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6|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爸媽生存手冊Ep2: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為什麼假扮性遊戲永遠不退流行!

2020 疫情在全世界蔓延,面對未知的病毒人心惶惶,為了降低社區感染的風險,公眾集會指引也開始限制室內活動100人以內、室外活動500人以內才得以申請舉辦,全世界的社交持續限縮。但是「遊戲」依然可以不受限制,最近剛發行的「動物森友會」一發行立刻銷售一空。【假扮性的遊戲】在近年一直佔據世界前幾的排行,像是「我是創造神」、「牧場物語」,一直到今天的「動物森友會」每每上市都是討論度極高的遊戲。
那些年,我們一起投出的三井三分球,雙手發出的龜派氣功,當初在每每爭搶月光仙子的角色,還有那個無法忘懷的咒語「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力那貝貝魯多」。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類的假扮性遊戲其實在更早的幼齡階段就已經發生了,而且就是各項「發展能力」的重要驅動!

假扮性遊戲的在兒童發展的角色

假扮性遊戲有時候也被稱作象徵性遊戲、想像力遊戲、戲劇性遊戲,當幼兒沉浸在假扮性遊戲中,幼兒就是主動地實現生命中的社會角色並且練習曾經看過、想過、聽過的社會情景。除了在社會角色的實現以外,假扮性遊戲還能推進孩子許多不同的能力。
社交能力 在假扮的情境裡,孩子學習到他們正在扮演的角色遭遇到的狀況,會有什麼感受或者是應對方式。想想看,孩子扮演的受傷的兔子跟媽媽扮演大象醫師時,雙方會激發怎麼樣的故事走向呢!聽兔子的還是聽大象的,這其中必然會擁有許多溝通與妥協的機會!雙方最終會達成共識,往兩人都接受的劇情走下去。遊戲裡角色每一個情緒、想法都會孩子多一次思考,同理心也在此刻逐漸的萌芽。
語言能力 在兒童發展初期而言,語言學家Eve V. Clark表示「孩子在假扮性遊戲中,可以建立語言前期的動作與姿勢。」隨著成熟度增長,孩子在故事裡面會持續的延展他的詞彙並且嘗試使用更多生活上不常用的句子來盡可能的創造更多的故事。在遊戲裡面,孩子也不需要擔心他們用字是否正確,因為這可是一個用想像力創造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孩子明白到語言會是他們多巨大的力量,也會對自己的表達越來越有信心。
情緒認識/調節 孩子被允許在假扮性遊戲裡面表現出任何情緒,在扮演出來的同時,也就更認識這些情緒。曾經有個媽媽告訴我,原本他的孩子是很害怕爸爸出門工作,覺得爸爸出去就有危險,於是她和孩子一同玩起了爸爸出門工作的假扮遊戲,她扮演爸爸,媽媽扮演她;遊戲中爸爸充滿擔心和惶恐(反應孩子心境),而孩子則是陪伴爸爸的角色(媽媽引導),在遊戲過後,孩子反而不會這麼擔憂了,透過假扮性遊戲學會和情緒相處。學者Shields & Cicchetti 表示常有假扮性遊戲的孩子也會有比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計畫能力(執行能力的基礎) 假扮性遊戲通常涵蓋著很多不童的情境與劇情,像是「去上學」、「煮飯」、「去海邊」等等,看似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最早期的計畫能力養成,像是要煮飯需要準備哪些材料、需要那些工具、需不需要時間等待,這些規劃能力就在假扮性遊戲裡不知不覺地培養起來。

假扮性遊戲的發展里程碑

引導者在假扮性遊戲中的關鍵4大心法

在美國心理學會中也有學者(Angeline S. Lillard, Matthew D. Lerner, Emily J. Hopkins, Rebecca A. Dore, Eric D. Smith, and Carolyn M. Palmquist) 認為假扮性遊戲所帶來的益處只是一種附屬效應,並非直接對孩子的各項能力有直接的幫助。小朱老師相當能理解這種說法,因為與這麼多家長與孩子的接觸當中,就能體會到引導者引導技巧上的差異,也明顯會在孩子的各項能力上會體現出來。因此這裡分享幾個關鍵心法:
1. 延展 協助孩子在假扮性遊戲中做事情的延展,像是當孩子只拿一個香蕉起來打電話時,我們當然要馬上接話,並且提醒孩子要回話,甚至我們在轉給不同的人聽。以某個特定主題為中心,讓與孩子的遊戲持續深入在這個主題裡面,強化孩子對此主題的理解。
2. 連結 與孩子在玩假扮性遊戲時,孩子可能因為現實參照的經驗不夠,因此A主題玩到一半就自己跳到B主題,這個時候引導者就要幫助孩子合理的轉換主題,並且在一陣子之後讓孩子有機會在轉換回去A主題,幫助孩子連結。有一次我與孩子玩「廚房」主題玩到一半,孩子突然把手邊的飯鍋丟掉去拿起火車,我立刻說「那我們就坐車去買菜回來煮飯吧!」協助孩子連結到別的情境但是又可以隨時轉換回來。這個技巧同時也會增強孩子的因果認知!
3. 情緒展現 在假扮性遊戲中富有特色的就是角色扮演,角色的情緒展現讓整個遊戲像是有靈魂,也是遊戲中最有價值的展現,引導者要隨著故事情節走向展現出適切又帶有戲劇效果的情緒,這樣才能引導孩子理解不同的情緒。另外,也要引導孩子的角色說出當下的情緒,這樣也能讓孩子有機會演練到自我的情緒調節喔!
4. 創造機會 有時候我在觀察家長在與孩子做假扮性遊戲時,常看到兩種「錯誤」的引導方式,第一種就是【幫孩子做完】,第二種則是【使喚孩子,一定要按照家長的方式玩】。要記得,我們是在玩遊戲,我們是孩子的玩伴,同時是孩子重要的引導者,因此「讓孩子主動思考」、「讓孩子擁有溝通機會」才是核心目的,所以在玩假扮性遊戲的時候,我常常會把「那我們該怎麼辦呢?」、「你可以幫幫我嗎?」這些話放在嘴邊,讓孩子跟我們一同創造出成長的空間與機會。對孩子而言,隨時隨地都可以是他的「動物森友會」!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