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小時候看彼得潘的故事時,我的心思主要在於neverland的設定與娛樂,那完全是孩子的樂園﹔比較起來,令人聯想到木偶奇遇記裡頭那個一直一直一直玩的世界(最後孩子都變成驢),說起來,「一直玩一直玩」其實是很恐怖的,裡頭的主持者應該都會把小孩子賣掉或吃掉!
雖然主持著孩子們的天堂,但Peter Pan不是個壞蛋角色,相反地,本片把他詮釋得──非常寂寞。
He can fly,he can fight. 他是孩子們的爸爸,相當於孩子王,孩子們崇拜的對象。
但他的唯一弱點是,沒有感情。作為唯一的敵人的Hook也十分了解彼得。
說到孩子們──這些孩子們,除了溫蒂外,全都是Boy(是否有青春期的幻想暗示種種?) 當然最匹配溫蒂的便是Peter Pan,兩人之間有漸發的情愫(而愛情是長大的始),本片也從此處開始有它不一樣的詮釋法。
困擾Peter Pan的,是「感情」(象徵著青春期的,感情)。溫蒂的「意欲離去」,是一大打擊﹔加上Tinker Bell的死,讓他傷心到極點(變了天、飄了雪,整個世界彷彿就是Peter Pan。) 然後,相信與希望展現了它的力量──在「I do ! I do !I do believe in fairies!」的呼聲中,Tinker Bell復活了──如此堅定的信念,真正是屬於孩子的真誠信念才能造成的世界!(小時候我也曾有這樣認為「堅信」能改變「現象」的。)剛開始的fly也是,「相信想快樂的事就能飛」,「只要說一句不相信世上有小仙子,世界上就會有一個小仙子馬上死掉。」Hook也懂,並且作了個驗證,那小仙子馬上死了──所以,他究竟相信不相信呢?
回到Peter Pan,長大之後的我,現在才懂──這故事中的主角其實是Peter,就像電影【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鋼琴師)裡頭,死也不肯下船的1900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