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是什麼讓人著迷於登山?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真的喜歡爬山嗎?
這是在這幾次登山過程中,乍現於腦海中的想法。感受週遭所觸及的細節,我這樣問自己…
在他人眼裡似乎是無庸置疑的肯定,但若撇除人們習以為常「喜愛某件事的制式說法及公式」,同時排除「喜愛大自然」這個較為表象的原因不論,老實說我似乎還真需要花點時間找到自己喜愛祂的根本。
到底是什麼根本的原因,讓人們一次又一次的往山裡走去?明明過程是如此的辛苦,是如此的不舒適?
登山,負重要死、漫長陡上、食宿克難、辛苦至極、過程的身心俱疲等等,極經了表像一切痛苦,但是山又如此吸引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往山裡走去。許多時候登山客總會笑說自己很M。
是,但也是因為旁人不盡理解。
我們為了那些屏氣凝神的感動或是內在心靈的反思或昇華,需要為它付許多心力需要把時間拉得很長(登山相對短許多),但最終會發現這些表象痛苦在最後得到的自我滿足(成就感)下是無可比擬的微不足道。
你要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就像質量守恆就像等價交換。如果事情都能用肉體換得心靈上的富裕,(登山來說)那還真的非常值得。
海明威曾說道「我為我喜歡的事物大費周章,所以我才能如此快樂。」
登山如此,所有事也是如此。

為了登山而登山

翻越中央山脈,從南投走到台東#南二段七日縱走
登山是生活嗎? 我以為三天以上的行程到後半會越來越像「生活」,但結果似乎有點流於「行程」。台灣目前登山活動大部分的登山客都是照著「行程」在走,今天從哪到哪幾公里、今天紮營明天睡山屋….,少了彈性制式化的傳統大眾化路線。
也許途中繞路探索那些默默無名的小山頭可能會夠給你更大的成就感或者更不樣的啟發?撇開日程的盯緊,路途中莫名吸引你的那些無名山頭也許才是本能的慾望所驅使而前進的?
這又說回來 台灣岳界前輩林文安先生與其他山岳耆宿當初訂定了最代表台灣的100座奇峻險山頭,攀登百岳頓時風靡全台成為登山愛好者的一大目標,帶動登山風氣的蓬勃發展,對於台灣登山活動有著劃時代的顯著影響。
「百岳」確實讓人有很強大的意念跟目標踏入登山活動親近自然,但是有很長一段時間(對於大部分人)登山活動幾乎跟百岳畫上等號,對於台灣多樣的山野生態在發掘開拓上似乎有所侷限。
發展至今確實越來越多登山客不再拘泥「完百」(撿山頭蒐集百岳)的執著,但因百岳而設計(開拓)的登山路線仍脫離不了公式化的既定模式。
「照表操課」照著前人的計畫走上安排好的路線,追求極致安全的同時卻失去了冒險靈魂的真諦,只在特定的範圍內「探索可能已經預料到的驚喜」,這不禁讓人覺得失去不少樂趣與這片土地本該發掘的可能性。

人與山的關係

登山許多時候吸引人的似乎是爬山過程的這個「狀態」。在山上,你只能專注在每一次的呼吸 每一次的上坡;沒有網路 過多的資訊紛擾;只能認真身在當下做眼前唯一的事。在上山,與人相處不會有太多應退交際,而是以無法保留的一面彼此真誠相待;一群人為同個目標前進,只在乎吃飽穿暖睡好,真實的活在當下。
「每件事情都回到生命最根本的純粹。」
英國近代自然文學經典《山之生》,書中沒有8000公尺以上攻頂攀登的冒險故事、沒有瀕危傳奇的英勇人物、沒有閱歷無數山頭的遨遊紀錄,而是作者花了數十年在同一座山脈,由內而外的感受、觸摸和聆聽,並且嘗試理解山敬重祂、對於山林的敬意和探索自我本源的體悟。
裡頭提到「人與山的關係」。 自己與山林的關係,我左思右想實在想不出個所以然。
「關係」總是人去賦予它意義(定義)的,尤其是對於大自然的萬物,如山如海。登山家總會把山林擬人化(神性化),以表自我的虔誠與對自然萬物的尊敬,進而定義自己與山的關係。但山是大自然,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人與山的接觸是相當自然平常的事。所謂的虔誠與尊敬不過是現代人亟需找回過去「與自然共生」的方式。
山之於我,某方面來說就像個空間、一個環境。山林提供了很好的環境與條件,讓人身在其中「必須如此」。單日動輒數十公里的跋涉,明白何謂積累與耐性;行囊的負重更理解到取與捨的拿捏;身在荒野林中也充分意識到自身安全的風險管理;與山林中最純粹的狀態,在在都都塑成一個很好的內省模式。

