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方格子導讀|如沐樹之溫潤,遠望紅塵阡陌萬千風貌的文學家——王溢嘉

王溢嘉於1997年出版的《蟲洞書簡》,是一本深獲好評的書,多篇文章被選入中小學的國語文教科書中,成為教師喜愛推薦的課外讀物,也深深影響無數學子的心靈視野與對人生藍圖的想像。
求學階段是台灣大學醫學系高材生的王溢嘉,畢業不久毅然轉身投入寫作與文化事業,由於文章充滿人生智慧與啟發性,也為他贏來「心靈醫師」之美名。他熱衷筆耕,著作等身,近年除推出《新編蟲洞書簡》,還有《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浮世短歌:這次,多談點自己》等新作。

在方格子的王溢嘉:三種專題,多樣風貌
在方格子裡,王溢嘉開設了三個不同主題的專題,分別是「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創意100擊」「變態心理檔案」。最末者是把2006年他經營野鵝出版社時,所出品的新版《變態心理檔案》一書重新擴編,移轉為網路文章(該書現已絕版);前兩個專題則以每兩、三天推出新文章的形式持續更新。
在我眼中,他的創作能量好比滔滔不絕的湧泉,而他本人則宛若一顆大樹,以多方延伸的樹根,吸取天地知識精華,再轉譯為真切的文字,與讀者共享、激發思考。
如同大樹般的王溢嘉,給我們許多溫潤又飽含多元思考的文章
會將王溢嘉與「樹」的意象連結,起因於很喜歡他在紅塵阡陌裡的「我是一棵樹 在古老的儀式裡得到重生」一文。他寫到,早於今日人們選擇樹葬做為埋葬骨灰之處,世上有些民族自古便對樹懷抱崇敬與親密之情,代表之一即是貴州岜沙苗寨的苗人。每位岜沙苗人一生都有三棵樹:出生時父母種植的生命樹、祈求平安健康的消災樹、死後墳上新植的常青樹。當地苗人認為人即樹,樹即人,樹林便是與先人重聚的場所,也因此每棵樹都值得尊重與關愛,自然也不任意伐樹。他在文末說:「這是最好的自然生態環保概念,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命哲學。」此言甚是打動我心,多希望這樣的想法,有一天能成為島嶼人民普遍看待「樹」的眼光。
喜愛旅遊文學的我,也很喜歡閱讀王溢嘉的旅遊紀事,在此推薦幾篇——「庇護與男根 風獅爺,我是否想太多?」「反芻滄桑 多瑙河邊的藍色旅人」「慢活才能快活 明治神宮裡的一場婚禮」。而他寫飲食文章,例如「舌尖上的歷史 和蘇東坡一起去大啖生魚片」也很是考究,令人拍案叫絕。
他也擅長透過各種真人真事典故,讓讀者一窺名人的所思所想。舉例來說,在「創意100擊」中,他讓多位科學家成為文章主角,從他們的性格與某些作為,讓讀者看到科學家充滿想像力的一面,譬如「第46擊 宇宙學家是哈姆雷特的傳人」,講的是思考不受身體禁錮的當代偉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第48擊 相對論與黑洞裡的幽默」,則是以愛因斯坦回答「相對論為何?」與惠勒解釋「如何看到黑洞?」的妙答,來說明他對於「創造力與幽默感之關聯性」的觀察。
此外,「第14擊 芝加哥每日新聞報的一分錢」或是「第76擊 最後一名逼出了分期付款新招」,也是既有趣又很勵志的好文。王溢嘉說,他打算為這個專題寫出100篇文章來,但我想讀者們應該跟我一樣,會希望他多多益善。
翻開王溢嘉的歷年著作,會發現愛談人生的他,也長期專研人性、人格與精神分析。在「變態心理檔案」裡,他收錄了45篇古今真實故事,以「精神官能症」、「性變態」和「妄想症」為分類。經過他的描述與說明,你會發現這些被冠上變態者的個案,雖然部分行為舉止的確異於常人,但他們多是受到後天環境與他者的人為因素,才會出現如此的性格(例如「檔案18 怕貓的女人」「檔案27 劇院聽差與女演員的褻衣」)。藉由每篇文章的介紹,我想確實是可幫助我們以不同眼光看待心理患者,不再只憑表象評斷一個人。
想再多了解王溢嘉的世界嗎?訂閱他的方格子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紅塵阡陌:1/6 前首次訂閱,1 元暢讀所有文章。
創意100擊:只要250元,永久閱讀100篇文章,讓你被創意打擊到提神醒腦!
變態心理檔案:120元讓你看完45個離奇的真實故事,讓你對人的心理有更多認識
撰文:Somewhere in time 責任編輯:小格編諾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