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妮撿影格|舊文件在未來的重新檢驗 ▶ 悲情城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撰文年 : 2004
圖源 : IMDb
日本人最欣賞櫻花那種 開到最滿最美的時候
一同離枝入土的那種情景 他們認為人生就應該是這樣
《悲情城市》裡,以後殖民的角度殖民母國是日本,進行式中的迫害是國民政府施壓,台灣面對的是外來政權移轉的不適應,影片中的日常生活早已受日本的潛移默化,成為一種軟性、綿密的日據痕跡,寫字、插花、唱日本童謠,靜子離別前送寬美和服,遙想寬美穿和服的模樣做為日後的想念,頓時日本人和台灣人彷彿站在同一線上,都是迫於時局的無奈,日本的形象因人民對國民政府的不信任而被美化了,倒也不是以德報怨,而是台灣歷經很長的被殖民時間,想法上有了改變,不是習慣被奴化,而是日據時代台灣有許多顯著的現代性建設和教育,這在一時之間存在的不只是對殖民者的仇視心理,日本交出統治台灣的政權,如同開滿的櫻花即落,沒有民族的殺戮,只有對台灣戀戀不捨的小川校長和靜子。知識份子做為歷史的見證,也是影片最重要的發聲源,它們在政治歷史電影裡扮演的不是無知被迫害的人民,而是台灣這塊島的主人,肆無忌憚地批判整部片所看不到的帝國主義,僅管知識份子最後曲終人散,林文雄一家零星的吃飯人口仍展現台灣人帶有韌性的生命力。台灣聚集複雜的人種導致人民對抗的是和自己說不同語言的人,林家面對日本政府是流氓、面對國民政府是漢奸,最後遭上海人陷害。
文清在火車上被本省人執問哪裡人,他擠出一句發音不標準的台語:「我是台灣人。」本省人欲打他,寬榮來解圍對本省人說:「伊是聾人。」
國民政府從日本手裡接收政權後,族群對立更趨明顯,處在視聽混淆的時代,或許當聾子是最幸福的,文清、寬美、阿雪和靜子政治邊緣人物的角色掌握敘事的口吻,不如知識份子積進的批判帝制,也不如林文雄、文良淌進上海幫的渾水做劇情發展的軸心人物,他們透過無聲的畫面景緻和平靜的陳述表露對歷史創傷的包容,文清一角可以看作台灣的縮影,小時耳聾不知–清朝馬關條約割台予日,隨後國民政府接收,無奈的命運,文清可以有不表態立場的自由比他到底是什麼人更重要–台灣族群融合比身份認同更重要,因為文本中的後殖民建築在國民政府戒嚴時期,除了本土意識的覺起、身份認同,外省人和本省人不合幾乎是所有禍源的癥結。
藝術電影泛政治化?台灣官方禁忌的歷史政治題材,不管怎麼去詮釋它,不管在什麼時候重新拿來檢視,都是爭議,即便是電影文本,歷史再現的真實性和作者的觀點在後設互文性的評論中,影響電影本身的地位,這已完全超乎藝術層面的思考,《悲情城市》在文本內文和外在以台灣電影做為標示地位兩方面不約而同地達到「台灣發聲」的絕對影響力,是追尋、再造,還是扭曲人民集體的記憶,所謂集體的記憶也是一開始就被意識形態建構的不是?
字幕和跳接形成電影語言的濃縮、時間的錯置
歷史事件運用想像來詮釋產生既依附又脫離的情感,構成史詩般的氣闊。字幕有的是簡潔客觀的陳述、有的是維美的詩篇:
萊茵河畔的美麗女妖 坐在岩石上唱歌 梳著她的金髮
船伕們 迷醉在她的歌聲中 而撞上岩礁 舟覆人亡
跳接在寬美和文清用紙筆交談時常見,穿插字幕和事情情境,例如:寬榮隱居在一個世外桃花源的片段。跳接可以過去、現在、未來多面相地去解讀,歷史、回憶和想像交織拉開體驗的歷程,也展現戲劇化的生命情境,例如:小川校長和靜子、文清一家三口站在山道旁、文清童年野台子弟戲的片段。排山倒海而來的劇情配合影片的節奏不見銜接的痕跡,充分闡述人生無常際遇和循環不絕的生命力,例如把婚喪的兩個場面接在一起:
文雄倒地 → 天空一隻飛鳥 → 山頭上辦法會 → 晴朗的山 → 文清和寬美的婚禮
空鏡頭的使用,尤其是山景,港口的景也多,增添不少影片的基調,這在閱讀劇本是無法感受到的,文字也許可以形容場景,影片中真實的物象可能沒有文字描述那麼細緻的展現,但現實相對於想像的落差反而是另一種美,空景不僅強化人和土地的關聯,依景抒情也表現中國書畫的美感。寬美日記的旁白多藉景言情:
山上已經有秋天的涼意 沿路風景很好
想到日後能夠每天看到這麼美的景色 心裡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溝通不良或單向溝通–多種語言混雜,國語、台語、日語、上海話、廣東話,文雄為文良被抓的事找上海幫,語言不通,最後拿禮出來,雙方都心知肚明事情的原尾沒再多說。光復後第一場戲日語廣播和戒嚴時陳儀的廣播都是單向溝通,人民無法與之對談,只能隨命運掌控。
劇中人物(發聲者)除了知識分子、文清、寬美、阿雪和靜子之外,一直都捲入事件內的文雄,也會說出一些後腦勺後面長眼睛的話,像是兄弟不順的際遇來懷疑母親的墳有問題、台灣眾人騎沒人疼的詞,其中一段與劇情無關的台詞,是文良被帶回來過年的破曉,文雄自個兒說了一堆,如果這段被剪掉對劇情沒有太大影響,但放進來,有種午夜夢迴中才確定「現在」的存在之感,藉由否定從前的荒謬確定現在,同時掺雜懷念的矛盾之情,台詞如下:
