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2/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漫漢,漢漫,顢頇,頇顢,憨慢。

北齊書,楊愔傳: 「其聰記強識,半面不忘。每有所召問,或單稱姓,或單稱名,無有誤者。後有選人 魯漫漢 ,自言猥賤,獨不見識。愔曰:「卿前在元子思坊,騎禿尾草驢,經見我不下,以方麴鄣面,我何不識卿?」漫漢驚服。又調之曰:「名以定體,漫漢果自不虛。」
連橫的台灣語典,記載台語的「han5-ban7」一詞,舉以上書證,但事實上將「漫漢」誤載為「漢漫」,並以此以為是台語「han5-ban7含慢」的正字。亦名「頇顢」。 「漢漫」一詞,字典確實有,見
《揚子·方言》 《揚子·方言》漢漫,懣也。朝鮮洌水之閒「煩懣」謂之「漢漫」。
故「漢漫」為一方音字,但卻是「煩懣」的方音,而非「顢頇」的倒語「頇顢」,當時楊愔所言,「名以定體,漫漢果自不虛」,應該是連名帶姓調侃了「魯漫漢」這個人,「魯,愚鈍,漫,慢也惰也」。而台語「han5-ban7」的語感,確實符合當時的語境。而我們所熟知的「顢頇」一詞,在唐朝還是本義,形容大面貌。一直到明清,才有「不明事理,糊塗行事,無能」的意涵。 兩者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卻是完美的交會在時空中的同一個『音』上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