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清明節和父親去掃墓,祭拜完畢,父親看著祖父墳頭一棵不知名的小樹,對我說:「那是你阿公靈魂的化身,長得比去年好一些。」然後拿出準備好的一瓶水,帶著我走上墳頭,屈膝去澆灌那棵小樹。
我出生前,祖父就過世。從未見過祖父的我,驚奇而虔敬地看著那棵小樹,覺得它彷彿在對我微笑。
不久前,一個友人的母親過世,友人說他為母親舉辦了樹葬。我以為他是將母親的骨灰埋在一棵大樹下,結果不是;而是在一個私立的墓園裡,先將骨灰埋在土穴裡,然後再在上面種棵樹苗。骨灰成了樹苗成長的養分,樹長大了,就彷彿是死者的再生。這跟我小時候去掃墓時,父親對我說的話有幾分類似,說樹是「靈魂的化身」也許太玄妙,但說樹是「生命再生的象徵」,則不僅合理,更含有深意。
很多民族都用樹來比擬人。三毛有一首詩:「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所謂「十年樹人,百年樹木。」樹,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古人對樹,比我們有更多的崇敬之情。遠古時代,地表到處是森林,稀少的人類住在森林邊緣或裡面,他們將森林裡一棵最高聳、壽命最長的巨樹奉為樹神,認為那是神靈的身體或居所,具有無比的靈性與生命活力,像電影《阿凡達》裡的納美人,將它視為庇護與滋養族群的母親或神靈。
有些民族還認為,森林裡的每棵樹也都有靈魂,或者寄居著祖先的亡魂。它跟各種形式的樹葬可說互為因果,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彝族),他的愛妾死了,就以帛緞包裹屍體,葬(縛掛)在青松樹的樹丫上,而生者則圍在樹下唱歌、跳舞。他們並不會感到特別哀戚,因為那棵青松樹已成為孟獲愛妾靈魂的居所,她並未真正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