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承家業這個問題是標準的 Case by cas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昨天ptt出現一篇女生想逃離家長情緒勒索繼承家業的求救文, 大意是說, 女生的弟弟是個廢物, 但她自己想要跟家裡不撕破臉的情況下好聚好散

[問卦] 怎麼樣拒絕承接家裡的事業


台灣中小企業人口約900萬, 扣掉把老闆/老闆親戚算進去也是個龐大的數字, 所以大部分的人大概間接聽過接班問題, 不太知所以然. 而接班這個問題本質是人, 所以複雜, 這個問題只能 Case by case, 沒有"總之就是該這樣做"的系統解/一般解, 換句話說, 可以訂出最低才有必要討論的低標, 但討論不出如何讓大家想接的低標.

如果家業本身有吸引力, 根本不需要討論你也會有意願

但有意願跟接不接的了班又是另一回事了...


好, 先講討論的低標 → 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冒險家, 穩定低風險的工作人人都想做, 只要家業屬於產業變化小, 低競爭/取代性低, 穩定現金流, 報酬適當 = 可以討論

  • 產業變化小, 意思是你可以經驗傳承按表操課, 不會發生一接班整個產業就大蕭條的狀況, 那麽沒什麼遠大抱負或是自以為 Chosen One就還是乖乖就業的好
  • 低競爭/取代性低, 這2個可以是同義詞, 很大的關係到第一項, 白話就是你不會做到一半莫名其妙的倒掉
  • 穩定現金流, 也很好理解, 如果是那種期貨盤商需要搞金融工具的, 天天跑三點半抵押車子抵押房子的, 大部分人都不想這麼累
  • 報酬適當, 當然每個人需求不一樣, 但高於白領上班族是一般的低標, 當然你願意領22k可是你超有愛也不會攔你, 但就又驗證了接班是 Case by case

再補充一下一般人對接班類型的知識,

  1. 小家業, 沒什麼特殊技術/資本要求, 就只是上一代做很久的東西 → 接班的重點是家庭關係
  2. 實業, 小工廠一類, 有點技術/資本要求 → 接班的重點是實業本身
  3. 傳統產業, 就是一般認知的各種傳產 → 同上, 但會多考慮些人情世故社會關係
  4. 集團, 一般人只從偶像劇或是民視八點黨才看得到的大財團 → 民視演的都是真的, 有利益的地方就是血流成河. 大哥年收千萬為了能多分100萬和弟弟鬧了20年到對簿公堂不是特例. 順利繼承家族企業最後卻賠得半死不活的也不缺例子. 乖乖交給專業經紀人, 讓子孫坐著當股東也是種出路

好~講故事時間

以下是真實案例, 當作自己是其中一個爸爸的子女, 請問哪間公司你比較有意願接班?

  1. 爸爸是台灣國企下游的小供應商, 按表抄課躺著接班, 公司倒的那天=台灣亡國的那天, 收入完全符合大家認知東區少爺/公主, 精英白領主管
  2. 爸爸是螺絲進口商, 有股東有客戶有30年老員工, 想接班先和新員工一起領25k, 爸爸死後繼承的收入, 如果你不玩公司的就是自己的那套, 就是剛好贏一點點跑去大公司當主管的同學, 唯一的好處就是你不用學新東西, 你接班或是請一個外人來打工沒有任何區別

大部分人都會選1, 但最後接班成功的是大家最看不起的血汗工廠, 因為兒子沒有特別的興趣, 也沒有花大錢的需求, 安安穩穩待在公司最好

國企下游那個, 女兒是高盛證券金融專才, 可以實踐自我薪資又不輸自家產業. 兒子醉心野外運動, 休閒娛樂是征服台灣百岳, 寧可做一般工作也不願意被綁在家族企業, 所以最後公司也就賣了.

接班這個問題, 值不值得接只是 default, 願不願意接基本上都是個人問題, 接了之後好不好又看個人造化了 這篇回文 就是屬於接了很糟的那種負面案例.


Ugly truth 時間

其實大家羨慕的那種繼承家業, 現實生活中是不太存在的, 新聞上那種讓大家羨慕的富二代, 身處小企業基本上是咬定要敗光家業坐吃山空才能過得這麼爽. 至於財團廢物, 那又是另一回事, 老話一句你可以參考民視, 或是歐美影集那種吸毒嫖妓最後用藥過度死在度假豪宅浴缸的, 都有現實的案例

再來, 光是要滿足大家要討論的低標就很困難, 那種至少都是小工廠等級才有機會, 要知道絕大多數的家業, 薪資跟不上白領菁英就算了, 在商業上也不是無可取代的(你會care家巷口的早餐店祖傳3代嗎?或者說你說得出哪幾家早餐店祖傳三代?), 就算是有祖傳3代的小吃店, 現在照樣要靠低薪外勞和二度就業婦女來壓薪資成本啊. 連日本那種10幾20代的職人都一樣有死於技術換代的. 日本金剛組那種千年企業, 中間一樣遇到繼承人不願接班在祖墳前自殺, 後來得靠分家嫡孫的妻子來接班

