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規劃的童年,或放養的人生? 讀《 拚教養: 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握有資源的父母,為孩子打造精心規劃的童年,
但孩子是否能從此走向遂如人意的人生?
拚教養的過程中,究竟誰才是贏家?
或者我們只是被這國際化的浪潮沖刷得看不見確實的方向?
閱讀 藍佩嘉教授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的過程,我點頭如搗蒜,不停地跟理工腦爸分享,「天哪~教授是採訪了我們嗎?怎麼書中描述的文本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又或者「天哪~教授分享的這個案例,跟我在媽媽群組裡看到的討論內容完全一樣,教授也在群組裡嗎?」
實際上當然沒有,我們只是千千萬萬個採取相同教養方向與保安策略的家庭之一,群組的對話內容,也在其它個同溫層群組裡重複過千千萬萬次。
書中將父母的教養與保安策略,依經濟、文化資本與追求的教養目標(教養益品goods)分成四個象限。
縱軸代表父母所擁有的經濟與文化資本、橫軸代表父母心中追求的教養目標。
總的來說,社經地位高的父母,可能有兩種發展傾向:
因為曾受惠於「教育體制」帶來的好處與階級流動,更傾向於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培養孩子的「國際競爭力」。
又或者想與過去的壓抑生活與高壓父母做切割,傾向讓孩子「自然成長」,透過「規劃式的自然成長」,希望孩子保有「快樂童年」,以作為日後生活的養份。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如勞工父母或家有外配的家庭),大多曾受過階級分層造成的心靈創傷,傾向利用「教育」創造「智育成績」上的優勢,以打造「階級流動」的結果。
又或是父母自己因著種種工作上的失敗,只得在返鄉落腳,將教養孩子的任務交給年邁的家人,自己肩負起養家活口的任務,親子相處時間壓縮,孩子更像放養在鄰里間的孩子,泥菩薩過江的父母,孩子的未來只能「順其自然」。
閱讀本書時,懶媽默默感受到深沉的悲哀。
不管是哪一種父母,身上似乎都肩負了不同的傷痛與重擔。
社經地位高的父母,希望能盡其所能地為孩子保留一切能傳承的資源,又或者試圖將教養孩子的歷程,視作與自己和解的過程,希望與上一代父母的高壓教養方式進行斷裂。
說到底,養育孩子的過程,也像是一種開不了口的心理補償。補償過去父母未竟的陪伴、補償自己奮力在階級中向上移動時錯過的歡樂童年。
社經地位低的父母,要不傾其所能將「教育外包」,希望孩子能有翻轉自己的人生。漫長的工時,反倒壓縮了他們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然而,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凡事都會變。
成功的定義會變、途徑會變、人會變。
沒有保證成功的教養方式,每一種教育跟環境都有所有得,也有所失。
遵循父母旨意生活的孩子,也許會迷失真正的自我,或者在某一天情緒大反撲;生活在建構式田園生活中的孩子,是不是真如父母所想的不受外在環境汙染,又或者最後仍需面對適應不良的宭境。
從小放養的孩子,是不是只能坐困「教育屏障」設下的藩籬內,又或者能憑藉著幼時放養的力量,以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態,衝破個人與家庭枷鎖的限制。
書中其實沒有定義最好的教養型態,這也是社會觀察的所能提出的結論與警醒。因為「最好」的結果因人而異,只能選擇自已接受的方向。
想起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我們在孩子身上寄予過多期望、投射過多想像、投注過多干涉,我們是否將孩子變成「想像中完美的自己」,而忽略了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未來要面對的世界,已非如今的我們能夠想像。
藍佩嘉教授最後提出的建議令我深深感動。
她指出社經地位較高的中產階級父母,可以調整自己的腳步,將目光放在更廣闊的教育議題上;若是注重孩子的飲食健康,除了每日為孩子製作有機營養餐外,也可以參與影響學校眾多學童福祉的監督事宜。
「當一個好的父母,並非把小孩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大人,而是養出一個健康、適應力強、有彈性的孩子,去面對難以預料卻必須面對的世界。」
藍佩嘉教授如是說。
與孩子保持點距離,不僅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有喘息的空間,也給孩子們失敗跌倒的機會;他們才能逐步摸索打造自己的人生藍圖,琢磨出面對解決事情的能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3會員
35內容數
媽媽這個角色,總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在背後支持全家實踐夢想,卻忘記自己也曾經擁有滿腔熱血與抱負。 也許是沉重的家務壓垮了媽媽的雄心壯志,也許是打理家務太累讓媽媽忘記如何展開笑顏。 但,媽媽開心,全家才會歡欣。 讓文青懶媽帶你一起輕減家務、無痛整理,媽媽更有me tim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青懶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道大家出門前,會在衣櫃前站多久,挑選今天出門要穿的衣服? 有多少次,你心裡想說「怎麼都沒有適合的衣服?」 不管是到府服務時,或是懶媽過去的自己,都曾面臨這樣的問題。 但明明…我們的衣櫃都已爆炸,甚至開始漫延、侵佔先生或其它家人的衣櫃,為什麼還是找不到適合的衣服呢?
