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0|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那些較冷門的心理學定律|暈輪效應

      無論在人際交往,還是認識事物時,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種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系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面的結論,這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而這就是暈輪效應。
      在暈輪效應影響下,一個人或事物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擴大,其缺點或優點也就引退到光圈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了。
      有句俗語是「情人眼裡出西施」,說的是為愛慕之情所迷惑,覺得所愛的人沒有任何缺點,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即使找到,在雙方眼裡看來也是無所謂的,這也是暈輪效應的表現。
      心理學家認為,暈輪效應是由知覺者的情感引起的,對他人的一種主觀傾向,由於我們在知覺他人時有一種情感效應,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就容易出現偏差,這一偏差表現為當某人或某物被我們賦予一個肯定、令我們喜歡的特徵之後,那麼這個人就可能被我們賦予其他好的特徵,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徵,那麼我們就會認為其他的一切都是壞的,後者被稱為壞光環效應,也被形象的叫做掃帚興效應,正所謂「一好百好,一惡百惡」,在生活中,暈輪效應和掃帚星效應經常發生,這些都是人類一種奇妙的內心反應。
      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你想征服全世界,那你就得先征服自己。
      客觀上講,暈輪效應應該是一把雙面刃,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要辯證的對待這頂「光環」。
      既然我們知道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那麼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就要注意在評價他人的時候,要實事求是,考慮全面,當別人稱讚你的時候,要保持頭腦冷靜,知道自己還有不足之處,當別人貶低你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要知道自己還有可取之處,真實客觀的看待自己,避免出現以偏概全而導致的錯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愛吃、愛玩、愛旅行,喜歡嘗試不同的事物,但總是三分鐘熱度。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企鵝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