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一個媒體工作者致鄉親父老書

臉書愛你哦
時值美國大選,兩岸耳語不斷,忝為媒體人,工作上接觸各類訊息,地下電台有之、紐約時報有之、腥羶小報有之,BBC有之、稍有感觸,斗膽唱秋,姑妄聽之。
如果您還想得起來(或想不起來),上一次買報紙(就是可以拿來包便當、擦擋風玻璃的那種紙本媒體)是何時,應該就能體會現代人取得資訊的方式,跟區區10幾20年前比起來,有多大不同。對媒體工作者來說,這是巨大的變化(失業、失志、失聯...失婚),但對閱聽大眾來說,網路和社群(Line、臉書)無縫接軌,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再加上免錢的好康,簡直完美取代──畢竟只要能持續閱讀八卦、氣象、時事、笑話、星座,和生活訊息,誰會認真擔心便當沒舊報紙包?
乍看,數位媒體除了畫面小不拉機之外,內容上似乎和過去所熟悉的「新聞」沒啥不同。
但,真如此嗎?
當我們放棄「購買」資訊,背離了「銀貨兩訖」和「萬物有價」這兩個人間至高真理時,難道不會在同時也悄悄失去了甚麼?
免費的午餐,和付費的午餐,不可能一模一樣吧?
竊以為,以新聞而言,兩者差別,就在「信譽」。
拿便當為例:簡單說,免費的便當就算吃到屎,您也只能含淚吞下,自認倒楣;但,如果從是從自己口袋掏了錢,肉太肥、菜太老,或是蒼蠅留下一隻腳,輕則上門理論,重則翻桌砸店都有人在旁替你叫好,換成了成老闆對你含淚求饒。
付費者,即有權要求產出者為其「產品」背書,媒體也因此必須善盡「把關」和「查證」的職責。
不給錢的,少了買賣的交易約束(無論有形無形、法律上或道德上),自然不必負責,無須考慮招牌和「信譽」,閱聽者就很有可能接收到劣質新聞、垃圾資訊,業配文、公關稿、偏激言論,以及特定人為特定目的而發送的虛假消息。
而這時,如果你還要問我:為什麼?
那我就無言了。
(是說,令堂小時候沒教您要小心街上用糖果引誘您的怪叔叔,因為他們會帶您去旅館亂摸嗎?)
網路與媒體的發展是時代潮流,我等隨之浮沉,沒啥好說。但有一點,在下始終看不慣...
那就是很多人會把免費的便當,當成是鼎泰豐的餐盒,吃得津津有味,殊不知吞下的都是剩菜餿水,沒營養便罷,對身體健康還可能造成長期傷害。
因此,在此不惜野人獻曝,分享一些自家便當菜色,以及平日避免攝取垃圾新聞與走味訊息的撇步,意在拋磚引玉,敬請指教。
  • 首先,盡可能不要以臉書和Line,為日常唯一的訊息管道和新聞來源。
  • 接著,請記得:瀏覽器是您最好的朋友。上Google(或雅虎)搜尋網站,輸入您過去常讀的報紙:如「聯合報」或「蘋果日報」,透過這些報紙的官網來閱讀新聞,可以找回過去「看報紙」那種營養均衡的攝取模式──也就是讀讀時事、看看要聞,研究一番社論、瞄瞄八卦,掃掃體壇動態,順便搭配連載小說和與星座運勢,當做是下酒菜。這種閱報模式和滑手機最大的不同,在於可以充分且完整地吸收世界上與生活周遭正在發生的事,而不是像社群媒體那樣,為了讓您「黏」在上頭(藉此取得您的個人資訊和賺取廣告收入),而只餵食您想看的言論,引發嚴重新聞偏食症,陷入「台灣完蛋啦」或「國家快滅亡」的偏執黑洞中。
  • 找到想看的報紙網站後,接下來,您可以點選手機瀏覽器右上角「三個點」的符號,選取「加到主畫面」這個方便的功能。一旦您做完這個動作,日後隨時想看報紙,只須在手機主畫面上點選捷徑,即可立刻進入報紙官網首頁。
  • 除了透過瀏覽器,如果您願意的話,也可以從app store或Goolge Play下載各家媒體的app。目前台灣各大新聞機構從老三台到TVBS,從公視到民視,從天下雜誌到壹週刊,都有各自專屬的app。下載之後安裝完畢,直接在手機上點選,就可以看免費但至少是從各家媒體官網取得。因此也必須負上一定品牌責任的新聞。
  •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需求、喜好不同,偏好的媒體也不一,但理論上,每一種意識形態,應該都能找到可信度高、營養不差的訊息來源。我自己閱讀的數位媒體,平常有「Google新聞」(彙整各家熱門新聞)、「聯合報」、「關鍵新聞網」、「鏡周刊」,再加上一些網路原生媒體。而英文網站部分,則固定點閱「BBC News」、「CNN」和「The Guardian(英國衛報)」等新聞官網。但這些僅僅是滄海一粟,以台灣媒體和今日網路之發達,新聞取得的選擇太多了,太多的老媒體和新媒體每日懷抱熱情(或至少還沒絕望)地認真寫稿,採訪、報導,努力產出大量優質內容,卻因為社群網站霸佔了多數人眼球,以至於媒體官網小貓兩三隻,始終盼不到閱聽者的光顧;殊不知,只要您我和我們身旁的親朋好友,願意跳出Line群組和臉書的小框框,主動花一些心力,前往這些新聞媒體的官方網站,享用資訊美食,相信不會令您失望,甚至可能有意外收穫。

某種程度上,「訊息」是「食物」,而Line、臉書這類社群業者就像鹽酥雞攤或珍珠奶茶店一樣,透過銷售量和演算法了解您的口味偏好,調製出您最無法抗拒的垃圾食物,勾引你一再上門。
我們都喜歡吃垃圾食物,但也都清楚不能夠把鹽酥雞當飯吃、把可樂當水喝...
所以,或許,我們也該試著把目光從那些「轉貼」與「分享」,來路不明又成分可疑的陰謀論上移開,改試吃看看一份內容均衡、健康有益的營養午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