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閱讀筆記│為什麼古代喪禮那麼麻煩?讀《儀禮.喪服》

「禮」是什麼?

禮是宗法制度下的產物,也是應運而生的規定。 「宗法」定義了人際關係,「禮樂」則規定了人際之間的言行。 宗法制度密密麻麻地將人分為不同位階,那就得有相對應的行事準則。 就好像VIP可以快速通關,才顯得他尊爵不凡一樣。

儀禮怎麼看喪禮?
綜觀《儀禮》,共有七篇與喪祭有關,如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等,其中〈喪服〉以服裝的材質粗細、服喪時間長短表現與逝世者的親疏遠近,為相當重要的篇章。充分展現儒家所崇尚的人倫關係,以及相應的、人應有的禮節。
孝子為何要居住倚蘆、枕在土塊、吃粗米飯? 〈喪服〉篇詳細地規定了頭帶、腰帶的長度,也指示各人應按其身分來追悼先人。何時該哭泣?哭多少算足夠?《儀禮》並未闡述規則的出發點,但條條規矩底下,無疑是對宗法秩序的絕對尊崇。

喪禮為什麼那麼重要?
生死禮儀上通常被視為對人倫的重視,特別是喪禮。 因為相較於見面禮、比試之禮,喪禮是對此人唯一一次,且再無補償機會的禮,所以必須盡善盡美。
而且喪禮期間,承受禮的對象已逝,服喪之人是否出自真心,或者有無行禮完備,更多的是需要人捫心自問。人是否有盡〈喪服〉的規矩,可能有旁人的監督壓力,但也更加考驗人能否不欺於暗室。

可以不辦喪禮嗎?關於禮儀的爭議

對喪禮的批評
然而厚葬久喪就現在來看相當不切實際,甚至在當代也有諸多反彈的聲音。譬如儒家與墨家在那百家爭鳴的年代常有理念上的衝突,在喪葬一事上也是如此。
墨家主張「節葬」,批評儒家在喪禮上有二:
  1. 待人有異
  2. 花費龐大的資源在已死之人身上。

這麼麻煩,為什麼還要照做?
現在看來,或許儀禮太顯迂腐,墨家更近人情。 但以表面行為來判斷當年的「禮」是否合理,是不大公平的。 正是「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果跳脫了宗法制度,並且不理解宗法底下對於人倫、仁德的觀念,那「禮」本身確實是沒有意義的。
〈喪服〉需歸於宗法的原理原則,才能顯出它的道理來。
為何需要服三年如此之長的喪期?因為宗法的規矩裡,父為尊、天子為尊。
為何父親在世時,只能為去世的母親服喪一年? 因為父親為尊,在至尊跟前不能給母親大過父親的愛。
又為何對待父母、叔父的禮儀不同呢? 因為親疏尊長有序,一切歸因於宗法。
就儒家的觀點,親愛有別,才能顯出何者為重,也正是儒家人倫秩序的根源。

現代怎麼看古代喪禮?

《儀禮》所紀載的是出於仁而產生的行為,並將行為規範化,成為那個時代的教條。
《儀禮》記錄古代社會文化,幫助我們認識歷史,同時也誠如《經學通論》所言:《儀禮》一書屬專家之學,在記敘上不避煩瑣。剝去重重禮節的裝飾,直窺古禮的中心,便是西周禮樂文化的精隨,亦是仁。
克已復禮為仁。
《儀禮》所紀載的種種措施,會因不適時代而被淘汰(也應該被淘汰),但也可能轉換一個名字後,又以另一種姿態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沿用至今。「禮」定義了人際的互動。並非出於仿古、效古,而是古禮的意蘊依然存於人心,那便會以任何可能的形式──或許和《儀禮》記載的模式全然不同──重現出曾經「禮」的精神來。

參考資料: (1) 經學通論,大安出版社,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著。 (2) 儀禮注疏,鄭玄著,賈公彥疏。 (3) 儀禮,文言漢語網,http://www.wenyanhanyu.com/yili/8131.html (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yili/sang-fu/zh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說是要跟著男偶像一起看書,但更多時候只是看自己想看的東西。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窟的第N個狡兔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