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365-6】兒時讀物《孤女努力記》:我們應當一起共好

少年文學《孤女努力記》,是我小三、小四時最喜歡的書之一。
當時我會下課時候跑去金石堂,坐在走道上翻看著。有一陣子,金石堂的店員會不定時過來說「不要坐在走道上看書喔」,然後就慌慌張張地站起來。過沒多久,再坐下去看書。
後來可能是店員發覺勸阻無效,也就不管這群總是在店裡看書的小孩子們了。
當時的《孤女努力記》是套書中的一本,淡綠色的書背與簡單有些稚拙的封面插圖。我不只一次希望我媽可以買一套給我,但總是被無情地打槍。後來發現學校圖書館有一套可以借閱後,便時常借回家看。買不買的,好像也無所謂了。
最近,在圖書館又看到了這本書。封面轉為深藍色,有著童趣的插圖。雖然內文的翻譯似乎沒什麼變,但還是忍不住把它借回家。
《孤女努力記》是一個故事結構單純、人物刻畫也單純的少年文學。女主角佩玲因為父母接連亡故,不得不投靠祖父彭達福老先生。她孤身一人,又沒有錢,一路艱辛地走到了位於麻布羅的祖父家。又因為祖父對於母親的成見(佩玲的父親是在未得到祖父許可之下結了婚),讓佩玲沒有第一時間與祖父相認。
佩玲的個性善良認真,即便遭遇困難也能在受挫後打起精神,繼續前行。就人物設定的層面來說很單薄不立體,簡單來說類似今日的「傻白甜」。而故事的中段起,她憑藉著語言能力獲得了祖父彭達福老先生的賞識,進而協助改善工人環境,並與祖父相認。讓這位被工人認為是冷漠無情的老人,有了與大家一起共好的心理轉變。
重新閱讀後,最喜歡的情節仍是佩玲努力改善自己生活的部分:努力賺錢,利用手工藝製作衣服、鞋子;在野外找鳥蛋、摘野菜改善飲食等描述,充分表現出了她沒有被生活打倒的堅毅個性。小時候看只覺得這個人好厲害,什麼都會做 XD
這次重看,覺得故事的後半部,也就是彭達福老先生的心態轉變,也給我一些感觸。今年,我加入了一個以自我成長為目標的社團。社團團長宣導的是「利他」,與我之前在楊定一的訪談中看到他教育子女的理念中,有一條「理想當中,是否有利益他人的存在」,共同提到了利他心理,讓我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是否有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答案是:沒有。
或許是我們成長時,父母都在為改善家中經濟環境而努力。給我們的觀念,就是努力努力,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生活。別人家的事情,不需要我們多作關心。
但當我長大後,世界已然產生變化。他國的政治經濟都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一次疫情幾乎全球停擺。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還可以說「○○是別人家的事,不用我們多管」嗎?
在這樣的環境下,「共好」是大家應有的意識,因為今日的全球,才真的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共同體。我也希望,藉由自己想法的轉變,可以帶來更多正向的循環,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