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無論是生活、工作、人際關係上都開啟了一股「斷捨離」風潮。「斷捨離」概念來自日本,自311震災後,不少人因為災情而必需離開家園,也不少人失去親人朋友。在「我的家空無一物」的日劇中,女主角回到災區的家中,僅能拿走應付生活的最低限度物品一幕後,似乎才由整理狂變身為極簡的「變態」。
今天的文章,先來聊一聊每個人生活中都有的東西—衣服,以及衣櫥。
衣櫥,是一天的起點
每一天,我們利用衣服形塑自己的形象。為什麼會對於衣服/穿搭有所疑惑,主因是出於呈現出來的外在形象與內心所期待的自我形象不同。
整理衣服的重點在於對於自我形象的把握,而自我形象的建立則來自於對自己的認識是否足夠。
關於這個部分,我也還在摸索當中。這本書的第二個部分,將利用「刪去法」,協助讀者調整衣櫥中的選項,營造出適合現在自己的面貌。
衣物減法的執行難點:我捨不得
通常執行衣物斷捨離最容易在一開始就放棄的原因是「捨不得」。書中將其分為兩種:一種是「理性的捨不得」,一種是「感性的捨不得」。
「理性的捨不得」就是「覺得浪費」。明明還可以穿的衣服,為什麼要丟棄?但往往忽略了一點是,置之不用難道就不是浪費嗎?衣物閒置的空間,是不是也是一種浪費呢?
「感性的捨不得」可以對應近藤麻理惠整理法中的「記念品」,有些衣服穿不穿得下不是重點,而是「我為什麼擁有它」,「我曾經穿了它經歷了什麼」,才是讓主人放不下的原因。
作者提出的反問是:「生命的禮物是附著在衣服上,還是烙印在心底?」有時候,找一個人,和他聊聊對於這件衣物的回憶與情感,或許可以更加清楚地區別物件以及情感。
若是真的真的割捨不掉,就正式地讓這件衣服成為「記念品」吧!用珍而重之的態度對待它,讓它時時提醒自己那些生命中不可錯漏的片段。
刪去不要的菜味、騷味、便宜味、土味、強味、沉重味
本書的第二個重點是利用刪去法刪去衣櫥中不適合的成員們。六個最常出現於女性衣櫥中的問題是什麼呢?
菜味:總是像社會新鮮人,沒有自信與質感。
騷味:美貌總是壓過氣質,很多追求者但似乎沒有人是認真的。
便宜味:節儉是一種美德,但呈現出來卻沒有質感。
土味:在特別的場合總是衣著與他人格格不入。
強味:重視機能與效率,方便第一,美感不重要。
沉重味:由內心散發出來的悲觀,讓人感覺你無心打理自己。
以我自己為例,應該是菜味問題最嚴重,後背包、帆布鞋是我的日常配備。今年我有感於這個問題,已正式地向卡通圖案的帽T、大學T說再見,儘量以素色、帶些許裝飾與設計感的衣服作為日常服。
便宜味也是我的問題。我們不是不知道「便宜質感差」、「便宜沒好貨」的道理,而是在有限的金額內要滿足龐大的物慾,往往只能擁有低價格那個選擇。
因此,我反而認為要修改「便宜味」的問題,不是在於個人衣Q的改善,而是應該由更基本的購物慾望以及預算管理開始作起。
Dress flow:利用分類,讓每天穿衣流程都順暢
讓我們把穿衣想像成一個自動化的流程吧。在有限的衣物內,作出適當的搭配絕對可行!而且經過了前述的刪選後,留在衣櫥內的應該都是精品了。
設計出一個穿衣的流程,我的流程是先選擇下半身,再決定上半身。有些衣服已經變成了成套的「定番」,拿起A就想到B。年輕時候的我會擔心這樣的穿衣方式沒有變化,但近年來我的想法卻演變「這是一種個人風格的展現」。
而且說實話,從來沒有人問過我為什麼總是這幾件衣服輪著穿(攤手)。
書中的最後一部分也有演示了幾種衣服的摺疊方式,例如口袋摺衣法。個人可以依自己的需求看看是不是符合家中的衣櫥及抽屜。我是喜歡讓衣服平躺的人,所以口袋摺衣法並不適合我(但我老公是口袋摺衣法的愛好者,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閒聊一下我的衣櫥整理
對於衣服這件事情,在我人生中的轉變並非由學生到上班族,而是當了媽之後。
四年前我生完孩子後,或許是因為對於身材走樣的不滿意,我陷入焦慮當中。過去的許多衣服不再適合我,但我卻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衣服。
我曾經找專業人員測個人色彩,知道自己是什麼型,但我必須承認,至今我對於自我風格一事仍有很多疑問。
但測色與瞭解個人風格在「減低我的購物衝動」上,是有幫助我。至少,我知道什麼顏色適合我,以及什麼類型不適合我。
舉例來說,我是春型人,適合明度高彩度低的各種暖色。我能穿的最深色大約是栗子色,黑色會讓我格外沉重。
我是feminine型的穿衣風格,但我仍無法接受自己是這一型的人,可能還需要更能充分解釋這一型風格的人來釋疑。但我知道我撐不起太休閒、寬鬆的衣服,會讓我顯得沒精神。
真正的我,該如何透過衣服讓人知道呢?這是一個我一直探尋的問題。隨著我們在人生中不斷的身分改變,我們的衣櫥整理永遠都在進行式。
如同我們一生中,都在追尋自己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