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丁與木匠 #008: 會假裝有多重要

園丁與木匠 #008: 會假裝有多重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搖籃

在所有動物中,許多都會打鬧和玩玩具,但只有人類的孩子會假裝。最基本的假裝形式就是角色扮演。這種假裝不僅僅是一種遊戲,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成長方式。這種角色扮演表明,孩子們即便知道這是虛構的情景,也能樂此不疲地沉浸其中。雖然以前有學者認為小孩分不清虛構和現實,但現在的研究者已經確定,孩子們其實能夠分辨虛構和現實的區別,特別是在他們假裝的時候。

假裝對於孩子來說,有兩個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夠幫助孩子們想像不同的可能性。舉個例子,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研究人員先給孩子們玩一個帶鑰匙的音樂播放器,只有正確的鑰匙才能播放音樂。然後,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播放器必須被拿走,但可以假裝一塊積木是播放器,並用假裝的鑰匙來開啟它。儘管沒有音樂播放出來,但孩子們能夠假裝聽到音樂,並跟著“音樂”唱歌。

接著,老師說要換個鑰匙,假裝這個新鑰匙不好使。孩子們又能夠假裝播放器無法播放音樂,並且面對假裝出來的沉默。這說明孩子的假裝能力非常高級,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沒有這種假裝能力。他們會堅持認為積木無法播放音樂,無法進入假裝的情境。

這個實驗把孩子們分成了會假裝和不會假裝的兩類。會假裝的孩子能夠想像出各種不同的可能性,而不會假裝的孩子則缺乏這種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想像不存在的事物是創造力的起源。正如赫拉利所說,這是智人的超能力。永遠都是想法先行,敢想才能敢做。

高普尼克還專門做了實驗,發現讓孩子多進行假裝遊戲,可以激發他們想像不同可能性的能力。這不僅僅是遊戲,而是培養孩子創造力和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手段。

孩子的假裝遊戲:理解他人心理的關鍵

假裝遊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還能培養他們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在學術上被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心智理論指的是了解他人的情緒、意圖、欲望,並判斷他人是認真的還是假裝的,他的信仰是什麼等。這項技能不僅對孩子,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要理解心智理論,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說明。假設有一個裝創口貼的包裝盒,孩子們一看就認識。但是當老師打開盒子,裡面裝的不是創口貼,而是曲別針。然後,老師合上盒子,問五歲的小孩兩個問題:

1. 你知不知道這個盒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

2. 你猜,別人會認為這個盒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

正確答案應該是:「我知道盒子裡裝的是曲別針,我認為別人會以為盒子裡邊裝的是創口貼。」能答對這兩道題,說明孩子具備推測他人想法的能力。自閉症兒童往往缺乏這種能力,因此在社交上會遇到很大困難。而研究表明,越是平時愛玩假裝遊戲的孩子,越能通過這個測試。

我們一生都在琢磨別人怎麼想,但心智理論學習的關鍵窗口期是在孩子18個月到五歲之間

在六歲以下,兒童最應該學習的兩件事:一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如何運行的,二是人是怎麼回事兒。這第二項就是心智理論,理解人和善解人意是最重要的技能。而發展這種能力的最佳方法,就是通過假裝遊戲。

假裝遊戲對孩子的意義深遠,不僅僅是娛樂,更是他們認識世界和理解他人的重要途徑。家長應當重視孩子的假裝遊戲,鼓勵他們進行角色扮演,幫助他們在遊戲中學會理解他人,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社交能力。這不僅有助於他們的成長,也為他們未來的人際關係打下堅實的基礎。

avatar-img
Will 進步本
5會員
240內容數
歡迎來到「Will 進步本」!我們將探索計算機科學、商用英文和生成式AI。從基礎到前沿,共同學習和交流,拓展知識視野,啟發創新思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Will 進步本 的其他內容
玩耍是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任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六歲以下的兒童其實不應該以學習為主要任務,而應該以玩耍為主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模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孩子的模仿行為並不是機械式的,而是充滿選擇性和目的性的。孩子的模仿對象必須是人,通過模仿,孩子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在Alison Gopnik的著作《園丁與木匠》中,提到孩子學習的三個主要渠道:自己摸索和試錯、模仿、以及聽講。
家庭在有了小孩後,生活變得有些混亂。尤其當家裡有一個、甚至多個六歲以下的小孩時,從早到晚都是一片熱鬧和忙碌。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被形容為混亂的代表,但其實,這種混沌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成長策略。
玩耍是六歲以下兒童的主要任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六歲以下的兒童其實不應該以學習為主要任務,而應該以玩耍為主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聽你的話 現代人教育孩子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對話。通過對話,家長可以有效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模仿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孩子的模仿行為並不是機械式的,而是充滿選擇性和目的性的。孩子的模仿對象必須是人,通過模仿,孩子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在Alison Gopnik的著作《園丁與木匠》中,提到孩子學習的三個主要渠道:自己摸索和試錯、模仿、以及聽講。
家庭在有了小孩後,生活變得有些混亂。尤其當家裡有一個、甚至多個六歲以下的小孩時,從早到晚都是一片熱鬧和忙碌。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被形容為混亂的代表,但其實,這種混沌中蘊含著一種特殊的成長策略。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