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要怎麼把「運動」訓練成一種「習慣」?

忘了母親何時開始日日出門繞著學校的操場走路,偶爾與母親聊起朋友、同事,母親總是有那麼點危機感說著好多人都開始柱拐杖、坐輪椅,有些病痛纏身,才剛進入老年就已經衰老得需要被照顧。
像母親那樣的「勞動階層」年輕時把工作當作吃補,天天以勞動替代運動,別說沒時間運動,多半也都是下了工之後,再也沒有力氣去運動。而放眼望去大部分的人對於「運動」這件事,多半都還是停在「我要瘦」的「外貌迷思」裡,好像「沒有很胖」的人,就能夠不需要「運動」。
後來有幾回,在學校操場旁打籃球時,會看到幾個與母親同齡、國中時期的老師,繞著操場的跑道一圈一圈走著,連同樓下年過七十生了場大病的鄰居,也開始三兩天的運動著。
「運動」這件事,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但人們往往必須「看到成效」才認為「我應該要去做這件事」,否則很難給自己一點動力去執行或形成一種規律。那麼「體重」就變成一種評斷「要不要運動」的標準。
但事實上與「體重」比較相關的是「飲食」,「要瘦」是要控制飲食,而運動則是維持身體的強健程度,但多半要維持運動到一定的程度,人才能從日子的變化裡「發現運動的好處」,比如說:體重沒變但體態變得結實且曲線變好看了、比較少出現焦慮失眠的狀態、本來很疲態的身體透過運動而放鬆了(運動真的不會使自己更累,而是更放鬆!)……
到底要怎麼把「運動」訓練成一種「習慣」呢?就哇賽新觀點這集podcast聽來,有一個東西很重要:「數據」那麼,就有人會問:「到底要不要買一支專業的運動錶呢?」
以我好幾年天天運動的經驗值告訴我:不需要!(現在大概兩天運動一次或天天。)但有一定的數據,確實能夠激勵自己。比如說騎單車和游泳都會有時數的比較,今天比昨天快,就會激勵到自己。不過今天也只會比昨天的時數快幾秒,也不一定天天會快就是了。
如果你是個根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先從買有計步、計時功能的就可以了,什麼心率這種東西根本不需要,夠精準的多半都非常貴,更不需要的是那種「連結手機通知」的功能(我都把它們關掉了!)要運動就好好運動,還讓手錶干擾你幹嘛?
年近四十前,身邊一堆同齡的男性或剛過四十的男性們,常常喜歡在運動前拍照打卡,顯示自己「正在前往運動的路上」,對於一個常常沒事做就跑去運動的我來說非常不解,常需要問一下身邊的人「為什麼這些男人那麼喜歡運動的時候打個卡讓人家知道?」(對,大部分都是男性。)
後來得到的解答是:「因為這樣是一種激勵自己的方式啊!」我才理解,原來「運動」這件事對於許多不把它視為習慣的人來說,是需要「被鼓舞」的事!(後來我也才發現,我天天PO圖叫大家運動,還真會激起一些人跟著運動!)
在習慣養成之前要怎麼樣不發懶去運動呢?其實最重要的是「把你浪費在不必要的時間拿回來。」尤其是「我好不想做那件事」的這種內心糾結!
「我好想打電動」「但是我必須要工作」,那你就做一件事,花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去打電動,然後再花兩個小時去工作。但不要花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去糾結:「我好想打電動,但是我必須要工作」,結果沒玩到也沒工作。那幹嘛不好好去玩,再好好回來工作呢?
大部分的人是因為沒有感覺到「運動」所帶給身體的反饋,而不願意運動,加上會累、會痠痛就不想動。做任何事,都要有「喜歡」這個點,工作、運動、遊戲都是。不要浪費人生在糾結不必要的情緒,時間省下來,去做你喜歡的事!
你只要對抗一次自己「好不想去」的內心糾結,起身一次去運動,下一次就不會這麼難了!多試幾次,它就會變成是習慣。身體後來給你的反饋可能不是在你的體重上,而是在某個片刻你會發現運動讓自己變精實了。這需要花點時間細細感受!
後話: 那集Podcast完全不適用於我,聽了我才發現,不是我很規律很自律,是大部分的人「起而行」的能力沒有我來得快。後來我也不太看數據而運動了!我的體重都掉不下來,但我的運動量應該是我認識的人裡面算是非常大的人,體格倒是精壯不少,反射動作也快些!有次騎單車摔車還敏捷在地前滾翻一圈就站起來了!那時就非常感謝自己平時的運動鍛練出肌肉的支撐力,也就更喜歡運動了!
圖: 我的GARMIN735XT和游泳的SONY防水mp3(居然沒有寫文介紹過這個mp3,已經是我游泳八年來買的第二個了) 。當初買這支錶是有段時間我心悸得厲害,為了鎬賞自己騎單車20KM達成100天而買的禮物,想說來看看自己的心率,但下水游泳無法監控心率只能用於計時。平時不騎車也不游泳時,我只戴小米的計步器。
這篇某幾段是之前記錄在facebook上copy來的。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