未來的社會和政治制度設計的重要判斷基礎。</p>
Thumbnail
<p>「培育人們的脆弱性是『恐懼的政治』的重要成果。現在的政府把公民當作脆弱的服從者,公民被當成個體及總是不知道自己最大的利益之所在的人。因此,決策者們已經將他們的注意力從公眾轉移到私人利益。政治的衰竭具有引導性的力量,這力量一度被投入於佔領日常生活。公共生活去政治化的另一面,就是人們生活中的細枝末節被政治化。因此,那些以前從未作為辯論主題出現過的問題,現在也能偶然地主導新聞頭條。個人生活方式的政治化於公共生活的政治化具有一種反向的均衡。」</p>
Thumbnail
<p>他指出,政府效率低,是因為它受到很多必要的制約;作為政府,不能像一般的地產商那樣無所不用其極,這勢必導致政府效率比私人企業低的現象。但是,難道我們就要用資本家來取代政府嗎?難道我們不需要政府,乾脆把政治改造成商業,把國家當作企業來運作嗎?當然不行。為什麼?威爾遜告訴我們說:「加強制約,會降低一個機構實現其主要目標的效率,但會增加該機構以非專橫的態度辦事的機會。一個效率非常高的機構可能會非常嚴厲,隨時取消我們的自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