感謝讀者推薦,懶媽在圖書館的等待清單上排隊許久,總算與複利效應相遇。 看完後不禁覺得,複利效應是一本趨吉避兇的生活指南。 趨吉避兇,其實穿說了就是一種選擇的過程。 複利效應,利用各種事例,說明人生中的改變從微小的事物開始調整。 作者行雲如水的文筆,讓你驚嘆原來生活真的可以不一樣。
會注意到洞洞板,其實是因為懶媽腦爸租屋在外,在牆面佈置及收納上,希望能不打洞就不打洞。 在搜尋相關資料時,發現了佈置後看起來更美的洞洞板。 在牆上釘上洞洞板,就能多出一塊牆面空間,可以吊掛物品或打造出層板式收納。 洞洞板的好處在於,結合掛鈎與層板的功用,利用空白牆面用來收納,也兼具展示功能。
擁有一份工作,不單單是擁有一份薪水,更是透過工作,展現自我能力,體現「被需求」的價值。 為什麼想換工作? 大抵是因為 1) 薪水跟付出不正成比,就連想安慰自己看在錢的份上繼續待著都說服不了自己; 2) 跟同事或老闆相處得不愉快等。 要換工作就別再重蹈覆轍,何不花點時間,重新設計、掌握自己的人生?
你曾想過,每天大概有哪些東西進入家裡嗎? DM、信件、繳費單、食物、包材、塑膠袋、紙袋、環保袋、贈品、試用品、包裹  它們像蠱毒一樣,默默入侵,在你沒有覺察的狀態入駐你的居家空間。 在它們沒沾染上你之前,你不知道也不曾想擁有過它們; 它們黏上你,然後催眠你「它們的存在不可或缺」 。
當了媽後腦波瞬間變弱,常在回神後,已經不小心「+1」很多東西了。 沒辦法存錢就沒辦法累積財務自由的資本,也就沒辦法給孩子一個了無負擔的未來。 但懶媽又真的太散了,記帳最多持續一個月又故態復萌。為了幫助自己控制花費、養成儲蓄習慣,懶媽最後發現,只要掌握以下幾個簡單的原則,就能每月存下預定的金額。
不知道大家出門前,會在衣櫃前站多久,挑選今天出門要穿的衣服? 有多少次,你心裡想說「怎麼都沒有適合的衣服?」 不管是到府服務時,或是懶媽過去的自己,都曾面臨這樣的問題。 但明明…我們的衣櫃都已爆炸,甚至開始漫延、侵佔先生或其它家人的衣櫃,為什麼還是找不到適合的衣服呢?
