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假時我滑了一下 facebook,越來越多朋友去外帶或宅配年菜,請家事達人負責掃除,過往那些揮汗如雨,動員全家上下只為準備除夕過年的光景,已經不再。
別誤會,我也覺得挺好的。每年都要上班到小年夜,而且任何一種假期前,公司都異常忙碌,提早打掃或置辦年貨根本不太可能。所以每每到了年前最後一個上班日,我會先長舒一口氣,然後睡飽。剩下的等睡醒後能做多少是多少,刷不乾淨的窗框磁磚縫,阿算了先處理個6~7成,意思意思,剩下的年後再說。
如今的過節風氣隨著現代人生活的忙碌,朝向減輕大家負擔的方向進行。
雖說我自己也一樣,傾向把事情簡化過日子,但簡化到後來,好像連過節的樂趣也被簡化了。
小時候,「織女生」要拜拜。我家會在菜市場買紅白粉餅祭祀,金紙燒完後將粉餅折成二半,一半丟上屋頂,一半保存在神桌下的抽屜,祈禱家中女孩長成漂亮又手藝靈巧的大姑娘。
過年前,全家動員大掃除。從裡到外從上到下,都依著母親的潔癖要刷得乾乾淨淨。我老家有類和室的架高地板,地板下的空間往往是塞些平日用不到的物品或是備品,大掃除時要鑽到床下去打掃,又或跪在地上抹布浸濕肥皂水的刷地。
置辦年貨要去迪化街和大賣場。迪化街買南北乾貨,大賣場搬整箱生鮮。
在那個父親還沒有假牙,還有真牙可以嗑瓜子的年代,我們當晚輩的也還沒發胖,還可以吃糖果零食,買辦當日的晚餐往往會很豐盛,大家就嘴饞要先拆點戰利品來「試菜」。
那時家裡也還不愛買熟菜,一切都喜歡自己動手。涼拌海蜇皮的海蜇皮在迪化街選購,鴨賞要買整隻得不要買切好的,預先跑去宜蘭帶回來。家裡吃的魚早年還是黃魚,後來改白鯧,是去魚市場挑的。我記得我小時候第一次體驗魚市場採買,被魚腥味嗆得快吐了。
蔬菜則是要去濱江果菜市場。早上三點就出門,父親載著一家子,那邊不好停車,所以主要採買的都是母親,父親和兩個小孩在車上等母親買好出來。我躺在父親的車後座上,看著黑夜逐漸轉成黎明,靜謐的黑夜逐漸轉白,母親下車又上車,空氣中瀰漫著興奮歡快。
如今,父母都6~70歲了,年菜主要由我們姐妹採買,剩下看父母想吃些什麼,有時他們自己會去買,有時我們去買。但是因為大家都要工作,生鮮買得很少,主要依靠火鍋和億長御坊(今年多個合興鬆糕和立家湖州粽的熟菜)的現成年菜渡過。買熟菜真的很方便,小年夜去就可以。夠早起,都可以置辦得很豐盛。今年試了富貴雙方,醃篤鮮,都是家裡比較好評的菜。
然而奇妙的是,少了事前那樣勞碌的準備,年節氣味也淡得多了,至少對我自己而言是這樣。很怪呀?路上依然放著年節歌曲,新聞依然播著走春訊息和年度運勢,一切像是都改變了,卻也好像都不變。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過年的「付出」變少了,所以這個「收穫」也變得比較淡口了呢?
我想起過去印象比較美好卻也比較辛苦的旅遊經驗。事前就做了1~2個月的功課,準備了旅程途中必須用的東西,例如護膝登山杖等等,然後在旅途中走到腳發炎也好熱到起蕁麻疹也好,但最後登頂那刻,美好還是無以言喻。我腳上還有那時苦行留下的舊傷和蕁麻疹留下的疤痕,可是若再給一次選擇,我依然會毅然地上路。
俗話說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也許邁向事業成功的路上,依然是要這樣努力,但在生活上,我們已經有各種方式事半功倍。可事半功倍的結果應該是造就更多品味快樂的時間,怎麼快樂的濃度好像也跟著「事半」一起「功半」了。可能我還沒有找到一個面對「事半」,讓快樂也跟著倍數成長的過節技巧。我只是睡到醒,然後從前的過節記憶會時不時拍拍我的肩膀,問我是不是還記得那樣的歡快。 我不得不說,那樣過節的滋味真得是美多了。
你們有什麼維持過節氣氛的技巧可以分享呢?
或者是有什麼年節趣事或習俗可以讓我一起樂一樂呢?
明天要開工了,一起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