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少女》讀後札記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殖民产物-新村。大概承载了大半大马华人的回忆。据闻,英人的集中营在大马是唯一成功落实的区域,這原由想必和村民的民性有着密切的相关吧。在那年头,华人大都是卑微的外来者,若不是他們的原鄉油盡燈枯,也不會有人傾一切家當,秉持著絕地而後生的信念,在这土地祈求一丝温润。如書中的南叔所歷,可謂部分村人來歷的縮影。


《野村少女》是作者梁金群的第一手素材,所寫大都为親身體驗或耳闻。那一路走來的故事,滿是華人對於生活的謙卑和感恩。其精神和毅力是值得書寫和傳唱的。那是早年的困苦,滑稽,獵奇,乃至驚險。多個故事拼湊了那年代的面貌。


新村的成立,和這國家的獨立同在一個十年間,都已歲過甲子。那草創年代的社會,是奠定現今社會的基石。而那群被窩在新村裡的人雖默默無聞,卻付出和造就了如今的各種。若沒有這些僅為了生活的人,這國家大概未能有橡膠和錫礦產業的國際輝煌成就。此外還有很多,已靜逝於時間的故事,我作為八零後的新村人未盡得而知,更別說如今也已成年的九零後,乃至更多的後生。


閱讀同時,我不時開著衛星地圖,找尋故事所述的場景,那村中的古早蓄水池,駭人的猛鬼灣,或吉靈人的雜貨鋪,乃至外围的霹雳河,瓜拉江沙等风貌。或許早已物是人非,衛星地圖上也未能再現。循者作者的文字和我的記憶,結合科技的便利進行重現,這或許就是歷史共鳴吧。雖那山已非那山,那路已非路。這回憶和探尋的樂趣,便是新村人讀此書的專屬吧。(筆者來自書中所述的隔壁村,對於此地有些交集,又未盡悉。這實為學習和對品讀歷史故事的趣味所在。)


作者在故事情節中的描述,還原了當時的方言對白,標註白話翻譯。做為村人,那原話是再熟悉不過。那些成為上一輩口頭禪的穢語,是種鄉音的面貌,使得那年的角色活靈活現於紙上。但大馬華社畢竟經歷過[多讲华语,少说方言]运动,方言渐渐式微。能有这方面紀錄的书写者大概也买少见少了。


此外读感也颇有学生时期的作文範本之韻。作者不愧自小為學霸,那稳当的格式,豐富的詞彙和恰當的成语。讓我不禁想到了求學時期,若中文老師發現此等佳作,必向學生強推。這樣的說法絕非把此作“貶”為學生作品,而是這文風驟變的年代。確實在文法上讓我個人也“讀出”過往,那時。文韻就如先前所言,這实属-馬華作家之作矣。


當初發現此書也是在地方上的臉書群組,那是個賣書籌款義賣。這樣的舉措在華社間重複,延續的日子比新村成立還長久,也早已司空見慣。作者雖已遠嫁異鄉,在文筆間卻緊繫於故鄉,是為華社一再教育和追求的飲水思源之心。


當然在此也並非一再歌頌那老生常談,視书中所述的种族关系,贫困问题,华文教育,貌似遥远的历史,实则是个开端的讲述。當中的許多事項也尚未得解,社會还在努力的用更好的方法处理,按书中所言 “更高层次和更美好”。


那憧憬依然還在,哪怕如今許多新村如中轉站那樣,四向分發人口。那美好成就,亦從不少個人到家庭中達成。家庭以外的,其餘的,終極的美亦將如願。新村早已成就幾代人,哪怕那再耗上幾代人的時間,哪怕新村也在為自己的歷史責任書寫著結尾。


