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中國音樂史,篇幅關係這次講解從遠古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大約三千年的歷史。
遠古時代( -2200B.C.)
普遍被認為是中國音樂的起源,為慶祝祭典與情緒表達而產生"音樂",相傳黃帝令樂官伶倫制定音律,其以【黃鐘】為基礎音制定十二音律,依雄雌之聲分為六律(陽)與六呂(陰),陽可理解為現今的大調、陰為現今之小調。
六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六呂-【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
當代著名樂舞有葛天氏之樂;歌頌黃帝豐功偉業的雲門;祭祀先祖亡靈的大咸;和虞舜時代的祭祀音樂大韶,大韶以排簫為主,舞蹈、音樂分為九段,又稱為九歌。遠古時期的樂器笙簧傳說是由女媧製作;琴是由神農氏創制;瑟是由伏羲氏發明。
夏朝(2200B.C.-1800B.C.)、【大夏】
歷史上夏朝音樂記載並不多,較有名的是禹命臬陶作【夏籥九成】歌頌其治水功績。
商朝(1800B.C.-1100B.C.)、【大濩】
商朝除甲骨文的發現外也有大量樂器、音樂文獻等文物出土如磬、鼓、籥、樂、舞等,主要功用為歌頌君王與享樂。商朝重要音樂家師延為商紂王時期的樂師,作靡靡之樂,因紂王成天享樂終致遭周武王滅國。可見音樂在當時既可興國、也可致亡國。
周朝(1100B.C.-221B.C.)
周朝為上古音樂文化的燦爛時期,大量文獻與理論的支持讓周朝音樂多采多姿。周朝受儒家影響制定雅樂,音樂正式成為教化工具,也可做宮廷典禮音樂,可見其興盛程度。孔子時代雅樂分為三大項,分別是屬祭祀樂的祭天地(郊社)、祭宗廟(嘗禘);屬宴饗樂的大饗、樂禮、大射(食饗)、養老;屬射鄉樂的鄉飲酒(射鄉)、鄉射等。大司樂為周代宮廷專門教育機構,把音樂當作輔佐朝政並積極推廣。
中國最早樂器分類法為"八音",依樂器材質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金代表樂器為【鐘】、【鏞】、【鉦】、【鈴】
石代表樂器為【磬】、【邊磬】(打擊樂器)
絲代表樂器為【琴】、【琶】、【瑟】、【箏】、【筑】 竹代表樂器為【笛】、【簫】、【篪】(ㄔˊ)、【籥】(ㄩㄝˋ)、【管】
匏代表樂器為【笙】、【竽】 土代表樂器為【壎(塤)】(ㄒㄩㄣ)、【缶】(ㄈㄡˇ)
革代表樂器為【鼓】、【健鼓】 木代表樂器為【柷】(ㄓㄨˋ)、【敔】(ㄩˇ)
音樂理論方面,三分損益法是以以三分損益、五度相生方式求得五聲音階、七聲音階等,五聲音階為損即是減、益就是增,由此得正聲【宮】、【商】、【角】(ㄐㄩㄝˊ)、【徵】(ㄓˇ)、【羽】;七聲音階為正聲益損兩次得變聲【變宮】、【變徵】;十二音律為繼續損益下去得到的成果,可見東方十二音律的觀念(或可說是平均律)要比西方早上許多,{呂氏春秋}音律篇祭在十二音律為
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最早詩歌總集為詩經由孔子、史官與樂師編修而成,詩經歌曲又分為民情風土歌曲的風;禮儀、祭祀歌謠的雅,分為(大雅)與(小雅);與祭祖歌舞的頌三大部分。除此之外,楚辭為四夷音樂的代表,九歌是楚國南部民間祭祀時唱的祭歌,經屈原改訂。著名的地下樂宮戰國曾侯乙墓在1978年出土124件之多的大型音樂文物,較具代表性的是邊鐘和邊磬。
周朝將前六朝代的宮廷音樂和稱六代之樂,其中分為黃帝,天神的遠古時代【雲門】;堯舜時期,地神之【大咸】;禹啟時代,四方山川之【大韶】;夏朝之【大夏】;商朝祭祀祖先之【大濩】與最後出現的【大武】。
周朝重要音樂家為伯牙,名著古琴曲【高山】、【流水】,其餘著名曲牌為古琴曲【聶政刺韓王曲】漢朝將其發揚光大並另稱為【廣陵散】。
秦朝(221B.C.-207B.C.)
設音樂機構樂府,代表音樂家高漸離,擊筑刺秦王。【高漸離擊筑,荊軻放歌相和】
漢朝(206B.C.-220A.D.)
漢朝逐漸開始吸收外族音樂,由漢武帝設立樂府,任命李延年為協律督尉收集整理民間音樂。漢代樂曲型態主要分為軍樂鼓吹樂、藝術歌曲相和歌、歌舞樂大曲與民間的散樂百戲。
漢朝重要音樂家李延年受漢武帝命為協律督尉;古琴名家蔡邕(ㄩㄥ),著{琴操}與名曲{廣陵散};古琴名家蔡琰為蔡邕之子,字文姬,著有{胡笳(ㄐㄧㄚ)十八拍}。漢朝代表樂器為箜篌與琵琶,箜篌為彈撥樂器,常用來伴奏相和歌;琵琶為彈撥樂器,此時期之琵琶是還未改良之橫抱琵琶,現今稱為阮咸。
魏晉南北朝(220-581)
魏晉南北朝為各民族音樂之融合,清商樂即是相和歌融合民間音樂轉變而成的重要取種。古琴名家嵇康作音樂論文{聲無哀樂論},使廣陵散等名曲牌聞名。漢朝主要的樂器箜篌、琵琶仍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熔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以上是這次的講解,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下篇繼續介紹隋朝到明朝的音樂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