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心靈讀書坊:與神對話1 – 人生如戲

以下是讀書心得,不代表書中全部內容,建議自行閱讀體會。
書籍資訊:(博客來) 與神對話1(1998) 與神對話2(1998) 與神對話3(1999) 作者: Neale Donald Walsch 譯者: 王季慶 出版社:方智 註:滿喜歡這位譯者,譯文非常認真且專業。

你們是我 你們的存在目的是體驗「自己是誰」,也就是體驗到「自己是我」的過程,這個與我合一的過程,是至高的體驗
這個世界沒有好壞善惡,也沒有天使惡魔、天堂和地獄,這個世界只有「我」,我是開始和終結,我是一切
人類的世界的確是二元價值的世界,我為了體驗自己的存在,所以有了一切,有了萬物;因為我是完美,所以無法達到這樣的體驗,因此有了光與闇、陰與陽,萬有都是為了體驗我是我的過程
戲如人生 看戲時,對角色的情感,各種愛恨情仇的感受和體驗,確實在腦中搬演,感動和淚水更是情真意切,彷彿跟著戲中角色們談了一場轟轟烈烈戀愛,過了一次酣暢淋漓的人生,戲落幕了,那些感受卻永遠烙印在記憶中,我們抽離出來,再投入下一場完全不同的故事中,在故事裡,我們又化身成不同的角色,上演不同的故事情節。
轉世體驗如線上遊戲 這很接近靈魂轉世投身人世的目的和情況,靈魂投生成不同的角色,來到人世,體驗不同的感受,其實我們早為自己寫好劇本,我們明白這世自己開啟的是個愛情故事,還是懸疑推理故事。冒險故事要有魔王、導師和盟友,打怪練等,收穫愛情、友情和親情,功德圓滿後,又會開啟下場旅程,下一場可以讓自己試試完全不同體驗,此時就會理解善惡的二元性是體驗世界的必然規則,它們都是戲中的NPC角色,沒有反派的故事,就沒有英雄,作為全知的作者,即造物者,怎麼會憎惡任何一個角色呢?不管是什麼樣的角色,都有其「作用」,有惡行才能彰顯善行,才能豐富其身為人的「體驗」,那麼人究竟是為了什麼需要這樣的「體驗」呢?同理可證,那人又是為了什麼玩「遊戲」呢?人類需要透過這些生命和遊戲來體驗「自己是誰」和「自己不是誰」。
真理和實相總是具體而微的表現在所有的事物中,如數學定律自相似性碎形所示,每個衍生的部分,無論分裂至大或是至小,同時投射了整個世界,擁有相同的表象和特性,造物主造世界,然後人類再造虛擬世界,層層相似,層層演示。
離開肉身後,明白一切的靈魂(高我)就像離線的遊戲玩家,我們會理性地看待自己在遊戲中的表現,卻不會對遊戲中的怪物、魔王和其他玩家有什麼過不去的情緒,因為我們明白,他們只是完成任務過程中需要的條件和角色,有時還必須要感謝他們所帶來的挑戰,遊戲中累積的名聲、裝備和財富,都只會留在這場遊戲中,真正重要的是遊戲帶來的「體驗」,也許很快的就又投入下一場「遊戲」,甚至所有的遊戲都「同時」在進行,就在很多人會在手機上玩多款手遊一樣。
遊戲上癮 人類的理智和頭腦類似每個遊戲搭載的AI,它們會希望玩家可以更「黏著」在遊戲中,頭腦會不停地用競爭意識和遊戲中的資源來說服吸引玩家,讓玩家(靈魂)停留在這個世界中,對這個世界的幻相上癮,小我AI會用生存本能,引發恐懼,讓玩家以為自己唯有這個肉身,如果不打敗、掠奪其他生靈,自己會無法生存,但是其實誰也無法消滅誰或傷害誰,離開遊戲的生靈,還是可以用其他形象再次回來,端看玩家的意願,原始玩家的目的,其實只是來「玩」(體驗)生命,就像我們玩遊戲體驗到的一樣。
體驗實相 這令「寬恕」和「接受罪惡」的行為,找到了新的觀點,它不需道德修為,也不用情緒勒索,因為一開始就「不需要」這件事,對自己為惡,令自己受苦的人事物,都只是一種「體驗設置」,就像是戲劇中的「Drama」,所有的大師、修持者和覺醒者,他們體驗到「痛苦」,但是他們不起復仇心與憎惡心,因為他們明白是自己選擇坐上了二元世界的「雲霄飛車」,目的就是要來體會這些「刺激與心跳」的感受。
清醒的體驗生命」即有覺知的生活,就是明白自己在「玩遊戲」,全心地投入遊戲體驗,但是卻不執著其中,這是書中作者提問後,獲得的「答案」,希望也能為所有尋求生命方向的人,提供參考。
因為凡是求的,就必得到;找的,就必找到;敲的,就必給他開。《瑪竇福音第七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