, 真的進入家業之後你就等於人生都鎖定了, 你也沒有辭職/換工作的那一天. 而且當你開始管理一間公司, 負債, 工期, 犧牲家庭那種壓力很多人是受不了的

講難聽一點, 對一般人來說如果成為工薪階級都活得比繼承家業好, 為何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美薯抖內箱的沙龍
12會員
9內容數
這是在FB Page廢文發得太多之後整理困難的產物 → https://www.facebook.com/AmericanTaiwan 拜託千萬別浪費錢Donate, 你可以存下來買Switch啊~動森啊~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篇是人肉投資理財指南,能幫助父母發掘非典型就業子女的附加價值,不無小補的省下時間成本與增加金錢收益。
Thumbnail
本篇是人肉投資理財指南,能幫助父母發掘非典型就業子女的附加價值,不無小補的省下時間成本與增加金錢收益。
Thumbnail
—別為了年資而勉強自己待太久— 很多人認為勞保年資的累積很重要,想要累積一定的經驗,等到時間到了、找到新工作了再跳槽,但人生苦短,實在不需要為了短短幾年年資經驗,而勉強自己待在一個不OK的公司浪費生命。
Thumbnail
—別為了年資而勉強自己待太久— 很多人認為勞保年資的累積很重要,想要累積一定的經驗,等到時間到了、找到新工作了再跳槽,但人生苦短,實在不需要為了短短幾年年資經驗,而勉強自己待在一個不OK的公司浪費生命。
Thumbnail
我們在招募時會把需求寫的詳細,很簡單的道理,不弄清楚在找什麼樣的人,就不可能找到合適的人,想等人才從天而降,作夢比較快。那為什麼部份的企業主會理所當然覺得我的小孩是最佳的選擇呢?在沒有完整接班計畫的情況下卻期望子女回家幫忙就能帶給公司長期正面的影響,是不是把二代當成救世主了?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Thumbnail
我們在招募時會把需求寫的詳細,很簡單的道理,不弄清楚在找什麼樣的人,就不可能找到合適的人,想等人才從天而降,作夢比較快。那為什麼部份的企業主會理所當然覺得我的小孩是最佳的選擇呢?在沒有完整接班計畫的情況下卻期望子女回家幫忙就能帶給公司長期正面的影響,是不是把二代當成救世主了?是不是哪裡怪怪的?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仇富文, 也不是貶低富家後輩文, 我想要思考的工作熱忱, 甚至是選錯職場的代價!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仇富文, 也不是貶低富家後輩文, 我想要思考的工作熱忱, 甚至是選錯職場的代價!
Thumbnail
【接班G.G了】~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也就是二代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我真心認為沒有任何角色比接班更必須承擔代溝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但,有沒有哪天,我們能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呢?
Thumbnail
【接班G.G了】~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也就是二代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我真心認為沒有任何角色比接班更必須承擔代溝帶來的壓力與挑戰,但,有沒有哪天,我們能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呢?
Thumbnail
最近又到畢業求職季,新鮮人急於踏入職場,但這兩年不只遇上疫情,還有全球不景氣。企業不賺錢,就努力縮減人事,於是人力需求少,求職困難,即便開出職缺,往往也是接近基本工資的20多K。 我有幾位晚輩都是這1、2年畢業,雖然他們求學過程算還優秀,也有一技之長,畢業後積極考試、遞履歷,但求職之路顯然不那麼順利
Thumbnail
最近又到畢業求職季,新鮮人急於踏入職場,但這兩年不只遇上疫情,還有全球不景氣。企業不賺錢,就努力縮減人事,於是人力需求少,求職困難,即便開出職缺,往往也是接近基本工資的20多K。 我有幾位晚輩都是這1、2年畢業,雖然他們求學過程算還優秀,也有一技之長,畢業後積極考試、遞履歷,但求職之路顯然不那麼順利
Thumbnail
畢業後各奔東西,友人H沒什麼懸念,在家人的意見下到家族裡的企業工作,從基層做起、待工廠,熟悉每個操作環節,因應著法規變得嚴謹、或是技術需要深化,他也不假手他人自己去研讀、考證照等。〈吉白職場 EP09|中小型家族企業傳承〉點擊連結到其他平台收聽吧!
Thumbnail
畢業後各奔東西,友人H沒什麼懸念,在家人的意見下到家族裡的企業工作,從基層做起、待工廠,熟悉每個操作環節,因應著法規變得嚴謹、或是技術需要深化,他也不假手他人自己去研讀、考證照等。〈吉白職場 EP09|中小型家族企業傳承〉點擊連結到其他平台收聽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