感謝讀者推薦,懶媽在圖書館的等待清單上排隊許久,總算與複利效應相遇。 看完後不禁覺得,複利效應是一本趨吉避兇的生活指南。 趨吉避兇,其實穿說了就是一種選擇的過程。 複利效應,利用各種事例,說明人生中的改變從微小的事物開始調整。 作者行雲如水的文筆,讓你驚嘆原來生活真的可以不一樣。
會注意到洞洞板,其實是因為懶媽腦爸租屋在外,在牆面佈置及收納上,希望能不打洞就不打洞。 在搜尋相關資料時,發現了佈置後看起來更美的洞洞板。 在牆上釘上洞洞板,就能多出一塊牆面空間,可以吊掛物品或打造出層板式收納。 洞洞板的好處在於,結合掛鈎與層板的功用,利用空白牆面用來收納,也兼具展示功能。
擁有一份工作,不單單是擁有一份薪水,更是透過工作,展現自我能力,體現「被需求」的價值。 為什麼想換工作? 大抵是因為 1) 薪水跟付出不正成比,就連想安慰自己看在錢的份上繼續待著都說服不了自己; 2) 跟同事或老闆相處得不愉快等。 要換工作就別再重蹈覆轍,何不花點時間,重新設計、掌握自己的人生?
你曾想過,每天大概有哪些東西進入家裡嗎? DM、信件、繳費單、食物、包材、塑膠袋、紙袋、環保袋、贈品、試用品、包裹  它們像蠱毒一樣,默默入侵,在你沒有覺察的狀態入駐你的居家空間。 在它們沒沾染上你之前,你不知道也不曾想擁有過它們; 它們黏上你,然後催眠你「它們的存在不可或缺」 。
當了媽後腦波瞬間變弱,常在回神後,已經不小心「+1」很多東西了。 沒辦法存錢就沒辦法累積財務自由的資本,也就沒辦法給孩子一個了無負擔的未來。 但懶媽又真的太散了,記帳最多持續一個月又故態復萌。為了幫助自己控制花費、養成儲蓄習慣,懶媽最後發現,只要掌握以下幾個簡單的原則,就能每月存下預定的金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在經濟轉型與西方教育與人權觀念的引進之下,在千禧年後陸續為人父母的新一代家長,一方面對於記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缺失有所反思,希望能在與下一代相處時做出改變;另一方面,卻也在新的、科學化的、受更多國家介入與外界檢視的「親職專業」面前,感到無比的焦慮、沮喪與不確定。
Thumbnail
在高度競爭的全球化社會,學好課題分離越來越重要。課題分離的概念源自Alfred Adler,在《被討厭的勇氣》出版後廣為人知。阿德勒指出:「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例如,做父母的總想替孩子的未來多想一點,卻忘了聽聽孩子的心聲。
Thumbnail
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是否有錢,因為財力可以塑造環境,也能創造資源。 也有人說小孩的起跑點在於父母的智商,如果父母皆是高學歷或聰明過人,那小孩肯定也不會笨。 以上的說法看起來頗有根據與邏輯,只是可曾想過如此會讓小孩對父母抱有希望或怨懟呢? 曾經聽聞有些家庭經濟狀況尚可的
父母有父母的辛苦,但假如你小時候也沒有辦法每科一百、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就算你有錢,你也沒有資格要求你的小孩達成你設立的目標,因為那滿足的是父母,而不是身為獨立個體的孩子想要的。 就算你的孩提時代真的非常優秀,你也不該奢求你的孩子複製你的道路,家長跟教育者只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啟蒙者與引導者,不該
學校教育是教了很多,但獨漏了教我們這個最重要的賺錢技能,父母最大的課題,是陪伴他們,而不是規劃他們的人生
Thumbnail
在美國社會學扛鼎著作《不平等的童年》後。針對台灣進行在地調整的研究《拚教養》在2019年問世,兩書與兩地有許多可以對照玩味之處。而父母的教養會決定孩子的未來嗎?無疑是肯定的。
Thumbnail
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影響甚鉅。這篇文章指出,父母可以透過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幫助孩子設定目標,幫孩子選擇好同儕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成功,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前幾天搭乘計程車的時候,司機跟我抱怨以前總是打罵孩子希望他們要好好讀書,否則以後長大就只能去當工人,結果現在小孩學有所成,全部都在美國定居生活,無法陪伴在自己身邊。我感受到一位母親既驕傲但又後悔的矛盾心情,也安慰她說小孩能有好的發展及安穩的家庭應該值得寬慰。 其實,很多父母總是沒有認知到養育小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