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回老家,今天全家去三井Outlet逛逛,大多數的時間都耗在誠品書店,更確切來說,在健康生活類別。
我在看關於三下英子《家事斷捨離》,大外甥女Susan也喜歡整理,我介紹她幾本照片比較多,我也喜歡的相關書籍。
沒想到她就跟我一樣黏在那類書了(果真是言教不如身教)。
她說:「好療癒喔~。」
真是一語中的。
有些收納書,雖收納的好,但物品數量繁多。雖有用塑膠收納盒一一分類,看起來仍是五花八門。
Susan問:「這個有整理過嗎?」
我向她解說,斷捨離派 v.s. 收納派的不同。
回程路上,她說衣櫃與文具抽屜爆炸了。
我和她討論可以怎麼處理,可以把沒在穿的衣服處理掉(「可是爸爸說那些衣服不能丟」),文具抽屜櫃也可以把沒水、漏水的筆先淘汰掉。
「同學送的髮夾用不掉,我可以斷捨離嗎?」她問:「如果她問起來怎麼辦?」
「她可能自己都忘記了。如果真的問起,妳也可以說在家裡沒帶啊。不過,我覺得是不太可能問的。」我這樣回答。
「也是。」她說。
媽媽逛街馬上脫隊去Coach排隊,買了兩個新包包(兩個五折),回到家之後,姊姊說服媽媽捨棄幾個很久沒背的舊包。
衣櫃中有兩層收納架擺的都是包在袋子中,甚至一次都沒用過的包。
其中一個防塵袋,撈出來是爸爸的包,某年他們去沖繩Outlet,媽媽說服爸爸買的包。
緣由是爸爸常常在外遺忘了帽子,或外套,或杯子,媽媽希望爸爸出門可以背那個包收納。
然而,實際上是爸爸根本不喜歡背包包出門,一次也沒有用過的包包,今天從防塵袋拿出來時,已經開始脫皮了,慘不忍睹。
媽媽最常用的是尼龍包,卻買了好幾個皮製的Coach,使用率非常低。
我們跟物品的關係,似乎說明了我們是否了解自己,甚至於身邊的伴侶。
這次的極簡30天遊戲開始之前,我心裡想的是「我已經東西這麼少了,平常一直持續在整理,還能極簡嗎?」「大概10天之後就找不到東西了吧!」
根本並非如此。
我也太過低估自己了(不管是物品數量,或是斷捨離的能力)。
進入第20天,極簡了許多過期的食物與藥品。
一直都想著「剛剛過期沒關係」、「我趕快認真煮/吃」。
事實上,當一樣物品會放置到過期,代表我沒有在使用它,而沒有它也沒關係。
那天在聽Podcast一人公司實戰手冊,主持人Ryan說現在的雜訊太多,他的建議是「如果不是必要,就不要。」
我們常常思考到的都是多多益善,多一款可選擇的香水、多一件衣服、多一個怎樣的包來配怎樣風格的衣服,
卻忽略了那些非必要的選擇,我們必須用什麼來換,像是時間、空間、金錢、餘裕。
同時,我發現自己捨棄的物品中,有我非常不滿意、不喜歡,卻又幾乎每天使用的物品。
例如床單,我一直想換成淺色床單,思考了超過一年。
例如五顏六色的褲子衣架,我每次看到它們都嫌棄,卻一直沒有更換成更喜歡的無印良品衣架。
沒有更換,除了覺得物品還能用之外,就是因為價錢。
每次覺得不滿意的念頭升起,加上不舒服的情緒,累積下來不知道耗費了多少精力。
終於更換了之後,我覺得如釋重負,也有點埋怨自己為何不更早行動。
勇敢放手讓無法服務自己的物品、無法滿足的關係離去,真的是需要不斷不斷地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