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複雜幽微的情感 讀《宛如走路的速度》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你和我一樣,沒看過幾部是枝裕和的作品,那讀這本書肯定會失去許多樂趣(我看的他都沒提到啊…)。而作為影迷,則完全沒有藉口錯過這本書。
關於日常、人生際遇、家庭關係的個人經驗,對於創作、媒體、社會和電影產業的看法。由於是許多篇散文集結而成,不太容易把自己印象深刻的部份串聯起來,無論如何就寫寫看吧XD

媒體:代你遊牧

我們長期住在城市,太習慣混凝土蓋的穩固房子,認為東西就該乾淨整齊,而安全平穩才是正常的生活。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提到大自然缺乏症(Natural-Dificit Disorder)一詞,意指「因為缺乏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而引發行為問題」的概念。這雖非未被列為正式疾病,但此一概念在山林或環境教育中被廣泛地認同。
我們如同大自然缺乏症一樣,缺乏對外部的接觸,尚且不談國內外的差異,甚或住在大城市都無法想像鄉村的生活,而以為「OO就該如此、OO本來就是這樣」。譬如定居者的我們,何以想像報導偶爾出現「20歲加拿大女子,徒步到過30多個國家」的游牧生活?在生存價值觀上,便呈現出了極大的落差。
因而,是枝裕和認為「媒體都應該立志成為遊牧民族,當即任務則是從外部持續批判內部,讓定居民的社會更加成熟。」所謂成熟,如同開過眼界、而擁有能接納異己的心胸。
我希望媒體要負擔起對定居者、村落共同體持續發出警告,持續敦促覺醒的責任。都市文明之外,還有比都市廣大、無限延伸的草原。那裡才是世界,擁有與「社會群體」不同的價值觀;群體「內部」必須接觸大地、被風吹過,才能客觀地審視自己。(p168)
能有更多人這樣去期待媒體,代替人們去到我們到不了的地方、看見未曾察覺的底層憂傷,社會定能變得柔軟,在公權力不及之處,也能接住每個墜落的人。

在悲傷之中,仍需要喜悅

這一段落有點不知道該怎麼收攏,似乎只是恰巧幾個書中印象深刻的部分與死亡有著薄弱的關聯。
在〈關於喪〉一文中,提及一所小學班級借了一頭母牛飼養的故事,然而小牛夭折,孩子們仍舊必須執行原本期待的擠奶工作,「氣氛愉快但內心悲傷,雖然悲傷但牛奶味美」。
另一則〈笑容〉當中,敘述311大地震時,是枝裕和造訪受災者暫居的中學體育館,孩子們照樣歡快嬉鬧,對比資源匱乏、辛酸的當下,他們的笑容卻也實在地帶來一點寬慰;地震後不久,三歲的女兒問他:「是誰搖的啊?」而後來在幼稚園下課之後,和他說:「不是有人搖的啦。」這樣天真的話語,不帶直觀的安慰,卻在這個令大人們感覺悲傷的時刻,看見溫暖和希望。
在COVID-19持續影響全球並日益嚴重超過一年的現在,縱然不能掉以輕心甚至無法真正感到樂觀,但在這樣的苦難中享受偶而的樂趣,例如和鄰居在陽台的樂器合奏,人們得以放鬆片刻、重新擁抱當下的美好,從而擁有持續面對的力量。
是枝裕和能看見這樣的情感,複雜而幽微的,也就能理解他的作品何以令人動容,卻又不容易說明的感觸。

