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裴利老師/讀《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

2023/09/0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八月開始得以重新在台中生活,白天禾去保母家時,我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運用,獲得久違的暑假和休息。即便天氣炎熱,離開冷氣房就覺得瀕臨中暑,還是不免心浮氣躁,還是要求自己要把握時間讀一點、寫一點甚麼。


上學期末,國幼班贈送給每位老師三本書,在輔導員的鼓勵下,我離校時一起帶走了。依照我翻開閱讀的順序,這三本書依序為《七感遊戲教養》、《12堂繪本故事手作課》、《故事角落裡的故事──裴利老師來函的三堂課》。我得承認,相較於理論或抽象的知識,自己對於「實用」知識有明顯的偏好,大概是因為可以更快讀完並且運用。不過這次,我對於前兩本書只有快速翻過的耐心,對目前的我來說,他們只有放在辦公室書櫃上,供老師備課或閒暇時翻個一兩頁獲取靈感的價值。


《故事角落裡的故事──裴利老師來函的三堂課》封面相較起來一點都不吸引人,滿版的黑白照片對焦在背景的牆壁裝飾和書櫃,前面有幾個孩子在教室走動,書名更貼著灰色地板使用深藍色字體,似乎不打算讓人在第一眼就看清楚。這麼不起眼、薄薄的一本書,卻讓我一口氣讀完。


在《故事角落裡的故事》中,編輯開宗明義寫到「這不會是一本操作手冊」,讓我鬆了一口氣。作者黃又青老師以他和裴利老師的通信討論,結合課堂中一個又一個故事,在課堂針對書寫、故事說演及在地化,進行各式各樣的嘗試及反思,最終在經歷許多掙扎、疑惑後,也成就了自己的故事。裴利老師的誠懇和思路如此迷人,吸引我去圖書館預約了他的所有著作。


在台中睽違五年、無風無雨的放了颱風假後,甫讀完《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就興致勃勃的和F分享起來。


在教學現場總有一些不會造成立即威脅,但會讓老師在意的事,比如說因著種種原因導致人緣不佳,甚至被排斥在外的孩子。對於這些不受歡迎的孩子,老師有許多策略可以精進他們的能力、信心、社交技巧,或利用分組及活動流程安排,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可以交到朋友、參與團體活動。但這些練習或鼓勵能造成的改變其實是很緩慢的,有時需要花費幾週、幾個月,有時我甚至會很灰心的發現,也許是功力不足或者某些難以撼動的條件,他們的社交活動毫無進展。


一邊看書,一邊想起幾個孤單的學生。

S是個來自破碎家庭的男孩,有一個同樣個性不佳卻受長輩疼愛弟弟。S自卑易怒且衝動控制差,有時因為吼叫或暴力行為讓其他孩子敬而遠之,但他其實極端孤單,想交朋友時會用奇怪的方式討好對方,例如他會說「我們一起玩,你就可以罵我跟我們家的狗」。想到他講出這句話我總是覺得心疼不已。


U是個雙親在外工作、由爺爺奶奶撫養的女孩,有一個大好幾歲的姊姊,和雙親很少見面但總是非常想念他們。U會在上課時無緣無故走出教室,會突然用力的擁抱老師(甚至國小的男老師),時不時帶花或自己的塗鴉送給我,常活在自己的想像世界。在他的畫作中,他和姊姊一下吵架一下友好,對始終難以團聚的媽媽感到氣憤又想念,充滿矛盾。對年幼的孩子可以耐心陪伴和照顧,和同齡孩子卻總是玩不起來、容易起衝突,所以總是獨來獨往沒有朋友。


H是個看似幸福美滿卻不快樂的男孩,是家族裡的長孫、物質生活豐富,雙親工作時由爺爺奶奶照顧,經常被認為被寵壞、性格頑固。H也是個被手機養大的聰明孩子,喜歡模仿網路影片的誇張行為,或是講一個奇怪的故事然後說「我騙的你」,藉此吸引大家的目光。H最不受歡迎的行為是,他被稱讚時會得意洋洋的向同儕表示「哈哈,你們都沒有」,可以因為任何理由嘲笑其他孩子,面對其他人的糾正卻會大發雷霆,甚至氣到哭。自由遊戲時,H經常向我抱怨都沒有人要跟他玩,我問「你有找他一起玩嗎?」H說沒有。我總是疑惑又不耐煩的建議他,你可以去找對方一起玩。有時他因為沒有人被邀請而坐在我旁邊生氣,我問他想跟甚麼樣的孩子一起玩?他會說笑咪咪、會遵守規則的人。我問:那你有這樣嗎?他說沒有。我只好在心裡嘆氣,給他一些人際互動的建議。


這幾個孩子當然都有不容易相處的地方,平心而論,如果我是小孩也不想跟他們一起玩;因此,在自由遊戲的時刻,我會讓孩子自己選擇玩伴,並且希望他們可以尊重彼此的選擇。但裴利老師挑戰了我,我所理解的自由、公平遊戲,是否足以讓每個孩子獲得成功的交友經驗?是否該更積極的介入?其實我的內心很清楚,缺乏練習機會的孩子,很可能繼續在交友過程失利,然後反覆經歷挫折。


裴利老師在《孩子國的新約》的開頭寫道:「六十歲以後,我對教室裡排擠別人的聲音變得很敏感。尤其是『你不能玩』……孩子不經意的一句話常常決定了另一個孩子的命運。」裴利老師引用利未記經文作為期許

19:34「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做過寄居的。」他想到一個極端的方式,將不能拒絕別人訂為規則。他先向班上孩子告知這項新規定,但在實施前做了許多討論,引起經常排斥別人的、居於領導地位的孩子強烈反彈,以及團體邊緣孩子的歡迎。


裴利老師一面想辦法說服自己的學生,一面也花時間進入國小每個班級,分享自己的提案、蒐集小學生的想法。他發現不同年段的小學生都對排擠或被排擠的經驗記憶猶新,並對這個提案抱持著「似乎很理想卻難以實施」的觀望態度。在整理這些想法的同時,裴利老師編了一個長長的喜鵲的故事,關於排擠與接納、膽怯及冒險,每當有新的進度就和孩子分享。孩子都好喜歡老師的故事,有時他們給老師故事發展的建議,有時故事角色進入孩子的自編故事,成為教室裡的共通語言。


最後,容許我破梗一下:新的規定順利執行,無論是習慣當「老大」的孩子,或者原先經常被拒絕的孩子,都順利的玩在一起。習慣當「老大」的孩子雖然抱怨不像以往那麼自由,但他們通常是社交技巧、情緒調節熟練的孩子,很快就適應了。「排斥別人是種會漸增強的習慣」,所有人似乎都在這個新秩序中鬆了一口氣,而當孩子開始練習彼此接納,其實也沒有那麼難。裴利老師在文末期許著:「假如有一天,我們的孩子是扮演那些陌生人的角色,那麼他們也知道他們有享受公平待遇的權利。」



寫於2023.9.5 台中


17會員
77內容數
絕對是放閃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