是個學習的場所;
是個探索自我的空間;
更是個找回「自然人性」的環境。
都希望自己能從每一次的登山過程中,學習到什麼或是感受到什麼。當覺得確定了自己持續爬山的根本原因時,又會在下一次的登山中產生新的想法,從顛覆到懷疑。好像一直都在認識它,一次又一次不斷的重新認識,或者說想試圖窺伺它的根本樣貌。
你呢,喜歡爬山的原因是什麼?
群山在召喚,我們必須出發。
有機會,一起去爬山吧!
avatar-img
4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抵制一直是消費者用來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迫使抵制的目標屈服,不過以實際的結果而論效果通常有限,但以更深層廣泛的影響而言,抵制運動會形成難以估量效果的社會集體共識。
別鬧了,就算你淨了100次海攤,假若平時的心態與生活習慣不環保,那你也只是付諸勞力去購買破壞環境後的贖罪券,還有那自我安慰以及自以為的環保認證。
烏托邦代表著,一定程度的階級與統治、抑制思想與學習,甚至是藝術與科學,以徹底制約的運作方式讓群體社會維持在一個極度穩定、和平、人人快樂的狀態;而反烏托邦則是更注重自由、個人思考、靈性創作、自我成長與追求、情感表溢等等,但是相對存在混亂。
使用Google Maps導航會使用「行進方向朝前」還是「北方朝上」模式? 想必大部分人都是用最直觀的前者,但有時候若想好好了解一個地方我反而會用「北方朝上」模式,更熟悉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用「行進方向朝前」永遠不會都在迷路依賴導航阿),不過就需要更強的方向感。..人的本能方向定位分為
抵制一直是消費者用來表達憤怒的一種方式,迫使抵制的目標屈服,不過以實際的結果而論效果通常有限,但以更深層廣泛的影響而言,抵制運動會形成難以估量效果的社會集體共識。
別鬧了,就算你淨了100次海攤,假若平時的心態與生活習慣不環保,那你也只是付諸勞力去購買破壞環境後的贖罪券,還有那自我安慰以及自以為的環保認證。
烏托邦代表著,一定程度的階級與統治、抑制思想與學習,甚至是藝術與科學,以徹底制約的運作方式讓群體社會維持在一個極度穩定、和平、人人快樂的狀態;而反烏托邦則是更注重自由、個人思考、靈性創作、自我成長與追求、情感表溢等等,但是相對存在混亂。
使用Google Maps導航會使用「行進方向朝前」還是「北方朝上」模式? 想必大部分人都是用最直觀的前者,但有時候若想好好了解一個地方我反而會用「北方朝上」模式,更熟悉座物之間的相對位置(用「行進方向朝前」永遠不會都在迷路依賴導航阿),不過就需要更強的方向感。..人的本能方向定位分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我時常會問自己什麼時候喜歡上爬山的?登頂是第一要事嗎?還是登山的過程更為有趣?我又是如何感知山和山中的世界?如果你也一樣愛山,偶爾也會給自己這樣的靈魂拷問,那本書即是解答。
登山的行前準備總是令我興奮,每日盯著天氣預報,反覆檢查裝備有無闕漏,特別是購入新東西時,總會迫不急待到山上驗證實用性。每回登山都是為下一回預備,因此通常一下山立刻開啟檢討會模式,之後根據討論結果奔向登山用品店,或更新或補齊,再期待下次使用。即使登同一座山,也會因為季節、同伴、當下自身狀況而有不同體驗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11/15/2012 我喜歡登山,登山除了本身就是一種興趣外。 還可以引伸出其他不同的興趣,像是攝影,攀岩,嚮導。 受到登山朋友的影響,我也參與了國家公園保育志工的工作。 除了可以延伸自己的興趣外,還可以為台灣的山林,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由一開始的資料審核,到面試及測試,接著各種課堂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Thumbnail
我時常會問自己什麼時候喜歡上爬山的?登頂是第一要事嗎?還是登山的過程更為有趣?我又是如何感知山和山中的世界?如果你也一樣愛山,偶爾也會給自己這樣的靈魂拷問,那本書即是解答。
登山的行前準備總是令我興奮,每日盯著天氣預報,反覆檢查裝備有無闕漏,特別是購入新東西時,總會迫不急待到山上驗證實用性。每回登山都是為下一回預備,因此通常一下山立刻開啟檢討會模式,之後根據討論結果奔向登山用品店,或更新或補齊,再期待下次使用。即使登同一座山,也會因為季節、同伴、當下自身狀況而有不同體驗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09/25/2016 山上的忘了   這幾年,登山的人常上新聞。 原本己經夠多的負面山難新聞外,還衍生出數起匪夷所思的桃色新聞。   這點真讓我難以接受,尤其是在如此單純的山上。 我一直認為,登山真是一件神聖的事,過程中是可以讓自己最接近虛空的時刻。 而登山需要的知識及技術,也非其他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11/15/2012 我喜歡登山,登山除了本身就是一種興趣外。 還可以引伸出其他不同的興趣,像是攝影,攀岩,嚮導。 受到登山朋友的影響,我也參與了國家公園保育志工的工作。 除了可以延伸自己的興趣外,還可以為台灣的山林,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由一開始的資料審核,到面試及測試,接著各種課堂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