雖然摘錄的部分都與他的作品無關,但也多少顯現了他的作品何以如此。 最後一提,我也很喜歡的在〈坎城歸來〉一文中,他對於電影、產業的看法,以及國家期待,真的是到那個位置的人才有辦法思考這樣格局的人。
寫心得真不容易,既希望寫下印象深刻之處,又期待他人能自己去讀書,而不是透過二手的心得。或許對我來說,寫想寫的就好,不要想別人、想太多。
這篇多數內容寫於去年12月,好不容易在3月的現在才能真正補完。開始工作之後的這段時間,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想一想、閱讀,擁有更多、更深入且感到滿足的思考,強迫進入了一種自己無法認同的生活規律裡,要有耐心去等待、度過陣痛期,或者也該思考––還可以怎麼行動才行。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25內容數
練習把自己攤開來,紀錄攤開的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蒙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很多事都可以是創作,關鍵在於過程中是有沒有把自己的意識放在裡頭。「……每一個民族被稱為詩的,都是聲音的開始,而不是視覺的開始。」
用日本七個案例,讓實踐者告訴你「戶外公共空間應用」的可能與Know-How。捨棄了個人式的讀後心得,本文更像是書籍簡介,並整理了案例的網站連結。
關係無法更靠近、無法互相理解的問題,如房間裡的被刻意忽視的大象,而我也像刺蝟一樣,隨時準備反擊,因為露出脆弱的一處、表達真實的感受,從來只帶來受傷,而我過於害怕再次受傷。
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砰」,我也蒐集了很多很多。其實遭遇事件是沒有關係的,但「那有什麼好在意的?」、「那是你的問題。」、「又沒關係。」才是每一個「砰」的來源,如無法與搬床鋪的人錯身一般,從那些他人看來的小事,收穫了很多否定和忽視。而我一直都在忍耐,還在忍耐。
很多事都可以是創作,關鍵在於過程中是有沒有把自己的意識放在裡頭。「……每一個民族被稱為詩的,都是聲音的開始,而不是視覺的開始。」
用日本七個案例,讓實踐者告訴你「戶外公共空間應用」的可能與Know-How。捨棄了個人式的讀後心得,本文更像是書籍簡介,並整理了案例的網站連結。
關係無法更靠近、無法互相理解的問題,如房間裡的被刻意忽視的大象,而我也像刺蝟一樣,隨時準備反擊,因為露出脆弱的一處、表達真實的感受,從來只帶來受傷,而我過於害怕再次受傷。
那個令人無法忍受的「砰」,我也蒐集了很多很多。其實遭遇事件是沒有關係的,但「那有什麼好在意的?」、「那是你的問題。」、「又沒關係。」才是每一個「砰」的來源,如無法與搬床鋪的人錯身一般,從那些他人看來的小事,收穫了很多否定和忽視。而我一直都在忍耐,還在忍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因為已經向圖書館續借了三次,最後通牒近在眼前,於是最近正在狂讀(讀的時候狂,沒讀的時候不狂)村上春樹的遊記小說,之所以解釋成「小說」,是因為在旅行中遇到如此多的問題與意外,實在讓我好奇主人翁接下來的故事發展。 僅僅是為了逃避日常瑣事的出走,有誰不曾這樣呢? 就算遠行不比生活雜事輕鬆,需要面對的甚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如果你需要一部沉浸式放鬆的戲劇,真心推薦《去有風的地方》!許紅豆因為閨蜜的離世,工作與生活陷入低谷,毅然決然辭去工作,隻身一人從北京來到雲南雲苗村,有風小院所發生的一切,讓整個村像極了一個大家庭,無論是民情,還是鄉村風土,無法親臨的我們,依然能深受,在你觀賞同時,你的世界也不自覺地「慢」了下來。
「倘使你沒有一座農場,那麼你將面臨兩個精神上的危險:其一是,以為早餐來自雜貨店;其二是,以為暖氣來自暖氣爐。」 -------------------------- <沙郡年紀>是我上班之後最喜歡的一本書,如果都市人太少接觸大自然會像太陽曬不夠一樣缺乏某種維生素,本書或許能作為營養品代打一下。
Thumbnail
有憂慮就交給森林吧!告訴祂交給祂,祂會用寬大的胸襟包容與接受。<在山上部落長老曾提到> 在大城市永遠不習慣的人 我是一個習慣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尤其在城市中人擠人還有吵雜的感受,特別不習慣,再加上台灣有好多個過敏兒,我也是其中一個,城市的夜生活,有時候讓我覺得身體的活力消耗殆盡。 我記得我小的時
