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數到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不時會聽到周遭親友,或遊樂場的父母在不是非常危急的情況,對我們小孩說過類似的話。這句話的出現,通常壓著大人們的情緒、焦慮,與必須。小孩面對著「去脈絡」的訊息,常常處於還在「不了解現在究竟是什麼情況」之下,就被大人中斷正在進行的事情,比較厲害一點的中斷,是直接把小孩像拔蘿蔔一樣從原地拔起,這通常伴隨著小朋友的哭嚎。
面對環境突如其來的變動,與不得商量的狀況,小孩有時會放棄理解現況,他們也會學著用大人的方式,用情緒來表達抗議。但是,他們注定會一直輸。
當父母持續不願意給小孩討論與發表不同意見的機會,給他們只有大人的意見才是對的,自己的想法不重要的經驗,長大時,他們就可能習慣壓抑著自己的想要,不相信自己的想要,變成一個難以感受的人,被限制的活著。
我總覺得,小朋友不聽話是一件好事,在在顯示他們開始跟我們有別,開始學著認真的理解、思考與對話(這些常常透過非語言形式進行),對我來說,這是一種進步的象徵。往往不能接受的,是大人們的「焦慮」。
當小朋友發送不同意的訊息給我時,我會蹲下來,從頭到尾回想整個事件與環境脈絡後,對她說明與澄清我的看見,以及確認她可能體會到的感受,並回應她的疑問和我的想法。我時常會看見,在這樣的對話後,小朋友通常都會做出最適合的決定。但要達到這個效果,需要來回拉扯失敗數十次,並奉上我全部的耐心、心力,以及最重要的,陪伴。
小孩不聽話很正常,但他們終究會因為我們的愛,而能看見自己的樣子、自己在這世界的樣子,以及自己想變成的樣子。
你想要小孩變成什麼樣子?不妨先想想自己的樣子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48內容數
歡迎大家留下意見或問題,一起討論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裡聊天室 的其他內容
主管:「小柴,我們剛才幾個主管喬好了,後天要為一位個案召開個案會議」。 小柴:「嗯?是舊的個案嗎?」。 主管:「是新的,我也剛剛才知道」。 小柴:「..................」。 心理師在大學執業,有時候會因為單位人力不足,會身兼某學院或某學系的個案管理員身分(以下簡稱個管,有關這個角色的
主管:「小柴,我們剛才幾個主管喬好了,後天要為一位個案召開個案會議」。 小柴:「嗯?是舊的個案嗎?」。 主管:「是新的,我也剛剛才知道」。 小柴:「..................」。 心理師在大學執業,有時候會因為單位人力不足,會身兼某學院或某學系的個案管理員身分(以下簡稱個管,有關這個角色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早上三點起來讀書」的習慣,改變了我的學習節奏與人生心態。 這個早起的習慣雖然養成已久,但當我回顧這段過程,才意識到其中的影響力有多深遠。 ▋晨型人的起點:一個「酷」的嘗試 2007 年,我國中三年級,開始嘗試晚上 9 點睡、早上 3 點起。當時我對「早上三點起來讀書」的行
1. 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忽略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博士生在選定研究主題後,會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像是沉浸在某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然而,這樣做很容易讓他們錯過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例如,數學與統計、物理與電機等領域之間的互通性極強,但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跨學科合作不僅可以拓寬學術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2012年,我21歲。 當時我是一個普通的台灣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沉迷於代數拓撲、微分幾何、李群與李代數的學習。每天,我都在齊震宇教授的指導下探索代數拓撲,在王金龍教授的課堂上學習微分幾何,並在林惠雯教授的教導下鑽研李群與李代數。這些課程讓我沉浸在對宇宙物理的無限想像與探索中。 ▋台大
Thumbnail
再難捱的日子,因為在一起,所以撐過了;再巨大的風浪,因為在一起,所以闖過了。因為她們也知道,自己就算敗陣也好,也有好姊妹回到這個關卡,拾回自己的靈魂,讓自己重生。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感受風帶來的往昔 皮膚開始呼吸 星河靠向我 這裡和那裡是一樣 戶外 閒適 這兒是公園 那兒是民宿沙灘 我未期待流星一划而過 我未期待想起往事 我要的是 秘密地感受自己 孕育未來的愛 在這一刻 我看見你在我身邊
Thumbnail
「早上三點起來讀書」的習慣,改變了我的學習節奏與人生心態。 這個早起的習慣雖然養成已久,但當我回顧這段過程,才意識到其中的影響力有多深遠。 ▋晨型人的起點:一個「酷」的嘗試 2007 年,我國中三年級,開始嘗試晚上 9 點睡、早上 3 點起。當時我對「早上三點起來讀書」的行
1. 只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忽略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很多博士生在選定研究主題後,會全心全意投入其中,像是沉浸在某個狹窄的學術領域中。然而,這樣做很容易讓他們錯過跨學科合作的機會。例如,數學與統計、物理與電機等領域之間的互通性極強,但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跨學科合作不僅可以拓寬學術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2012年,我21歲。 當時我是一個普通的台灣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學生,沉迷於代數拓撲、微分幾何、李群與李代數的學習。每天,我都在齊震宇教授的指導下探索代數拓撲,在王金龍教授的課堂上學習微分幾何,並在林惠雯教授的教導下鑽研李群與李代數。這些課程讓我沉浸在對宇宙物理的無限想像與探索中。 ▋台大
Thumbnail
再難捱的日子,因為在一起,所以撐過了;再巨大的風浪,因為在一起,所以闖過了。因為她們也知道,自己就算敗陣也好,也有好姊妹回到這個關卡,拾回自己的靈魂,讓自己重生。
Thumbnail
父母就是不論你幾歲,都還是會把你當小孩管。 以前跟父母相處,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要出去哪裡?總是要被問詳細的出遊地點、回家時間,覺得不喜歡被管。 後來才知道,這個感覺是源自於一種覺得自己還沒長大的屈辱感,當時會因為這種不喜歡的感覺,去跟父母對抗,父母也會因此惱怒,衝突就這樣一發不可收拾。 後來因為
處理小孩的衝突,是我工作中的一部分。常常問題處理到後來,發現在過程中也會不時的與內在的自己相遇。即使我們都是大人了,內在也還有那個還沒有與自己、與世界和解的自己。 孩子的衝突過程是這樣的:小燕、小語一群人在玩,小安在旁邊看。看著看著,小安也想玩,便拉著小語教他。小語過去了,和小安兩個人玩得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感受風帶來的往昔 皮膚開始呼吸 星河靠向我 這裡和那裡是一樣 戶外 閒適 這兒是公園 那兒是民宿沙灘 我未期待流星一划而過 我未期待想起往事 我要的是 秘密地感受自己 孕育未來的愛 在這一刻 我看見你在我身邊