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第03話|我國刑法適用範圍

本篇要向讀者說明的,是「怎樣的行為會有我國刑法適用」的問題。舉例而言,如果印度人在台灣毆打馬來西亞人、義大利人在台灣吸毒、法國人在冰島用電話詐欺方式騙在台灣的阿根廷人的錢,這些行為有很多涉外因素,那是不是同樣能有我國刑法的適用?還是只能交給各國自行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我國刑法適用範圍的問題。

壹、屬地原則

刑法第3條規定: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論。」
屬地主義是適用我國刑法之最大原則,解釋上包括在我國領域內犯罪、在我國領域外之「船艦」與「航空器」內犯罪者,均依本條而適用我國刑法。此外,依刑法第4條規定,犯罪之行為或結果,只要有其中之一是在中華民國領域內(包括船艦或航空器內)者,就是在我國領域內犯罪,並有我國刑法適用。
基本上,由於「刑法」重點在於維護本國國內的法治與秩序,所以如果在「國內」發生「我國刑法認為為犯罪之行為」,那當然有我國刑法的適用,不因行為人、被害人為外國人而有任何不同。舉例而言,無論是泰國人在台灣傷害越南人、日本人在台灣偽造文書、中國人在台灣詐欺美國人,由於犯罪之行為或結果發生在台灣,故都有我國刑法之適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每當發生社會重大案件,在新聞下頭肯定會看見「恐龍法官」、「司法已死」!很多人對於刑事案件中,該怎麼適用、解讀、量刑等,大都憑著自己的正義感及憐憫受害者的心態去評論案件。其實在認識刑法後,會發現其背後的理論基礎是相當嚴謹的,並不是一句「被告應該被判死刑」就可以帶過,法治國家的社會互動是靠理性而非感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