很喜歡陽光,微風,花林樹木,海邊。。。 所以身體健康也真的很緊要,若果有一天我病重了或是行動不便,無法去感受不到大自然,我應該會很抑鬱,自然的奇妙之處為人帶來的莫名的平靜歡愉。 忘記是哪一本書說過,某程度上人還是公平的,你的出生或許有差,但大自然是公平的,大家都可以去感受。 不過最近看到打仗恐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在是枝裕和的眼中,始終沒有人懷著純粹的惡意,只有在嚴峻環境下的緊密連結。棄嬰的道德問題屢見不鮮,究竟是不生還是盡可能地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才稱得上負責?
Thumbnail
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之2/生命跟自然跟命運的相遇 19歲開始騎單車、騎馬、坐船、步行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 1972~),把他在各個國家和不同文化底下的發現跟感受,改寫成短篇小說集《命若漂蓬》。 發生在十五個地方的十五個故事裡,他們跟自然跟命運交會的刹那,通通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因為已經向圖書館續借了三次,最後通牒近在眼前,於是最近正在狂讀(讀的時候狂,沒讀的時候不狂)村上春樹的遊記小說,之所以解釋成「小說」,是因為在旅行中遇到如此多的問題與意外,實在讓我好奇主人翁接下來的故事發展。 僅僅是為了逃避日常瑣事的出走,有誰不曾這樣呢? 就算遠行不比生活雜事輕鬆,需要面對的甚
Thumbnail
在充斥著大大小小遺憾的大人世界,孩子的眼光不曾被批為涉世未深,反是在看盡一切後竭力留住的珍稀事物,而這也是是枝裕和對生命的相信。在名為「人生」的這部電影當中,認知到終點與遺憾的必然以後,或許更能抓住心繫人事物消逝前的那一幀,珍惜它,而後在剩餘的日子裡,不斷不斷細細品嚐──這就是橫山家的味道吧!
Thumbnail
如果你需要一部沉浸式放鬆的戲劇,真心推薦《去有風的地方》!許紅豆因為閨蜜的離世,工作與生活陷入低谷,毅然決然辭去工作,隻身一人從北京來到雲南雲苗村,有風小院所發生的一切,讓整個村像極了一個大家庭,無論是民情,還是鄉村風土,無法親臨的我們,依然能深受,在你觀賞同時,你的世界也不自覺地「慢」了下來。
「倘使你沒有一座農場,那麼你將面臨兩個精神上的危險:其一是,以為早餐來自雜貨店;其二是,以為暖氣來自暖氣爐。」 -------------------------- <沙郡年紀>是我上班之後最喜歡的一本書,如果都市人太少接觸大自然會像太陽曬不夠一樣缺乏某種維生素,本書或許能作為營養品代打一下。
Thumbnail
有憂慮就交給森林吧!告訴祂交給祂,祂會用寬大的胸襟包容與接受。<在山上部落長老曾提到> 在大城市永遠不習慣的人 我是一個習慣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尤其在城市中人擠人還有吵雜的感受,特別不習慣,再加上台灣有好多個過敏兒,我也是其中一個,城市的夜生活,有時候讓我覺得身體的活力消耗殆盡。 我記得我小的時
很喜歡陽光,微風,花林樹木,海邊。。。 所以身體健康也真的很緊要,若果有一天我病重了或是行動不便,無法去感受不到大自然,我應該會很抑鬱,自然的奇妙之處為人帶來的莫名的平靜歡愉。 忘記是哪一本書說過,某程度上人還是公平的,你的出生或許有差,但大自然是公平的,大家都可以去感受。 不過最近看到打仗恐
Thumbnail
在「景框之外的故事」這個平台中,希望透過與各種影像的對話,包括電影、影劇、紀錄片與人物故事,試圖譜寫出景框之外的另一種風景。若想看到投稿其他平台的文章,歡迎追蹤我的FB和IG:景框之外的故事。
Thumbnail
在是枝裕和的眼中,始終沒有人懷著純粹的惡意,只有在嚴峻環境下的緊密連結。棄嬰的道德問題屢見不鮮,究竟是不生還是盡可能地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才稱得上負責?
Thumbnail
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之2/生命跟自然跟命運的相遇 19歲開始騎單車、騎馬、坐船、步行在世界各地的法國作家西爾萬•泰松(Sylvain Tesson 1972~),把他在各個國家和不同文化底下的發現跟感受,改寫成短篇小說集《命若漂蓬》。 發生在十五個地方的十五個故事裡,他們跟自然跟命運交會的刹那,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