若一切如此書,表述著初心。好比有種精神提醒著精神,似那不屈不饒的野村精神。

——————————————————————

筆名- 牛呵迪

#原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牛呵迪的沙龍
0會員
23內容數
牛呵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12
頁28的 圖文 在許久前,書市場有數部翻譯書籍,硬核的圖文,奇趣的內容,高精的瞰視圖和細述的文字,說著的是妹尾河童生的窺看系列。 藉由這樣的內容探訪和採集,我們得意探知許多專精領域的內部面貌。 可見書者對於課題的掌握性,和正好的切入視角,備具用心編輯。 頁44的 時間軸
Thumbnail
2022/02/12
頁28的 圖文 在許久前,書市場有數部翻譯書籍,硬核的圖文,奇趣的內容,高精的瞰視圖和細述的文字,說著的是妹尾河童生的窺看系列。 藉由這樣的內容探訪和採集,我們得意探知許多專精領域的內部面貌。 可見書者對於課題的掌握性,和正好的切入視角,備具用心編輯。 頁44的 時間軸
Thumbnail
2022/02/12
在決定訂購此書,是那則清華海歸的編輯簡介,當然他或許有著私人因由,並無想像中的偉大理由。但能在兩大分差中做出相對少人選取的抉擇,是難能可貴的。 曾經有群早到的先賢,他們取利於這片土地,並尋得了其中的差異相安門道。施受間,誕生了一種個新的群體,更為這土地做出重大的回饋。
Thumbnail
2022/02/12
在決定訂購此書,是那則清華海歸的編輯簡介,當然他或許有著私人因由,並無想像中的偉大理由。但能在兩大分差中做出相對少人選取的抉擇,是難能可貴的。 曾經有群早到的先賢,他們取利於這片土地,並尋得了其中的差異相安門道。施受間,誕生了一種個新的群體,更為這土地做出重大的回饋。
Thumbnail
2022/02/12
說遠了,刊中遠離了不可褻瀆,根不提八大藝術。 順著閱讀,第一輯的——社會牽連-公共性。我們看見了「公共空間」,這樣的字眼。他們接觸書中提及的Buku Jalanan。這是跨語系的交結,前提或許是書者的資源涉獵和圈子之間的交流所致。但這是不容易的。
Thumbnail
2022/02/12
說遠了,刊中遠離了不可褻瀆,根不提八大藝術。 順著閱讀,第一輯的——社會牽連-公共性。我們看見了「公共空間」,這樣的字眼。他們接觸書中提及的Buku Jalanan。這是跨語系的交結,前提或許是書者的資源涉獵和圈子之間的交流所致。但這是不容易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到了新房間比先前的房間乾淨清爽多,至少沒有更多溼霉味,大樓位在村莊中心因此住戶很多。熙攘人群的聲音使我焦躁,嘴雜又沒內涵,壓抑衝動想一次讓全部的人閉嘴……
Thumbnail
到了新房間比先前的房間乾淨清爽多,至少沒有更多溼霉味,大樓位在村莊中心因此住戶很多。熙攘人群的聲音使我焦躁,嘴雜又沒內涵,壓抑衝動想一次讓全部的人閉嘴……
Thumbnail
原本是「借土養命」,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轉變為落地生根,這群被泛稱為「孤軍」的前國民黨軍人與其家眷後裔,儘管流亡在外,卻仍舊以中華兒女自居,並藉由種種方式來維繫其「純正的」中華文化。但當新時代來臨,世代間的齟齬開始出現,看似永續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產生裂痕。
Thumbnail
原本是「借土養命」,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轉變為落地生根,這群被泛稱為「孤軍」的前國民黨軍人與其家眷後裔,儘管流亡在外,卻仍舊以中華兒女自居,並藉由種種方式來維繫其「純正的」中華文化。但當新時代來臨,世代間的齟齬開始出現,看似永續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產生裂痕。
Thumbnail
眷村文化是台灣社會特有的記憶,來自大江南北的各方叔伯嬸嫂,在此落地生根、安心立命,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許多戲劇和電影皆有取材,也有不少傑出工作者來自眷村。隨著時代進步眷村陸續遷出改建後,仍有保留當年房舍建築的新村,提供遊客參觀體驗這裡的生活型態。
