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現實與理想|談天龍八部中段譽角色的政治哲學辯證

「天龍八部」應該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第一部根據西方戲劇理論所設計出來的小說,其創作理念應該是以故事形式,詮釋生活中的佛理。
根據金庸先生原先的構想:「這部小說將八個故事,每個故事為一部,但八個故事互相有聯繫,後組成一個大故事。」而且「寫的是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
當然,在金庸先生花了近三年(1963 到 1966)後所寫成的天龍八部,(連本人都承認)與原先構想大大不同,歸咎其原因,想來與金庸先生的報人身份脫不了干係,在創作期間,他想必持續閱讀到大量世間的資訊,因此與一般「閉門造車」的創作歷程不同。
初版創作期間的金庸先生大約不算是虔誠的佛教徒,只是對佛教思想有興趣,所以當他開始接觸佛教經典與故事集後,腦洞不免大開,計畫趕不上變化,創作出一篇篇充滿各式奇詭人物,故事線澎湃洶湧的史詩級鉅作。
既然金庸先生原先要寫的是「雲南大理國」的故事,我們不如從最早出場的段譽開始說起,揣摩一下金庸原先想寫的故事。
基本上,武俠小說總是以人物間的愛恨情仇為敘事主軸,所以讓我們先從段譽的戀情看起。
段譽是在「無量玉洞」見到 「神仙姊姊」的玉像後對其驚為天人,也才有了後來對王語嫣的癡迷。
這段情節安排出現的甚早,所以應該是金庸先生在構思時就有的佈局,而且,對熟悉西方政治哲學發展有興趣的讀者,應該可以嗅出這「無量玉洞」的構想可能是脫胎自柏拉圖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相關文章:柏拉圖的洞穴與義大利的人文主義分流
柏拉圖的洞穴比喻希望人們從各式各樣的陰影去理解「原型」,然後以之為基礎,建立「理想國」,而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則是一開始就見到栩栩如生的「神仙姊姊」的「完美典範」,以之成為「理想對象」的原型,待見到了王語嫣後,很自然就認定她是自己的完美情人。
如果再考慮段譽出身大理王室,最後,成為大理一代明君,就不難理解金庸先生其實是以「段譽」這個角色來討論一位「追求理想」的「政治人物」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試著推敲一下為什麼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一開始想寫的是「大理國」而非「大宋」的故事了。
基本上,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中故事大背景都是建構自歷史材料的,所以,歷史上確有大理王朝。不過,就地理位置而言,大理國承繼的文化主幹是滇系文化,所以讓我們了解一下滇系文化。
根據考古發現,滇系民族主要是由古代的越系民族遷移到雲南中部及東部地區所形成,到了戰國時期,由楚國將領莊蹻將中原文化帶入,並率眾擊退秦國進攻,成為滇中第一個統一王國(史稱莊蹻入滇)。莊蹻建立的滇國領土廣大,最後在漢武帝時受到中原王朝的注意,漢武帝也在招降滇國不成後,發兵進攻,滇王舉國歸附後,武帝將滇地納入版圖,設益州郡,從此與中原往來密切。
不過,滇地廣大,且多山,所以當地的邊疆部族應該可以一直保有自己的社會組織,而且因為「天高皇帝遠」所以有些部落可以在中原勢弱時趁機壯大,到了唐朝天寶時期,其中的一個大部落烏蠻征服了白蠻,建立起了六個詔(王國),其中之一的蒙舍詔後來在唐朝的幫助下成立了南詔國,後來又幾經遷都和更替,最後有了西元937年大理國。
至於,大理國王為何世代出家? 這可能是受到來自上乘部佛教(又稱小乘佛教或南傳佛教)的影響。由於阿育王的大力支持,佛教從北印度開始往外擴張,到了斯里蘭卡時,開始與王室緊密結合,再加上當時斯里蘭卡的富饒,使東南亞的佛教出現有別於主要透過中亞傳播的佛教的宗教觀。
如果在考慮大理王室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大理國很可能是受到各方佛教勢力與思想互相衝擊的地方,與金庸先生當時所處的香港非常相近。這也許就是「天龍八部」將原始構想放在大理國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段譽一開始掌握的功夫是「凌波微步」呢? 這大約是因為當時的香港算是當時許多華人因為戰亂而避居的地方之一吧!只是,段譽原為世家公子,雖不喜習武,但對易理有興趣,所以,當他遇見危險需要逃命時,就能很輕易的發揮易經所指引的步法。
再回到「習武」的過程,段譽可以很快掌握逍遙派的武功,有一部分也是因為他天性中對於「權力」總是可以「淡然放下」吧。他的痴是對「理想」的「痴」,他要追尋的一如柏拉圖,是「完美的政治運作」!
可惜,在金庸寫作期間,殘酷的政治現實正不斷地挑戰華人世界的政治運作,段譽所癡迷的王語嫣又一心一意愛著想要復國的表哥慕容復,段譽的情感世界因此充滿了「求不得苦」。
所以,就段譽的苦而言,一切的悲劇根源都在於柏拉圖的政治理想,所以,我們不妨跳開有關段譽的設定,了解柏拉圖的政治理想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基本上,柏拉圖的政治理想是「貴族政治」,這與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因為追求真理、追根究底的哲學精神反而被雅典公民判處死刑有關。一般相信,受了刺激的柏拉圖因此無法相信「民主政治」的運作,所以,主張將「政治哲學」當作一種專業,讓「哲學家」當「皇帝」來領導國家。
可想而知,這種主張會受到「學院派」的青睞,追尋完美的政治運作也會成為學院派的「首要理想」。不過,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想要從政的學院派也因此不免要面對無暇「皓首窮經」的苦惱,如果有一位佳人,幫忙理清頭緒,適時指點迷津,「哲學家皇帝」才有機會能兼顧事業與愛情。
這或許就是金庸先生設計王語嫣角色的初衷,而且在初版的結局中,也安排了王語嫣接受了段譽的感情。不過,在改版時,金庸安排王語嫣回到表哥慕容復的身邊,段譽則娶了鍾靈、木婉清、還有夢姑的侍女曉蕾。
對這個安排有許多讀者表示不滿意,可是從「政治哲學」的觀點分析,這或者暗示了後來的金庸先生決定讓歷經考驗後的段譽當皇帝時,可以享受皇帝的特權,由數名愛著他的女子陪他治理國家,雖與「專一」相違背,但也算符合「上乘部佛教」的政治理想。
大理時期的真身觀音像
大理時期的真身觀音像
畢竟,王語嫣本身並未習武,只是憑著對表哥的愛熟讀武書,雖然在段譽看來是「語笑嫣然」,但在實際臨戰時,無力入局的她,許多指點在當局的武者聽來恐怕只是「語焉不詳」,不見得可靠。
至於,慕容復的復國理想究竟能不能實現,要如何實現,想必金庸先生一直無法決定,改版後將王語嫣送回慕容復的身邊,也可以視為金庸先生對慕容復的祝福了吧!
更可惜的是,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從未對慕容復的復國理想多所著墨,這點,也許才是金庸藉段譽所做的政治辯證中最大的失落!
至於,金庸先生心中還有「政治理想」嗎?
想必是有的。只是藏在逍遙派的無崖子的心中最愛「李滄海」上,而且在天龍八部中段譽追尋的場景並不存在。
逍遙派的武功很重視讓人發揮本性,所以金庸先生的政治憧憬或許在天龍八部時期比較接近擁有「赤子之心」的「老子」——
圖片來源:每日頭條
本文圖片來源及相關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