我不知道最近怎麼了睡覺常常做夢,每次都夢到小時候被我阿爸綁在電線杆上,我記得有一年也是過年前,我阿爸年輕的時候很愛賭,快過年了家裡沒半分錢,我阿母拿了一條金項鍊叫我阿爸拿去當,我阿母怕我阿爸把當的錢又拿去賭,叫我跟他一起去,結果我阿爸錢剛拿到手,把我騙到電線杆邊,褲帶解下來把我綁在電線杆上自己去賭,十二月天好冷啊,整條路都沒人來,快天黑了才有人經過,看我被綁在那裡才幫我解開,凍得差點死掉,以後我阿爸出門要做什麼,我阿母叫我跟他一起去,我都不去。
舉寬美和文清用紙筆交談跳接到寬榮隱居內寮的片段為例,來說明配樂有助於大塊記憶和意象的表現,並且具備載情與流暢敘事的功能,若此段音樂抽掉不用,是寫實敘事,陳述路程的長,用之,過程變成是回憶或想像,當音樂停止有恍然於世的感覺。
畫面:文清背著公事包、頭戴圓帽、拿著一把傘(文清既定的人物造型)和一個像廖添丁旁的紅龜的人走在靠山的石子路上,朝鏡頭走近時音樂響起,一台類似老爺車的車子經過,他們繼續走向山裡,山變得很大他們變得很小,隨後他們經過田,有人拉著水牛耕田,高處的人似乎對著他們喊叫,文清最後來到寬榮的藏身處。
聲音:走路磨擦石子聲 → 音樂響起(先是像敲擊樂,再來全是鋼琴的旋律) → 音樂+車聲 → 音樂+水聲 →音樂+人叫聲 → 音樂在寬榮看見文清兩人交談時結束。
以上的電影語言呈現如詩的文本,精煉,同時也失語,很多東西變得沒有交代很清楚,是刻意也好、是遺忘也好,無法還原真實,也就捨棄模仿現實,歷史的殘酷以優雅的進行式,不斷地解讀、不斷地創造是《悲情城市》成為經典的地方。
結語。關於《悲情城市》的文獻相當多,僅以電影欣賞者的筆觸著墨大師級作品的解析,而閱讀好的文本,則可訓練和發揮寫作功力,增進視角的開擴。由於篇中有很多個人的論點,可能出現超越個人對歷史正確認知而有誤的地方,請多加指教。
avatar-img
7會員
82內容數
佩妮的觀影羅曼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佩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結尾太太平美好?虐了五週觀眾的電視劇和一部電影的創作考量?
主角Sibyl西碧兒複雜的內心世界,絕不只寂寞,她是否完全獲得診療呢? 或許西碧兒重複做夢和情慾幻想,又或許她不斷酒癮發作並如宿醉後清醒萬分。
這片有毒,百看不厭,就像每和初戀見面,總是再欣喜一遍,我置身街角書店裡,如何分身梳理虛實過程,當片尾《Over the Rainbow》響起,還是要再掉進一次愛的漩渦,不論掉幾次,樂此不疲。
現世報的鬼片雖是老梗,還是會讓人想看。
「You jump, I jump」 「I am king of the world」
旁觀者主創的故事很多和愛情有關
結尾太太平美好?虐了五週觀眾的電視劇和一部電影的創作考量?
主角Sibyl西碧兒複雜的內心世界,絕不只寂寞,她是否完全獲得診療呢? 或許西碧兒重複做夢和情慾幻想,又或許她不斷酒癮發作並如宿醉後清醒萬分。
這片有毒,百看不厭,就像每和初戀見面,總是再欣喜一遍,我置身街角書店裡,如何分身梳理虛實過程,當片尾《Over the Rainbow》響起,還是要再掉進一次愛的漩渦,不論掉幾次,樂此不疲。
現世報的鬼片雖是老梗,還是會讓人想看。
「You jump, I jump」 「I am king of the world」
旁觀者主創的故事很多和愛情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王志安慘遭台封殺系民進黨策劃 影片中,王志安總結這半個月的台灣行,表示走訪三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並拍了三場造勢晚會。 他並感性表示,台灣對於他們這些流落在海外的異鄉客來說,「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因為語言與飲食能夠找到家鄉的味道。 他表示離開中國時曾說「中文就是我的故鄉,中餐就是我的鄉愁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這是描述臺灣日治時代青春、愛恨與戰爭的記憶傷痕的故事,講述了主角之一依江在戰爭時期的生存和愛情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人的宿命和身分認同的痛苦。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王志安慘遭台封殺系民進黨策劃 影片中,王志安總結這半個月的台灣行,表示走訪三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並拍了三場造勢晚會。 他並感性表示,台灣對於他們這些流落在海外的異鄉客來說,「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因為語言與飲食能夠找到家鄉的味道。 他表示離開中國時曾說「中文就是我的故鄉,中餐就是我的鄉愁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