Thumbnail
眷村文化是台灣社會特有的記憶,來自大江南北的各方叔伯嬸嫂,在此落地生根、安心立命,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許多戲劇和電影皆有取材,也有不少傑出工作者來自眷村。隨著時代進步眷村陸續遷出改建後,仍有保留當年房舍建築的新村,提供遊客參觀體驗這裡的生活型態。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1996年通過《國軍眷村改建條例》,我的「眷村生涯」正式結束。之後偶爾經過童年生長的巷弄,我拼命地尋找證明自己曾經在此生活過的蛛絲馬跡,但芭樂樹和梔子花都已不在,紅磚牆已成了鋼鐵柵欄,唯有夏日的知了,一聲一聲提醒著,舊日時光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十年過去,身邊依然持續書寫、創作的人似乎只剩下本熊了。回想那個年代,Facebook 尚未流行,消息的流通依靠電視新聞、報紙或人傳人;甚至在更早,香港剛完結零三年大遊行,成功首次推翻二十三條立法,香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真正的民主靠近自己一大步,似乎都是值得令人懷念的幸福日子。
Thumbnail
十年過去,身邊依然持續書寫、創作的人似乎只剩下本熊了。回想那個年代,Facebook 尚未流行,消息的流通依靠電視新聞、報紙或人傳人;甚至在更早,香港剛完結零三年大遊行,成功首次推翻二十三條立法,香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真正的民主靠近自己一大步,似乎都是值得令人懷念的幸福日子。
Thumbnail
語言是傳述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保留文化的意識載體。人們透過語言理解一樣事物的型態與象徵意義,這即所謂「意識形態」。語言是人與地方深近融入的象徵,是可貴、親近的記憶寶物。但,也正因為語言親近著人,更親近著地方,一旦語言隨著人離開地方,它究竟又能保留多少文化、傳承多少記憶呢?
Thumbnail
語言是傳述知識的重要媒介,也是保留文化的意識載體。人們透過語言理解一樣事物的型態與象徵意義,這即所謂「意識形態」。語言是人與地方深近融入的象徵,是可貴、親近的記憶寶物。但,也正因為語言親近著人,更親近著地方,一旦語言隨著人離開地方,它究竟又能保留多少文化、傳承多少記憶呢?
Thumbnail
  我现,在大伙寻觅早餐之时。老店昏暗的内,褐黄的白风扇还在为百年运行的壮举旋转,制照了些些明晃晃。老者盯着外来的小伙,似好奇又经如司空。头裹头巾的妇人前来点餐,我们才刚以巫语点餐,那妇人转头译道出闽南话语“咖啡,罗地..”等。随即又转变成裹着温度,冒着芳香的料理。     “这样食肆都是安心的。”
Thumbnail
  我现,在大伙寻觅早餐之时。老店昏暗的内,褐黄的白风扇还在为百年运行的壮举旋转,制照了些些明晃晃。老者盯着外来的小伙,似好奇又经如司空。头裹头巾的妇人前来点餐,我们才刚以巫语点餐,那妇人转头译道出闽南话语“咖啡,罗地..”等。随即又转变成裹着温度,冒着芳香的料理。     “这样食肆都是安心的。”
Thumbnail
  殖民产物-新村。大概承载了大半大马华人的回忆。据闻,英人的集中营在大马是唯一成功落实的区域,這原由想必和村民的民性有着密切的相关吧。在那年头,华人大都是卑微的外来者,若不是他們的原鄉油盡燈枯,也不會有人傾一切家當,秉持著絕地而後生的信念,在这土地祈求一丝温润。如書中的南叔所歷,可謂部分村人來歷的
Thumbnail
  殖民产物-新村。大概承载了大半大马华人的回忆。据闻,英人的集中营在大马是唯一成功落实的区域,這原由想必和村民的民性有着密切的相关吧。在那年头,华人大都是卑微的外来者,若不是他們的原鄉油盡燈枯,也不會有人傾一切家當,秉持著絕地而後生的信念,在这土地祈求一丝温润。如書中的南叔所歷,可謂部分村人來歷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